老子爲何反對孔子推行仁義?

題目:

老子爲何反對孔子推行仁義?

解答:

  還是在孔子向老子求學的時代.兩個人之間曾經發生了這樣一段交談:
  孔子讀書,老子見而問之曰:「何書?」
  曰:「易也.聖人亦讀之.」
  老子曰:「聖人讀之可也,汝曷爲讀之?其要何說?」
  孔子曰:「要在仁義.」
  老子曰:「蚊虻噆膚,通夕不得眠.今仁義慘然而汩人心,亂莫大焉.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染而黑,天之自高矣,地之自厚矣,日月自照矣,星辰固自列矣,草木固有區矣.夫子修道而趨,則以至矣,又何用仁義!若擊鼓以求亡羊乎?夫子乃亂人之性也.」
  孔子急忙站起來,很恭敬的說:「我是看《易》啊.」看到老子似乎有點不屑,有點不忙,孔子急忙補了一句:「我聽說聖人也在讀《易》啊.」孔子有點不自信,要搬出聖人來給自己撐腰.確實,在古書中有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連周文王都曾經花很多功夫研讀周易啊,後生晚輩如孔子讀周易應該不會錯吧.
  孔子挺起胸膛說:「《易》最大的宗旨,就是要求我們要推行仁義!」
  老子哈哈大笑,說:「晚上睡覺的時候如果有蚊子這晚嗡嗡叫個不停,哪裡還睡得著覺啊.這仁義呢就像是這蚊子,不過是給人們增加一些煩惱和混亂罷了,能夠解決什麼實際的問題?你看那天鵝不用每天洗澡羽毛天生就潔白,你看那烏鴉不用每天染黑天生就漆黑.上天從來就是很高,大地從來就是很厚,日月自古到今都綻放光芒,星辰永遠都是有序的運行,花草樹木生來就各自不同.你如果想要領悟大道,那就應該從自然當中領悟存在的規律,又何必宣講什麼仁義呢?那不就和敲著鼓去尋找丟掉的羊一樣愚蠢可笑嗎?你現在這麼做,實在擾亂人的本性啊.」
  孔子低頭不語.
  老子的觀點,和後世儒家積極入世的觀點大不相同.在老子看來,所謂仁義,只是白白讓世人煩惱,只不過是增加一些當權者壓迫百姓的藉口罷了.於是,老子提出了一個貌似很奇怪的觀點,叫做「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聖人往往以自己超出常人的品行去感召世人,成爲世人的楷模,稱爲號召萬民的精神領袖.聖人當然是應該受到大家尊敬的.可是老子認爲,正是因爲聖人告訴百姓們應當如何如何,而不應當如何如何,讓老百姓盲目去追求一些外在的東西.比如說名和利.就算是這個名是爲了大衆的名,這個利是爲了大衆的利,其實都是遠離本心,都是錯誤的行爲.
  在道家學說中有這樣一種比喻.一個人爲了自己的私慾殺了一個人,我們往往把他當成殺人犯;一個人爲了村子,爲了家鄉,殺了十個人,百個人,我們會畏懼他,敬佩他,稱他爲英雄;一個人爲了國家,爲了天子,殺了一千個人一萬個人,那麼我們會仰慕他,稱爲歷代尊奉偶像.比如萬人敵項羽,比如抗金英雄岳飛,雖然殺了人,可是我們依然認爲他是英雄.
  於是莊子感嘆,「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仁義,沒有聖人,那麼會不會就像後世儒家說的,「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呢?也未必.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