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對未來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影響.要求兩千字左右,重謝.

題目:

城鎮化對未來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影響.要求兩千字左右,重謝.

解答:

  不知道你主要想說什麼.找了點資料.合適的話根據這個寫2千字不是應該問題.不合適我也沒辦法了.嘿嘿
  目前,中國正處於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時期.而對當今中國的城鎮化狀況,我們很贊成這樣一個觀點:中國現在乃至今後若干年都將存在嚴重的「城鎮短缺」,這種短缺不僅是經濟意義上的短缺,更是社會結構的短缺.因而,討論城鎮化的社會影響關係到制定、實行什麼樣的城鎮化戰略以及如何推進現代化等重大現實問題.
  城鎮化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雖然,人們對城鎮化的社會影響多給予了肯定的評價,但評價的「觀測點」較少,因而評價的內容不夠全面.本文以對溫州的實證考察爲例,來展開這一問題的討論,以期對城鎮化的社會影響做出全面的分析評價.
  城鎮化是一項社會變革的巨大「工程」,它所帶來的社會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從溫州的實際進程看,這種影響作用既有正向效應,也有負向效應,但正向效應遠遠大於負向效應.
  在溫州,城鎮化的正向社會效應主要體現在如下十大方面:
  1、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城鎮化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正面影響,主要是指,由於城鎮化的展開,大大拓展了勞動者的活動空間,從而形成了農村勞動力「離土又離鄉」的流轉態勢,即農業勞動力離開農業,進入城鎮從事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一般是產業轉移與空間轉移同時完成.溫州的這一流轉過程已歷時20多年,主要採取了兩種方式.一是農民通過私人投資興辦家庭工業,脫離農業勞動,並漸次將企業做大,落戶城鎮,成爲城鎮社會的一員;二是進城經商,從事第三產業,或進城務工,成爲城鎮的勞動生力軍.而且,溫州的這一流轉,速度既快,規模也大,從下表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一點.
  溫州農業勞動力流向表 單位:萬人
  年份
  鄉村勞動力總計
  工業
  建築業
  交通運輸
  商貿飲食
  社會服務等
  流 轉
  合 計
  1984
  234.38
  (%)
  15.08
  (6.43)
  8.86
  (3.78)
  3.71
  (1.58)
  3.39
  (1.44)
  13.27
  (5.66)
  44.31
  (18.91)
  1995
  318.34
  (%)
  61.1
  (19.19)
  11.97
  (3.76)
  8.93
  (2.81)
  24.7
  (7.76)
  58.33
  (18.32)
  165.03
  (51.84)
  2001
  362.33
  (%)
  90.55
  (24.99)
  14.97
  (4.13)
  12.35
  (3.41)
  47.61
  (13.14)
  61.66
  (17.02)
  227.14
  (62.69)
  (註:表中數據來源於《溫州統計年鑑》或根據年鑑計算)
  上表顯示,農業勞動力流轉的絕對量最大的是工業,其次是社會服務等,商貿飲食業、交通運輸、建築業也有相當流量;從增長速度看,最快的也是工業,平均每年遞增1.02個百分點,社會服務等行業處於第二,其它依次是商貿業飲食、交通運輸、建築.到2001年,這一流轉量已達到227.14萬,占鄉村總勞動力的62.69%.如果說,沒有城鎮化的神速進展,則難以達到如此流轉量.
  2、人口結構的變動
  城鎮化現象的表現之一,就是城鎮人口數量的增加.而城鎮人口數量的增加,則引起了發生城鎮化的區域社會人口結構的重大改變.在溫州,人口社會結構的改變,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
  第一、人口就業結構的變動.進入80年代以後,溫州的就業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其演變進程可以分爲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80年代上半期,這是溫州就業結構從「傳統型」向「發展型」轉變的過渡期.因爲這個時期溫州的就業結構既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傳統型」,也非完全意義的「發展型」.1985年,這一變化有了明顯的體現.是時,溫州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爲:一產47.33%,二產27.13%,三產25.42%.這種就業結構接近於「發展型」,但又尚未全面達到,還具有傳統型特徵.第二個時期爲80年代下半期,這是溫州就業結構步入「發展型」的時期,此時,溫州的工業化已全面展開,工業的擴展引起和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向二、三產業流動,從而使溫州的就業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發展型的人口產業結構得以形成.按三次產業分類的從業人員分布比重到1986年全面達到「發展型」的標準線.①第三個時期爲90年代以來,這是溫州「發展型」就業結構的擴張時期.進入90年代,溫州經濟迅速發展,發展型的就業結構開始全面擴張.第一產業就業人員的比重節節下降,從1990年到2000年下降了15.4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人員的比重則快速上升,11年間上升了11.34個百分點②;第二產業表現平和一些,穩中有升.
