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倫理學的要求

題目:

環境倫理學的要求

解答:

  環境倫理學,是一門介於倫理學與環境科學之間的新興的綜合性科學.它的誕生,是在人類生存發展活動和生存環境系統發生尖銳對立後,爲滿足協調人和生存環境系統的關係,求得人類和生存環境系統共同持續發展的社會需要的產物.人類和生存環境系統之間的矛盾——環境汙染、破壞和惡化等問題,說到底,是人類行爲的結果,是一個社會問題.
  研究內容
  環境倫理學既然是研究發生於人、社會、自然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產生的道德現象的科學,而人、社會、自然三者各自的內部運動規律又是不盡相同的,這就使環境倫理學研究的內容具有了複雜性和廣泛性.
  人是一個具有主觀能動行爲作用的生物.他的行動目標一般地是爲了達到自己的生存利益.社會環境是由人類個體構成的,它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和個體不完全整合的利益目標.一般地說,人類個體的生存利益和社會利益在宏觀上應該是一致的,但在微觀具體行動上往往存在尖銳的矛盾和對立,因此而產生了人類個體爲了一己私利而採取不利於社會整體利益的不道德行爲.怎樣協調這種道德關係,就是環境倫理學研究的第一部分內容.
  自然環境系統作爲構成環境倫理道德現象的一方,它的內部機制運行規律服從的是更加宏觀的宇宙演化定律.在人類未完全認識和掌握這個定律之前,自然環境對人類作用於自己的種種不道德行爲的反應往往是表現得相當盲目和隨機的.在人們未能駕馭這種盲目隨機反饋機制之前,人們主要是從調控人類個體和羣體對自然環境系統的道德行爲著手,以獲得人類和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直到共同組成一個整體,向未來的宇宙世紀過渡,這就是環境倫理學研究的第二個目的,和第二部分內容.
  概括地說,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內容首先是作爲道德行爲主體的環境意識、環境道德觀念、環境道德情感、環境道德信念,環境道德原則、環境道德規範等一系列人類主觀內省性的環境倫理學理論性內容.第二部分內容則包括了作爲人類環境倫理是非標準的環境道德評價,環境道德教育,及環境道德行爲計量性控制指標體系——環境政策、法規等的環境道德基礎研究.此外,還要掌握自然環境系統運動規律和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否則就無法正確理解、把握和預測人、社會、自然三者間環境倫理道德關係變化所導致的結局.
  特點和要求
  環境倫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倫理科學,和其他倫理學比較,具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和特徵,這就是它的研究對象所具有的綜合性、多層次性和實踐性.
  ①綜合性與整體性
  環境倫理學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社會與自然之間三層關係的認識和研究不是獨立地進行的,而是把它們作爲一個整體或系統的組成部分而進行認識和研究的,最終著眼點還要放在三者的有機的綜合作用和關係上.所以,環境倫理學具有鮮明的綜合性特點.
  人類與自然環境系統及社會環境系統之間的倫理道德關係,以及社會環境系統與自然環境系統之間的倫理道德關係和相互作用結果,一般是以環境系統的綜合變化呈現出來的,例如,人類對森林的失常破壞,導致的不僅僅是森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量的減少,還會導致森林中原生的各種動植物屬種的消亡.並由此導致原來森林覆蓋下的地表水土流失、坍塌,造成農田、村莊損毀,人類羣體生命財產的損失,最終還會造成該地區的沙化或石化,使人類最終失去繼續生存的立足之地.又如汽車尾氣排放,微觀來看是個人行爲,但很多汽車一起排放就成了社會行爲.個人行爲只引起極局部地區的空氣品質下降,通過環境自淨可以消除,成爲社會行爲後就會引起較大範圍的光化學汙染事件,與其他礦物燃燒排放物匯合成全球性行爲以後,更可導致大氣層的整體破壞,引發地球表層空間的溫室效應,最終可能導致極地冰蓋融化,沿海低地被淹,直接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結局.
  人類個體與自然環境系統的關係以及羣體行爲與自然環境系統的關係,是一個綜合性與整體性的道德關係,人們絕不能站在個體行爲意識立場上,認爲約束個人與環境系統間的不道德行爲是「小善」而不屑去爲.
