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各位文學方面的前輩,怎樣理解「是真名士,當自風流」這句話?
題目:
請問各位文學方面的前輩,怎樣理解「是真名士,當自風流」這句話?
解答:
原文
「琉璃世界白雪紅梅,大觀園的冬景真是美麗動人,然而更美的是活躍其間的青春花朵,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史湘雲帶頭大嚼燒烤鹿肉,還帶動寶琴等都圍上來嘗鮮.林黛玉打趣說:「今日蘆雪庵遭劫,生生被雲丫頭作踐了,我爲蘆雪庵一大哭!」史湘雲就還擊她說:「你知道什麼!是真名士自風流,你們都是假清高,最可厭的!我們這會子腥膻大吃大嚼,回來卻是錦心繡口!」果然,後來在蘆雪庵聯詩,獨她和寶琴兩個吃鹿肉最多的大展奇才,技壓羣芳.
是的,真正高雅的人物,用不著裝扮做作,其一舉一動自然而然地就能顯示出超俗灑脫的高品位來.」
出自《菜根譚》.
《菜根譚》是明朝(公元1368 1644年)洪應明晚年所寫的一部語錄體的說理勸世的作品,是一本論述修身、處世、待人、接物、應事的格言集.該書精彩論說了修身養性、齊家治國的深刻道理.
此句後來在《紅樓夢》從湘雲啖鹿肉的口中說出,更覺幾分瀟灑.
賞析:
所謂名士的本義,鄭玄注《禮記》云:「名士,不士者.」但《禮記·月令》的本義是說:「季春之月,勉諸侯,聘名士.」就是說,要在晚春時節去勉勵諸侯,聘請名士來做官.並非是不要名士去做官.自古以來的所謂隱士,不過是沽名釣譽罷了.隱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做官,隱是曲線討官的手段而已.在古代,所謂的名士,是指那些其德行貞絕,道德通明,在野隱居一時沒被發現或沒被起用者.古有隱者如彭祖、老子、莊子、大舜.大舜被堯帝發現之後,被起用,接了堯的班,此事被傳爲千古佳話.在晉代,有阮籍、嵇康之流,所謂竹林七賢,任憑你朝廷怎麼請也不去做官的,但那是不得已而已,因爲晉朝廷太黑暗且極不穩定.古代還也有「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的說法,就是說真正的大隱,是在朝廷,可能做著一般官職,沒被發現.但是,是金子即便埋在土中,也會發光的.在朝廷中的所謂大隱,最後都又實現了做大官的目標.所謂殊途同歸是也.
中國是個極講仕途的國度,自古以來,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的目的是爲了做官.不象西方那些國家,經過工業革命的洗禮,優秀人才都去掙錢辦實業,或經商.所以,中國發展慢的原因就在這裡.官場規則軛殺了生產力.本來明清時期已經有了資本主義萌芽,如果不是封建官僚主義的強大,也許會發生工業革命的.這樣看來,沈謙的文章,其偏面性是顯而易見的.《辭海》中說:「名士,也泛指有名的人士.」杜甫有詩《陪李北海宴歷下亭》云:「海內此亭古,歷下名士多」.「名士,又特指以詩著稱,恃才放達,不拘小節的人.」《後漢書·方術傳論》云:「漢世之所謂名士者,其風流可知矣.雖弛張趣舍,時有未純,於刻情修容,依倚道藝,以就其聲價,非所能通物方,弘時務也.」第三種解釋是,指刑名之士.《史記.律書》云:「自是之後,名士迭興,晉用咎犯,而齊用王子,吳用孫武,申明君約,賞罰必信.」《辭海》的解釋可能更科學些.
由此可見,是真名士自風流.那些以爭權奪利爲目的的所謂名士,還有那些沽名釣譽者,不能算名士,也並不風流.他們對民族對國家有百害而無一利.勾心鬥角,爭權奪利,最後中飽私囊.在東漢,張儉之流,就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罵的那些「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執政」.如今那些跑官買官者,與張儉無異.而掌管烏紗帽的人如不警惕,重蹈東漢之覆轍,不是杞人憂天.辨別真假名士,是一個新課題.但是,往往在和平時代很難做到辨別得清楚,而在國家危難關頭,卻自顯風流.所謂英雄誕於危難之中.這幾年每當國家有難,如1998年的大洪水,去年的非典,今年的禽流感,都湧現出風流人物,鍾南山、任長霞等英雄輩出,說明我們這個民族還是有希望的.
我們不幸生活在一個面具的時代,幾乎每個人的臉上都塗抹了厚厚的顏色,無論光鮮亮麗,還是混沌沉著;無論台上作戲,還是台下做人,無不變幻種種姿態,遊戲粉墨之間,將靈魂隱蔽,將愛遮掩,讓本來的面目無法看清.
「安心」是中國佛教中一個無我的境界,那是人類涉過生死悲喜的大河之後,心靈獲得的徹底安頓.在物慾橫流的世界中保持「安心」的狀態,進可普渡衆生,退可獨善其身,那等於立地成佛了!
我希望一直堅持做自己,一個原色,本色的我.透明如水,如水一樣柔軟平易,如水一樣順其自然,神聚則汪洋恣意,形散則化霧成煙……
無論人或物,皆以原色爲本,以本論質,以質爲珍!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