  第二、人口職業結構的變動.城鎮化帶來了專業化,專業化引起了社會分工的細化,由此衍生出了衆多的職業崗位,促成了人口職業結構的改變.在溫州,自1982年以來,人口職業結構按行業分類計算,有明顯的變動,見下表.
  溫州人口職業結構變動情況 單位:萬人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數字
  比重 %
  數字
  比重 %
  數字
  比重 %
  總計
  231.58
  279.17
  373.55
  專業技術人員
  11.2
  4.84
  14.88
  5.33
  21.72
  5.8
  單位負責人
  3.84
  1.66
  4.79
  1.72
  6.75
  1.8
  辦事人員
  2.03
  0.88
  4.04
  1.45
  12.66
  3.4
  商業服務人員
  14.26
  6.16
  34.93
  12.51
  79.99
  21.4
  農業勞動者
  119.53
  51.61
  122.38
  43.84
  82.34
  22
  生產運輸工人
  80.44
  34.74
  99.77
  35.74
  169.89
  45.5
  不便分類的人員
  0.26
  0.11
  0.33
  0.12
  0.17
  0.04
  (本表根據人口普查數據繪製)
  上表反映出,變動幅度大的是農業勞動者、商業服務人員、生產運輸工人和辦事人員,這與溫州的工業化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是相吻合的.
  但按「智力型」「體力型」來分類,整體變動率卻不大.「智力型」職業人口從1982年到2000年,只緩慢增長了3.65個百分點;「體力型」職業人口也呈緩慢下降態勢.而且人口職業結構中的「智力型」從業人員比重明顯偏低,「體力型」從業人員的比重偏高.發達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智力型」職業人口已達30-40%,溫州2000年才達到11%.這有可能成爲溫州進一步發展的一大阻礙因素.
  第三、人口區域結構的變動.區域結構是指人口的空間布局.由於溫州的城鎮主要是沿沿海、沿江發育、成長起來的,故城鎮的區域分布呈以溫州爲中心,瑞安、樂清爲兩翼的帶狀結構.受此影響,人口區域結構也呈帶狀形態,即人口多數集聚在帶形區域中.如2001年,瑞安、樂清的人口密度分別爲877人/平方公里、984人/平方公里,永嘉、文成則低很多,分別爲335人/平方公里、287人/平方公里.另外,人口區域結構的變動還表現在城鄉人口結構的改變上.據人口普查統計,1990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是28.21%,到2000年則達到51.49%;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1978年爲9.97%,2001年爲18.15%.
  3、社會流動加速、社會分層化
  在傳統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中,社會流動速度極其緩慢,社會分層化程度低,社會階層的封閉性強;而在城鎮化迅速展開以後,這種狀況有了極大改觀.城鎮社會本質上是一種開放性社會,它要求物資、資金、信息、人員等資源的迅速流動,以保證城鎮的運轉.因而,城鎮化必然帶來人口在空間、行業、職業、社會地位以及各種社會組織、團體、單位之間的全面的快速的流動.這種流動又使原有階層「解凍」,使原有社會羣體分化,進而發生社會階層的重構,並使社會趨於多階層化.
