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社會運行存在的矛盾

題目:

當前中國社會運行存在的矛盾

解答:

  一、我國社會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任務艱巨而繁重.特別要看到,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決定》進一步明確指出了六個方面的矛盾和問題.即:「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關係羣衆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還不健全;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領導幹部的素質、能力和作風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適應;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危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二、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主要成因
  如何看待這些矛盾的成因呢?《決定》並沒有給出非常明確的答覆,我個人認爲,這種問題和矛盾的主要成因,在於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體制的結合所出現的某些不兼容.當然,我認爲兩者的結合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具有必然性,因此兩者的結合具有兼容的一面.但是,兩者的結合也存在著一些不兼容的方面.如圖示:
  1、根本宗旨和原則上:爲人民服務、集體主義與爲人民幣服務、個人主義、拜金主義
  2、制度環境上:一元所有制(或者公有制占主體)與多元所有制(或者非公有制占主體)
  3、分配方式、分配原則上: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
  4、運行機制、環境上:計劃體制(自覺配置資源)與市場體制(自動配置資源)
  5、生長土壤和導向上:產品經濟與商品經濟
  6、運行後果上:共同發展(共同富裕——注重公平)與兩極分化(一部分富裕——注重效率)
  (這是有計劃按比例規律與價值規律兩種規律發生作用的必然結果)
  三、引發的學術爭論和不同的社會運行設計方案
  由於兩者的結合存在著這些不完全兼容的方面,致使社會運行中出現了如《決定》所講述的上述六方面問題或者矛盾,由此,也引起了學界和理論界近三年來的激烈爭論,比如:
  1、2004年6月郎咸平與顧雛軍之爭
  2、2005年7月劉國光與某些主流經濟學家之爭
  3、2005年8月鞏獻田對《物權法》的異議
  4、2006年4月張勤德與改革派之爭
  這樣,在我國現實生活中,爲解決這種社會矛盾就出現了各種社會運行設計方案.主要有四種:
  第一種設計:主張在市場經濟體制之上、之外、之前駕馭市場經濟(可以叫做「駕馭論」)
  第二種設計:主張抵制、否定市場經濟,試圖回到傳統模式(可以叫做「回歸論」)
  第三種設計:主張完全融入、倒向市場經濟,搞中特資本主義(可以叫做「私化論」)
  第四種設計:通過深化體制改革、調整政策結構與重點,重心下移,更加注重公平、公正、穩定與和諧,通過科學的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堅定不移地堅持兩者的結合,做到「兩個毫不動搖」,進一步完善中特理論與社會制度(可以叫做「發展與建設論」或者「和諧社會論」)
  中國社會發展面臨的兩大矛盾
  1.當前擴大內需與利益格局調整的矛盾將進一步深化.擴大內需阻力來自諸多方面,其中社會差別是主要原因之一.利益格局改革的最大阻力來自利益集團.改革的本質是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我國前期改革特別是90年代之前的改革也存在這一問題,只是當時社會各羣體之間的利益差別不是很明顯,並且改革能夠普遍提高各羣體的「收益」,因而改革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也能得以順利進行.目前社會各羣體之間的利益差別已經十分明顯.改革的社會基礎問題已經非常突出,而且會愈加突出.能否通過調整利益格局來擴大內需,形成健康持續發展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重大矛盾.
  2.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政府部門自我改革的矛盾.行政審批制改革,進展之大有目共睹,這一改革主要還是依靠政府部門自我申報、自我清理,在一些地方便出現避重就輕、避實就虛的現象,主要表現在:
  ——壟斷行業的改革方案和相關法規,也主要由該行業和主管部門自己制定,往往難以超脫部門利益、集團利益的狹隘眼界.由於缺乏利益相關方(企業、行業協會、消費者)和利益超脫方(專家、社會公衆、輿論媒介)的公共參與和評議,部門自我改革基本流於形式,甚至被既得利益集團扭曲.
  ——一些部門習慣於依賴行政手段對經濟生活出現的問題實行「禁」和「堵」,不善於運用市場經濟的辦法加以調節,因而實際效果並不理想.一些執法部門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在非常時期和處理突發事件的過程中公共權力容易過度膨脹.
  ——政府干預經濟活動的權力仍然缺乏有效監督和制約,對不當干預導致的後果缺乏責任追究,公權侵害私權、行政權侵害財產權等現象難以根絕.
  中國社會發展面臨的六大難題
  1.就業問題.我國就業增長速度下降得越來越快:「八五」期間,經濟增長每一個百分點,能夠創造90多萬個就業機會;而在「九五」期間,雖然GDP以每年近10%的速度遞增,但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只能創造七、八十萬個就業崗位.按照這種趨勢,很容易就能感覺出當前我國就業形勢的嚴峻.2006年,中國將全面履行WTO規則,入世後僅考慮3%的糧食進口,也將減少農業就業機會上千萬個.從2000年開始到2010年還是我國中學生的畢業高峯,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將不會是個短期問題.
  在現有思維模式和就業戰略模式下,就業問題將成爲我國未來發展中不太容易解開的結.目前的問題是失業率持續上升,一直居高不下,現行創造就業崗位政策不能奏效,但又沒能提出新的有效對策.尋求新的就業政策和戰略,將是我們面臨的必須解決的問題.