  ②多層次性
  環境倫理學既要研究人類個體行爲與自然環境系統之間的倫理關係,又要研究人類個體行爲與外化了的人類羣體——社會環境系統之間的倫理關係,同時還要研究社會環境系統與自然環境系統之間的倫理關係.這樣,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對象便具有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社會與自然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從發生學角度來說,層次是逐漸擴展並上升的.其中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基礎,是自從有了人類那一天便開始發生的.最初只是表現爲人類個體與身邊狹小範圍內的自然環境的關係,這種關係在長時期都是相互協調的.後來由於社會發展程度的不斷提高與成熟,社會便完全外化成了個人生存發展的硬環境條件.今天,沒有了自然環境便沒有了人類;同樣,沒有了社會,人類也將不能存在.在某種意義上說,今天的地球表層除了以社會形態出現的人類羣體外,已經沒有了嚴格意義上的個人.因此人類與自然環境系統的關係便演變上升到了以社會環境系統與自然環境系統相互作用的更高一個層次上.據某些哲學家預言,隨著地球文明的進化,人類和地球還將形成爲一個統一體進入宇宙空間,與其他星球組成宇宙文明,從而發生宇宙倫理關係.宇宙倫理關係在目前只是理論上的一種可能性,在很長的歷史年代還不可能成爲現實,因此我們暫時不去進行研究,而把研究只集中在上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社會與自然的三個關係上.由於三個關係的層次不同,所以在環境倫理學中的地位,研究目的和手段等也將有所不同.這個問題留在以下章節中才認真討論和研究.
  ③現實性和實踐性
  環境倫理學對人、社會、環境三者間的倫理道德關係研究,還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實踐性特徵.傳統倫理學過去所著重研究的人類個體間的倫理關係,它的惡化一般只會導致人類羣體內部人們互動行爲的失范,導致社會生活和諧度的下降,一般不會導致人類羣體結構(社會)的整體崩潰及滅亡.但當個體環境道德行爲失范並演化成整體社會行爲後,環境系統的反饋便具有了導致社會文化整體消亡的力量.古代非洲的瑪雅文化、中東的兩河文化,中國的樓蘭文化的消失就是典型的事例.所以人們絕不能對此等閒視之.
  現在,由於科技發展引發的,人類社會作用於自然環境系統力量的加強,除了造成O3層破壞,溫室效應,給人類社會發展蒙上陰影外,國家(人類羣體)間所擁有的核武器當量的威力,及生化武器的殺傷力,都已達到了足可以整個地毀滅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表層環境系統的程度,這樣就使人們對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具有了非常緊迫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特徵.
  ④可判斷性和可操作性
  由於現代計算機科學軟硬體的發達,主要是電腦技術的應用,環境倫理學所涉及的人、社會、自然環境系統間的道德行爲關係,如「三廢」排放標準、環境自淨能力的容許度,人類對被汙染環境反饋的承受能力(受傷害的臨界度)等等都達到了可以進行量化研究的程度.只要人們確立了環境道德觀念,自覺約束自己對環境不道德行爲,一切都是可以在一定量的範圍內去協調好人類個體、人類整體與自然環境系統的道德行爲關係.不象傳統人際關係道德學,它只建立在善、惡觀念基礎上的一切道德觀念、行為準則、規範等等,都是一種不能量化的軟約束行爲,其標準、是非、得失等道德評價,還得靠另一個同樣不能量化的道德標準——「良心」去控制和量度.人們常說的所謂道德法庭,其對是非、善惡的判決常常顯得非常模糊和軟弱無力,其中原因,與傳統倫理學所研究的道德現象本質上是屬於精神範疇的軟性行爲有關.
  環境倫理道德現象就不同了,它除了具有軟性行爲特徵外,還具有物化的硬性行爲特徵,特別是自然環境系統反饋的表現,大的可以達到使環境不道德行爲的主體——人類發生疾病、死亡,人財兩空,甚至蕩然無存的結果.所以環境倫理學對環境道德行爲還必須進行量的研究,並在量的的規定性上對之進行善惡和是非的判斷,從而使環境倫理學具有了可判斷性和可操作性特徵.例如企業「三廢」達標排放和控制總量排放的「標」和「量」就是一個可操作的度量界限,超「標」和過「量」,就進入了道德範疇,屬於不道德行爲.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