  溫州社會流動的加速,從農民的快速分化上即可看出.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農民的分化全面展開,他們分別流向了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商業貿易、飲食、文教、衛生、社會和科技服務等行業,表現是,分化的規模較大、分化的速度快.1984年,溫州農村勞動力總數爲234.38萬,其中,農業(包括農、林、牧、漁)有187.37萬,占鄉村總勞力的79.94%,非農勞動力47.01萬,占總數的20.05%.到1992年,農業勞動力減少了10.78萬,非農勞動力上升到125.56萬,增加了21.51個百分點.從1984年到1992年的9年中,從鄉村勞動力中分化出來的非農勞動力達到78.55萬,即平均每年要分化出8.73萬非農勞動力,平均每年以 2.28個百分點遞增.從1992年到2000年,非農勞動力淨增84.33萬,非農勞動力在鄉村總勞動力中的比重提升到60.3%,上升了18.74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以2.08個百分點的速度遞增.
  溫州的工業化、城鎮化帶來了人們職業地位的多樣化、層次化,導致了多個階層的生成.原有的三大階級、階層演化爲數個階層(劃分爲幾個階層有不同看法).依據對政治權力、財富和文化資源的不同占有,可將溫州的社會階層劃分爲十個具體階層:國家和社會管理者,私營企業主,經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商業服務人員,產業工人,農業勞動者,無業、失業、貧困者.在各階層中,還可再細分出多個層次.其中,中間階層的「隊伍」已初具規模,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其必然發展壯大.總之,社會的分層化已經突現.
  4、消費結構的改變.
  改革以前,我國城鄉居民整體生活水平處於從貧困向溫飽過渡階段,消費結構中吃、穿、住等生存資料占了絕大比重,而且不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來說,消費需求都遠未得到滿足.改革以來,由於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推進,人們的收入分配格局發生了極大變化,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別是城鎮化的推進,使發生城鎮化區域的居民開始接受城市生活方式,消費結構也出現了逐漸「上檔次」的改變.溫州消費結構的變化就證明了這一點.
  改革開放以前,溫州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總體上是一種傳統型消費結構,其基本特徵是消費者收入低下,消費支出絕大部分集中於生存資料,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很少,恩格爾係數一般在60%以上,消費序列結構表現爲:吃、穿、用.進入80年代以來,由於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鎮化的普遍推進,誘導和迫使居民改變原有的消費結構,從而開始進入中級消費階段,即過渡型消費結構.此時,溫州城鄉居民的恩格爾係數分別爲:54%和57%(1985年),消費序列結構表現爲:勞(勞務消費支出)、用、吃、住、穿.進入90年代,溫州居民的消費結構又開始向現代型消費結構轉變.這是一種以較高收入水平爲基礎的消費結構,享受資料、發展資料在消費支出比例中有較大幅度增長,勞務消費有很大提高,精神文化消費比重突出.此時城鄉居民的恩格爾係數分別爲:49%和47%(1993年).到2001年,這兩個數字變爲39%和46%(90年代鄉村居民恩格爾係數低於城鎮居民,主要是農民的消費支出中有較大部分用於住房.).雖然,溫州的消費結構已進入高級階段,但要由「收入決定購買」轉向「需要決定購買」,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5、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城鎮化能促進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主要是城鎮具有優於農村的各種發展條件和機會.突出的表現是:(1)城鎮往往是一定地域的文化中心,聚集了各類人才,這是城鎮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發展的首要條件.(2)城鎮的各種設施齊全、配套,利於開展各種活動.(3)城鎮人口集中化程度高,有利於舉行各種活動,並會形成某種「競爭」環境,促進人口素質的提高.這些優越條件是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發展的基本「儲備」,如果沒有這些條件,發展將會是極其緩慢的.
  城鎮化對溫州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起了顯著的推動作用.以教育爲例,從下表中可以看出,到2001年,溫州初中以上的受教育人口變動較大.
