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簡介主要就是他的生平,貢獻之類的.

題目:

王陽明簡介
主要就是他的生平,貢獻之類的.

解答:

  王守仁(1472-1529),漢族,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廟東廡第58位.
  王守仁(又稱王陽明)曾被貶至貴州龍場驛(今貴陽境內)而結廬陽明洞,故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其學說世稱「心學(繼承陸九淵之『心學』並加以完善)」,或與陸九淵公稱「陸王心學」.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如今位於貴陽城東扶風山麓,始建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的「陽明祠」就是爲了紀念「王陽明」先生而修建的. 編輯本段生平事跡
  王守仁明憲宗成化年間,生於浙江餘姚.父王華,王華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狀元,王守仁就隨父移居北平(北京).
  《明史》載, 王守仁出生時取名爲王雲,但五歲不能說話,告訴他人,改名爲王守仁,他才說話.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王守仁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歡下棋,往往爲此耽誤功課.其父雖屢次責備,總不稍改,一氣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動,頓時感悟,當即寫了一首詩寄託自己的志向:「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他以諸葛亮自喻,決心要作一番事業.此後刻苦學習,學業大進.騎、射、兵法,日趨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但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認爲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視守仁.一次竟強令守仁當衆射箭,想以此出醜.不料守仁提起彎弓,刷刷刷三箭,三發三中,全軍歡呼,令張忠十分尷尬. 王守仁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對宦官劉瑾,於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謫貶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劉瑾被誅後,任廬陵縣知事,累進南太僕寺少卿.其時,王瓊任兵部尚書,以爲守仁有不世之才,薦舉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僉都御史,繼任南贛巡撫.他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27)復被派總督兩廣軍事,後因肺病加疾,上疏乞歸,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病逝於江西南安舟中.諡文成.
  軍事功績
  平定江西 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廣東交界的山區爆發民變.山民依靠山地據洞築寨,自建軍隊,方圓近千里.地方官員無可奈何,遂上奏明廷.兵部舉薦時任右僉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撫江西,鎮壓民變. 王守仁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池大鬢)部,奏請設立和平縣,並興修縣學.三月,守仁抵達江西蒞任.他迅速調集三省兵力,鎮壓了信豐等地的起義.七月,王守仁念戰爭破壞巨大,上奏請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委以地方軍政大權,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實力最強的江西崇義縣左溪藍天鳳、謝志山軍寨,並會師於左溪.王守仁並親自前往勸降.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並攻破藍天鳳部. 擒獲寧王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軍事功績,是平定南昌的寧王朱宸濠之亂.王守仁將去福建剿匪時(無大量軍隊),所率部隊行軍剛到豐城,寧王朱宸濠突然舉兵叛亂.因此王守仁積極備戰,調配軍糧,修治器械,然後發出討賊檄文,公布寧王的罪狀,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當時,王守仁最爲擔心者,就是寧王朱宸濠揮師東下,占領故都南京.如果南京失守,寧王就有了稱帝的資本,同時也占了地利,那就不容易消滅了.王守仁虛張聲勢,利用假宣傳假情報,城中擾亂寧王的視線,逼他做出錯誤的判斷,以爲各路大軍已經組成合圍態勢.同時使用反間計,命人攜蠟丸潛入南昌,使寧王猜疑自己部下的進攻南京策略.寧王果然上當,有半個月時間猶豫觀望、不知所措,沒敢發兵攻打南京.王守仁利用這一時機,做好了防守南京的準備,使寧王欲攻南京,已無可能. 