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告訴我一些名人經過努力奮鬥成功的例子

題目:

請告訴我一些名人經過努力奮鬥成功的例子

解答:

戰勝殘疾的巴雷尼——堅持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牀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裡大哭起來.
從那以後,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儘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牀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鍊計劃.
體育鍛鍊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台.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生物學家、教育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研究的創始人之一.曾任山東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首任所長、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山東大學動物系主任兼教授等職.
童第周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也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他從事實驗胚胎學的研究近半個世紀,是我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縣的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里.由於家境貧困,小時候一直跟父親學習文化知識,直到17歲才邁入學校的大門.
讀中學時,由於他基礎差,學習十分吃力,第一學期末平均成績才45分.學校令其退學或留級.在他的再三懇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試讀一學期.
此後,他就與「路燈」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燈下讀外語;夜熄燈後,他在路燈下自修複習.功夫不負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績達到70多分,幾何還得了100 分.這件事讓他悟出了一個道理: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過努力也能辦到,世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之後,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銘.
大學畢業後他去比利時留學.在國外學習期間,童第周刻苦鑽研,勤奮好學,得到了老師的好評.獲博士學位後,他回到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在極爲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科學研究工作.
沒有電燈,他們就在陰暗的院子裡利用天然光在顯微鏡下從事切割和分離卵子工作;沒有培養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顯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極細的玻璃絲;實驗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從野外采來的.就在這簡陋的「實驗室」里,童第周和他的同事們完成了若干篇有關金魚卵子發育能力和蛙胚纖毛運動機理分析的論文.
解放以後,童第周擔任山東大學副校長的同時,研究了在生物進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魚卵發育規律,取得了很大成績.
到了晚年,他和美國坦普恩大學牛滿江教授合作研究起細胞核和細胞質的相互關係,他們從鯽魚的卵子細胞質內提取一種核酸,注射到金魚的受精卵中,結果出現了一種既有金魚性狀又有鯽魚性狀的子代,這種金魚的尾鰭由雙尾變成了單尾.這種創造性的成績居於世界先進行列.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出身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八歲開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爲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啓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爲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爲「樂聖」.
米開朗琪羅,1475年3月6日出生於佛羅倫斯,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雕塑家、畫家、建築師和詩人.他13歲時跟隨基蘭達約學畫1年,後從師貝托多學習雕塑1年.他的藝術創作深受人文主義思想和薩伏那羅拉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以現實主義方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爲自己而鬥爭的精神面貌.在藝術上具有堅強的毅力和雄偉的氣魄.
米開朗琪羅中年時期的作品《大衛》雕像,被認爲是象徵著爲正義事業而奮鬥的力量.他還在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上連續工作4年,獨立完成了《創世紀》的巨型天頂畫.他晚年所作的美第奇陵墓雕像《晨》、《幕》、《晝》、《夜》,具有冷靜而沉鬱的悲劇性質,顯示出人物心情的激動與意志的矛盾,反映了當時義大利人民失去自由和獨立的精神狀態.其它重要作品還有壁畫《最後的審判》、雕塑《摩西》及《奴隸》等
19世俄國最偉大的作家.出生於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啓蒙思想家影響.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幾年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爲以後在其巨著《戰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爭場面打下基礎.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自傳體小說童年》(1855)、《少年》(1857),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貴族生活的批判態度,「道德自我修養」主張和擅長心理分析的特色.從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莊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籲人們按照「永恆的宗教真理」生活.這些觀點反映在其短篇小說《琉森》(1857)之中,後又創作了探討生與死、痛苦與幸福等問題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爲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他認爲俄國應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會;農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貴族應走向「平民化」.這些思想鮮明地體現在其中篇小說《哥薩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這是其創作歷程中的第一個里程碑.小說以四大家族相互關係爲情節線索,展現了當時俄國從城市到鄉村的廣闊社會生活畫面,氣勢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間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1812年庫圖佐夫領導的反對拿破崙的衛國戰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鬥爭精神,主要探討俄國前途和命運,特別是貴族的地位和出路問題.小說結構宏大,人物衆多,典型形象鮮活飽滿,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巨製.
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藝術已達爐火純青.
70年代未,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80年代創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後》(1903),特別是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爲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一代文學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