  溫州各種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大專以上
  0.25
  0.63
  2.35
  高中、中專
  2.99
  4.37
  9.39
  初中
  6.14
  18.68
  33.94
  小學
  36.01
  43.16
  39.57
  (本表根據人口普查數據繪製)
  城鎮化對教育的影響主要還在於教育結構的變動.城鎮特有的產業、行業、經濟技術等結構影響著教育結構的變動.(一)城鎮產業結構對教育的專業結構的影響.突出地表現在產業結構的變化與調整必然要求教育的專業結構作出相應的變化和調整.90年代以來,溫州職中以上的學校紛紛開設與本地特色產業相關的專業,如服裝設計、製鞋、旅遊與飯店管理等.(二)城鎮經濟的技術結構決定著學校教育的層次結構.當技術結構水平較低時,溫州大力發展的是學前和初等教育;當技術結構水平提高後,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又成爲發展的重點.此時,民辦普高、職業中學大量湧現,普通高校也從2所發展到6所.(三)城鎮國民經濟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影響著辦學投資結構和體制結構.民營經濟、民建城鎮是溫州的特色,民辦教育在溫州也相當突出.除普通國民教育外,溫州尚存以下辦學形式:(1)聯合辦學.有教育部門與民間共同辦學、民辦公助、國有民辦等形式.(2)企業單獨辦學.(3)行業協會參與辦學.(四)城鎮經濟的區域結構制約教育的布局結構.在溫州,城鎮經濟發達的市、縣,其教育發展的速度、水平均高於欠發達地區.
  6、觀念結構的改變
  從根本上來說,農村經濟是以自然經濟爲主,城鎮經濟是市場經濟爲主,因而隨著城鎮化的擴展,以自然經濟爲支撐的傳統觀念必然向以市場經濟爲支撐的現代觀念轉變.
  溫州這一轉變的突出表現是,農民觀念結構的改變.因爲,通過城鎮化建設,市場的擴大、商品經濟關係向社會各方面的滲透,改變了農民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傳統觀念.
  城鎮化使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增多,特別是形成了農村社會與外部世界之間的文化、信息交流,農民開始成爲市場和財產的主體,他們的民主法制意識、主體意識逐漸加強,並開始關注自己的民主選舉、決策、管理和監督的權利,隨之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成爲習以爲常的事情.近些年出現的多起村民罷免村「官」案表明,溫州農民的「怕官」意識正在被自主、自愛、自立的意識所取代,民主、法制觀念正在得到強化.
  今天,溫州人的許多舊有觀念正在消失(鄉村工業化的發展改變了農民的生活方式,使得人們的生活節奏大大加快;人口向城鎮的集聚,改變了傳統鄉村社區聚族而居的分布格局,使得宗族觀念大爲減弱),與市場經濟相吻合的新觀念、創新觀念正在形成和強化.如就業觀念,「下崗靜悄悄,不找市長找市場,不叫下崗叫轉崗,不叫失業叫創新業」;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能否賺錢才是最主要的.創業觀念,「中央紅頭文件明文規定不准許乾的堅決不干;沒有明文規定的就積極干,在干中創造經驗,豐富中央文件;明文規定可以乾的,就大膽去干,放手去干」.競爭經營觀念:拋棄不思進取的「安於現狀」觀念,認爲有壓力才有活力、有較量才有質量,勇於投入市場競爭;做生意注重從小處著手,務實苦幹,只要有一分錢賺,都會不遺餘力地去干,從不好高鶩遠,從不好大喜功.功利觀念,強烈的商品經濟意識,「不管你怎麼看我待我,我就是要賺你的錢!」人生價值觀,拋棄低人一等的傳統觀,認爲不論職務高低,當個好公民就能體現自我價值┅┅
  7、生活方式的變化
  城鎮化對生活方式變化的影響,主要是由於人們的居住環境、勞動環境、人際環境、思想意識環境等發生了重大改變.這些改變了的環境與農村環境差別很大,在這種新環境中勞作的人們必然要學習、接受、傳播新的生活方式.
  雖然,有一些溫州人仍然保有舊的生活方式、仍然存在陳規陋習,但城鎮化對溫州人生活方式的改變還是很大的.(1)居住方式的變化.隨著鄉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展,農村各地農民大量往城鎮遷移,單元式樓羣居住區代替了單家獨戶連成的村落.(2)生活活動內容的改變.與農耕、田園密切相連的生活內容被與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等相連的生活內容所取代.(3)自主活動時間、閒暇活動時間的增加,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結構.人們不再囿於家庭狹小的生活圈,旅遊成爲一種生活時尚.(4)交往方式的變化.傳統的串門、走親訪友雖然仍是人們交往的形式之一,但已不是主要形式,人們更多地通過朋友羣、遊戲羣、各種娛樂場所和社團組織等進行交往活動.(5)娛樂方式的改變.如社區文化娛樂活動,俱樂部式的演藝、遊戲活動等.