七月,寧王率六萬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長江攻安慶.王守仁這時已經調集了八萬大軍(主要爲各地民兵與農民),對外號稱三十萬.王守仁召集部下問應如何退敵.有人指出應該急救安慶,王守仁說:「現在九江、南康已經被敵軍占領,如果我們越過南昌跨江救援安慶,就會腹背受敵.現在南昌空虛,我軍銳氣正盛,可以一舉攻破.敵軍聽說南昌失守,定會回師來救,這時我們在鄱陽湖迎擊他,肯定能取得勝利.」 王守仁由於先前進行大量宣傳工作,謊稱有大量軍隊攻城,南昌竟然不攻自破,停了兩日,王守仁便派諸將分五路迎擊回援南昌的寧王大軍.四路分兵迎進,一路設伏.交戰以後,寧王大軍很快腹背受敵,被分割成幾部分,後又中了埋伏,慘遭大敗,潰逃退守八字腦地區.寧王眼觀局勢不妙,急忙調九江、南康的精銳部隊出擊,王守仁派幾路大軍迎戰並取南康. 這一仗打得相當激烈,是關鍵的一戰.官軍一度退卻,王守仁部將伍文定立即斬殺了後退之人,命令諸軍一決死戰.最後終於打敗了敵人,敵軍退保樵舍地區,效仿曹操赤壁之戰時,將大船結成方陣,寧王拿出金銀珠寶犒賞將士,衝鋒賞百金,負傷千金,要求他們死力一搏. 但寧王軍隊的方陣被王守仁看出破綻,他決定仿效赤壁之戰,放火燒船.第二天,寧王羣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開「早朝」會議,王守仁大軍殺到,用小船裝草,迎風縱火,燒毀了寧王的副船,王妃婁氏以下的宮人以及文武官員們紛紛跳水.寧王的旗艦擱淺,不能行動,倉促間換乘小船逃命,被王陽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獲,寧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階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軍攻陷,寧王之亂全面平息,前後只有三十五天時間.王守仁因此而獲「大明軍神」之稱. 後來,明武宗以「威武大將軍朱壽」之化名出征,江彬意欲不軌,挑唆武宗與寧王打一仗並親自俘獲.王陽明對宦官張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明這樣做會死更多人.最後協調結果是:讓明武宗到了南京,再放出寧王讓皇帝俘虜,高興一下. 平寧王《記功碑》全文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稱兵向闕.破南康、九江,攻安慶,遠近震動.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復南昌,宸濠擒,餘黨悉定.當是時,天子聞變赫怒,親統六師臨討,遂俘宸濠以歸. 於赫皇威,神武不殺.如霆之震,靡擊而折.神器有歸,孰敢窺竊.天鑑於宸濠,式昭皇靈,以嘉靖我邦國.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軍務都御史,王守仁書.從征官屬列於左方.
  教育思想 《傳習錄》分上、中、下三卷,載於《王文成公全書》,爲一至三卷,亦有單行本.卷 王守仁上是王守仁講學的語錄,內容包括他早期講學時主要討論的「格物論」、「心即理」,以及有關經學本質與心性問題;卷中主要是王守仁寫給時人及門生的七封信,實際上是七封論學書,此外還有《社會教條》等.在卷中最有影響的是《答顧東橋書》(又名《答人論學書》)和《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著重闡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論;卷下一部分是講學語錄,另一部分是《朱子晚年定論》.《朱子晚年定論》包括王守仁寫的序和由他輯錄的朱熹遺文中三十四條「大悟舊說之非」的自責文字,旨在讓朱熹作自我批評與自我否定,證明朱熹晚年確有「返本求真」的「心學」傾向.卷下收錄的王守仁講學語錄主要是討論「良知」與「致良知」的.《傳習錄》是由王門弟子徐愛和錢德洪等編輯的,它包括了王守仁學說的主要觀點,歷來被視作陽明學派的「教典」,是研究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資料.其中的語錄是王門弟子分別記錄的,編輯者只作了彙編工作,註明哪些條是由誰記錄的,未作進一步地整理,因此各條之間沒有內在的邏輯聯繫.7封書信出自王守仁的手筆,是王守仁論學書的代表作,但閱讀這些書信時,如果與其他有關論學書信聯繫起來看,它們更多的反映了王守仁晚年比較成熟的教育思想,但由於編者的取捨,如《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大學問》等重要著作未予收錄其中,它對於了解和研究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明顯有不足之感.所以在評介《傳習錄》一書時,有必要聯繫《全書》中的其他篇章. 編輯本段思想成就 王守仁是我國宋明時期主觀唯心主義集大成者.他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用以對抗程朱學派.他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並以此作爲講學的宗旨.他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天理即是人慾」;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認爲爲學「惟學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之者也,無非有事於根焉而已.」