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爲什麼沒改變中國社會的性質
題目:
辛亥革命爲什麼沒改變中國社會的性質
解答:
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但辛亥革命成功得倉促,到手的乃是不徹底的勝利.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只完成了第一項——民族主義,其他民權、民生長期掛著欠帳.而且就民族主義一項來說,完成的也僅僅是「驅除韃虜」,各個帝國主義勢力原封不動地保存.袁世凱上台後,中國在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下,三民主義成了紙面上的東西,他們掛羊頭賣狗肉,雖有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就這一點來看,辛亥革命的成功雖然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卻是煮了一鍋夾生飯.
辛亥革命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中國反帝反封建任務並沒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敗了.
領導這次革命資產階級政黨—同盟會缺乏明確反帝綱領和具體行動,由於資產階級歷史的局限性,以孫中山爲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對帝國主義的本質的認識不清楚.從同盟會到南京臨時政府,他們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他們認爲建立資產階級國家,西方是會贊成的,孫中山不僅沒有辨明對帝國主義的所謂「中立」的僞裝,反而在《告各友邦書》中以承認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權益爲代價,和帝國主義維持友好關係.資產階級的如此妥協,革命實難繼續下去.
資產階級把革命目標只限於反對清朝皇帝,他們認爲「清帝退位」就是專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爲如此,這恰恰給了那些擅於投機取巧的立憲派和舊官僚以可乘之機,後來袁世凱以清帝退位爲交換條件竊取政權,破壞革命,革命派不僅沒能識破袁世凱的反革命兩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凱作爲同盟者,這就說明革命派對反對封建主義是不徹底性.
辛亥革命的領導者未能發動廣大人民羣衆,特別是農民羣衆參加鬥爭.在同盟會的綱領中,雖然提出「平均地權」口號,但實際上並沒有被全體革命黨人所接受,也沒能找到解決土地問題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實行「平均地權」,從而失去動員農民羣衆的作用,既然革命黨失掉農民的支持,就把注意力轉到新軍和會黨.正是由於脫離人民羣衆,革命力量才是顯得十分弱小,毛澤東曾指出:「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因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勾結下,革命遭到失敗是在所難免的.
革命黨人沒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組織的革命武裝,同盟會發動新軍和會黨舉行起義,這兩者畢竟不是革命黨人自己建立的武裝,況且新軍、會黨成員複雜,他們中大多數人接受立憲派和舊官僚,因此,在舊勢力煽動下往往會變成破壞革命的力量,革命黨人缺乏有力的武裝隊伍,很難應付反動勢力的反撲.
中國同盟會也沒有建立一條正確的組織路線,因而在組織上是不鞏固的,同盟會內部複雜,政治信仰不一致,思想上也存在著嚴重的分歧,所以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領導核心,這樣一個思想上缺乏信仰,組織上鬆懈無力,內部矛盾重重的政黨.
總而言之,革命中出現了許多的問題,這充分地暴露出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當然,也有許多問題是在當時客觀環境下必然會出現的,如封建階級和外國勢力的聯合破壞,迫使革命黨人將國民政府拱手讓給袁世凱;當時農民受封建殘餘思想很深,不可能迅速接受革命思想;革命黨難有建立和掌握一支軍隊的經濟、政治和羣衆基礎等.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