  8、家庭功能的弱化
  城鎮化所帶來的後果之一,就是家庭功能的外移.因爲伴隨城鎮化的是生產社會化、服務社會化等社會生活的全面社會化.在這一過程中,許多原有的家庭功能轉移給了社會,由社會來承擔.
  在溫州,這種家庭功能的變化表現得較爲突出的是如下幾個方面:(1)生產功能的外移.八十年代初期形成的家庭作坊式生產難以適應生產經營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到八十年代中期,普遍出現了大量合夥制企業.商品生產活動開始逐漸脫離家庭生活環境,轉移到獨立的廠房中進行.(2)教育功能的弱化.由於主要擔任照顧、教育子女的家庭婦女多進城鎮務工或經商,因此家庭的教育職能逐步退化,進而轉移到專業的教育機構.目前溫州存在大量的托兒所和幼兒園,最主要的原因即在於此.(3)贍養功能的外移.由於大量的青壯年人口外出經商,城鎮生活節奏快,原由家庭承擔的養老等功能,也開始轉向了社會專業機構.(4)娛樂功能的弱化.城鎮隨處可見的娛樂場所,大大降低了家庭的此項功能.
  9、人的行爲規範化、社會組織化
  城鎮社會相較於農村社會來說,具有很強的組織性、紀律性,人們的工作、學習都要按一定的程序來進行,而且,專業化的生產與社會分工的發達,以及個體活動能力的限制,使人們不得不採取一定的組織、羣體形式來達到自己的目標.由此,迫使人的行爲規範化、社會走向組織化,這是城鎮化所帶來的社會化大生產的根本要求.
  就溫州來講,這一變革的主要表現是:①人際交往關係的契約化.以合同、協議、條約、章程等來約束人們的行爲.②社會的法制化.以法律規範來調節人們的行爲.③規章制度成爲人們理念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④企業組織的普遍建立.⑤社會管理中「科層制」組織的流行.⑥社會中介組織的紛紛設立.⑦社區性羣體的增加、擴展.
  與此同時,許多原有的鄉規民約、民俗民風、傳統習慣以及民間組織,其地位和作用都在下降,有的已經解組或消失.
  10、人的「文明化」
  城鎮化是一個城鄉居民共同創造和享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性互動過程.城鎮化本身就是人類社會步入文明的重要表現.
  在溫州,城鎮化引起人的文明化主要是兩方面:(1)小城鎮的普遍崛起從根本上改變了二元經濟社會結構,促進城鄉的融合與一體化發展,使經濟社會結構在實現現代性轉型的同時,還改變了農民傳統的生產與生活方式,促進農村文明的整體升級,進而促進農民自身的現代化、文明化.(2)城鎮化所帶來的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提高了社會的整體文明程度.
  雖然,時下的溫州人,還有著一些不文明的表現,但阻礙不了整體文明的推進.不管怎樣,城鎮化所推動的人的文明化的以下兩個趨勢是不會改變的,並將逐步加強:(1)人的行爲方式的文明化.(2)人的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城鎮化趨勢所帶來的是中國經濟發展與現代化目標戰略主體組織方式的根本轉變,即整個現代化模式的全面轉換.這一轉換是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是從落後走向發達的轉變,因而,我們對城鎮化給予了肯定的評價.
  但是,也要看到城鎮化的負面社會影響.溫州的城鎮化進程中也象其它地區一樣,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諸如(1)增加了社會資源的消耗;(2)使交通擁擠、住房緊張;(3)越軌犯罪行爲增多;(4)增加了就業壓力;(5)加劇了社會心理緊張;(6)人際關係複雜化、人際矛盾、衝突加深.這些問題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正視城鎮化的負面社會影響,有利於我們正確制定城鎮化的方針和政策,克服矛盾、解決問題,從而加快城鎮化的步伐.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