要求用這種反求內心的修養方法,以達到所謂「萬物一體"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並進」說,旨在反對宋儒如程頤等「知先後行」以及各種割裂知行關係的說法.他論兒童教育,反對「鞭撻繩縛,若待拘囚」,主張「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以達到「自然日長日化」.他的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在明代中期以後,形成了陽明學派,影響很大.他廣收門徒,遍及各地.死後,「王學」雖分成幾個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見其長.他的哲學思想,遠播海外,特別對日本學術界以很大的影響.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就有一塊「一生伏首拜陽明」的腰牌.他的弟子與心學影響了很多人:徐階,張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揚海外! 王守仁王守仁不只是哲學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非常熱愛故鄉的山山水水,回故鄉時,常遊覽名勝古蹟,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豐.他死後,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大學問》.他將心學凝成四句話: 王守仁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餘姚「四碑亭」,留有紀念他的碑亭. 王守仁秉承陸九淵的學說,使陸的思想得以發揚光大,因此他們被稱爲「陸王學派」.陸九淵從「心即理」說出發,認爲格物的下手處,就是體認本心.王守仁並不滿意陸九淵的解釋,他說:陸象山之學,「其學問思辨,致知格物之語,雖亦未免沿襲之累」.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他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之說.王守仁認爲既然知道這個道理,就要去實行這個道理.如果只是自稱爲知道,而不去實行,那就不能稱之爲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識是離不開實踐的.比如,當知道孝順這個道理的時候,就已經對父母非常的孝順和關心;知道仁愛的時候,就已經採用仁愛的方式對待周圍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於確實的按照所知在行動,知和行是同時發生的.他的目的在於「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對於朱熹的「先知後行」等分裂知與行的理論,王守仁在他學生編著的《傳習錄》中是這樣理解的,古代的聖賢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認爲這樣下去會造成浮誇的風氣,於是開始強調要知,更要行,而後世的人就理解爲要先知而後行,這就錯誤的理解了聖賢的意思.北京交通大學、東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把它作爲校訓的一部分. 致良知 王守仁經歷過百死千難的人生體驗,在五十歲時提出猶如畫龍點睛般的學說宗旨「致良知」:「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陽明倡「君子之學,唯求其是」的「求是」學風,並多有闡發.時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學把它作爲校訓的一部分. 士農工商 顧炎武《日知錄》卷七中提出,「士農工商謂之四民,其說始於管子(管仲).」王陽明認爲士、農、工、商「其歸要在於有益於生人之道,則一而已」,且進一步說明「古者四民異業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的觀點,他把傳統觀念中一直被視作「賤業」的工商擺到與士同等的水平.(《節庵公墓表》)王陽明《傳習錄拾遺》說:「雖經日作買賣,不害其爲聖爲賢」.此說被稱爲「新四民論」. 四句教 「四句教」是王陽明晚年對自己哲學思想的全面概括,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四句. 編輯本段紀念建築 記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戰之後,勝利的一方,大都會在戰地附近刻石記功.廬山也有一處這樣的地方. 在秀峯境內的李璟讀書台下,有一塊數丈見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處石刻:中間是宋朝大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書的《七佛偈》,右邊是明代徐岱的詩,左邊是王陽明平定朱宸濠叛亂後在此勒石記功寫的碑文,人稱記功碑.碑文共136個字,字體莊重遒勁,入石三分.後人評述此碑刻云:此山此刻同不朽,風雷呵護森光芒.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