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的傳說是怎麼形成的?

題目:

牛郎織女的傳說是怎麼形成的?

解答:

  起源與發展
  「織女」、「牽牛」二詞見諸文字,最早出現於《詩經》中的《大東》篇.詩中的織女、牽牛隻是天上兩個星座的名稱,它們之間並沒有什麼關係.到了東漢時期,無名氏創作的《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牽牛星》,從中可以看出,牽牛、織女已是一對相互傾慕的戀人,不過詩中還沒有認定他們是夫妻.在文字記載中,最早稱牛郎、織女爲夫婦的,應是南北朝時期梁代的肖統編纂的《文選》,其中有一篇《洛神賦》的注釋中說:「牽牛爲夫、織女爲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這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相會的情節,已經初具規模了,由天上的兩顆星宿,發展成爲夫妻.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婦和人間的夫婦基本上是一樣的,因此,故事中還沒有什麼悲劇色彩.至於爲什麼牽牛、織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會」呢?原文未交代.據後世推測,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間的星辰在天空最爲明亮,牽牛、織女二星相距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當時民間風俗「乞巧」的日子,而勞動人民都把織女當作勞動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內,織娟百匹」,便向她「乞巧」.於是,人們就把牛郎織女故事和民間習俗揉合到一起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故事在繼續豐富和發展.在《荊楚歲時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哀其獨處,許配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會.」牛郎織女的故事發展到此,就起了較大的變化.由於牛郎織女婚後貪圖享樂,「廢織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懲罰.這便給故事帶來了悲劇氣氛.除此之外,還有兩種傳說.一是: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有的說是第九個)孫女,在天河東面織雲錦天衣,牛郎在天河西邊看牛,兩人都很勤勉.天帝愛憐他們,讓他們結婚.婚後兩人貪圖享樂,荒廢勞動.天帝發怒,使他們分開,中間隔天河,命烏鴉去告訴他們,七天見面一次.烏鴉卻傳錯了話,說成每年七月七日見一次面.二是: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在天上織雲彩.牛郎是人間的一個看牛郎,受兄嫂虐待.有一天,牛告訴他,織女要和別的仙女到銀河去洗澡,叫牛取一件仙衣,織女找衣服的時候,再還給她,並要求和她結婚,她一定會答應.牛郎就照樣做了.織女和牛郎結婚後,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織女捉回去.牛又告訴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等牛郎挑了兩個小孩,追到天上去時,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髮簪,在織女後面一划,形成一道天河,把這一對恩愛夫妻隔開了.他們天天隔河想望啼泣,感動了王母娘娘,於是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會時,由喜鵲爲他們架橋.前一種傳說中的基本情節,和《荊楚歲時記》中的差不多,只是增添了「烏鴉傳話」的情節.後一種傳說則大大豐富、發展了原來的故事.它從星辰之間的神的愛情,轉化爲人神之間的戀愛故事了.至於其他種種傳說,大多數是以此爲藍本而加以延伸的.那麼,爲什麼在後一個傳說中,要加進老牛這個角色,並使它在故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呢?因爲牛是農家寶,農民熱愛耕牛,甚至還在耕牛身上寄託著自己的生活理想.生活的理想遭到阻礙時,農民容易產生救助於牛的幻想,希望牛發揮神奇的力量,幫助自己度過難關.同時,把動物人格化,也是各種民間傳說經常採用的藝術手法之一.
  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彼牽牛,不以服箱.」,詩中牛郎被稱爲牽牛,但當時牛郎和織女只是指天上的星星而沒有愛情方面的描述.西漢時,牛郎織女被描述成兩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賦中曾有描寫「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指昆明池兩邊的牛郎、織女雕像.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