  2.三農問題.近年來,農民收入的增幅大大滑坡,1996年曾達9.0%,但1997年驟減爲4.6%?此後幾年連年下滑,2001年跌入谷底,爲2.1%.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我國「三農」問題的嚴峻形勢不能根本消除.當前,不能期望有大規模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大部分農村人口將繼續滯留在農村,農業生產經營規模難以顯著擴大.農民收入增加困難重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任務相當艱巨.在入世情況下,國內大部分農產品價格將遠遠高於國際市場價格,通過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價格來提高農民收入是不可能的.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尋找工作是農民擺脫困境的基本選擇.由於農村人口衆多,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將是一項長期的任務.
  3.社會差別問題.大量事實表明,我國地區差別非但沒有縮小,反而在擴大.地區差別不僅表現在GDP增長上,也表現在社會發展,特別是教育、衛生和文化方面.我國的貧富差距已經在國際預警範圍之內,而且地區差距與貧富差距、城鄉差距相互交叉、重疊.雖然國家實施了一些措施(包括減輕農民負擔、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強收入調節)來抑制收入差距拉大,但是收入差距問題似乎日益嚴重.縮小社會差別將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無法迴避的問題.
  4.社會秩序與公共安全問題.聯合國和蘭德公司2003年以來相繼發表報告,認爲除非中國採取有效措施,否則,五、六年後,感染愛滋病病毒的中國人將遠遠超過目前預計的1000萬人,可能會高達3000萬人,如果那樣,中國將成爲世界上感染愛滋病病毒人數最多的國家.根據國際經驗,愛滋病對於經濟的成長所造成的影響要比過去預料的嚴重得多.我們要謹防愛滋病的失控引發公共危機.
  5.國有企業改革問題.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推進,其實質性進展並不大,企業效率低下,大部分資源不能用於生產的局面並不會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面對國際壓力,我國要在當前擺脫金融風險,國有企業改革深化就成了繞不過的結.
  6.教育體制改革問題.我國的教育體制面臨挑戰,這些挑戰來自於教育擴展、科技快速發展、社會全面平衡發展、教育適度動態發展,這些挑戰對當前的發展將產生深刻影響.最近幾年的高等院校擴招的學生,並沒有按照產業結構調整和需要來培養,這樣培養的大學生就很難在整體上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相反,可能會加重一般就業壓力,並使原有的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人力資源短缺是限制我國經濟增長的因素之一,未來可能會影響增長率.
  解決當前面臨矛盾和問題的四大途徑
  1.真正把以人爲本作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指導思想.
  要從具體措施上解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問題,這也是保證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增加醫療衛生投入、完善醫療衛生制度、完善教育體制改革、實現義務教育的公平性、完善戶籍制度和勞動制度、完善養老體系和人口政策,等等.
  ——加快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應當成爲當前改革重點.收入分配改革的目的是不斷增強改革動力,爲社會發展提供基礎.收入分配改革應當成爲當前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最基本的內容之一.
  ——把重建社會信用放在重要位置.政府、企業、個人的信用體系的完善將成爲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重大動力.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彌補國有企業老職工的原有欠帳;擴大醫療、失業和養老保險金的覆蓋面;建立可靠的社會保障資金來源;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降低社會保障管理成本.
  ——統籌城鄉發展,在實現城市化過程中保護農民的利益,實現工業對農業的反哺,完善土地制度.進一步消除城鄉分割的體制性障礙,廢除對農民工的歧視性政策(包括就業、子女入學、戶口、社會保障等方面).
  2.推進整體改革,保證改革的公正性.
  經濟增長的前提是要解決目前存在銀行不良資產和國有企業低效率問題.推進整體改革,通過改革來促進發展.當前宏觀經濟體制改革更加強調「重在建設」,以制度創新爲主要內容.
  ——以政府職能轉變爲中心的改革,將在大規模國有經濟戰略布局的調整的基礎上,對社會整個公共部門與管理部門進行全面的綜合改革,使政府的宏觀管理和調控建立在規範的制度約束基礎上,從根本上改進和完善政府的決策和執行機制,形成政府與市場的良性互動.
  ——深化財政體制改革是當前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財政收入和支出結構要充分反映現實經濟結構的重大變化和要求,對非國有經濟作爲「納稅人」的利益應給予足夠重視.
  ——金融問題往往具有突發性和全局性,所以,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建立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健全的金融體制,是保證經濟健康發展和體制改革成功的關鍵之一.
  ——採取措施保證改革的公正性,擴大改革的受益面.
  3.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更加注重社會公共服務.
  ——儘快建立新的治理模式,並加強政府的某些新功能,政府要著力解決好失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社會秩序問題等,爲經濟社會發展的持續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在產業結構朝工業化的方向前進的同時,政府要對勞動條件、產品質量等加以規範.
  ——在第三產業的發展,尤其是遠距離貿易、金融、保險、諮詢、保健等行業在國民經濟中份額的擴大的同時,政府需要提高監管水平.
  ——政府把職能重心轉向公共服務,也是經濟持續增長對新階段政府改革的基本要求.
  4.建立各級危機管理機制.
  毫無疑問,我們可以通過預測和預警等方法來防止危機事件的發生,或將危機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但是,應對危機的最根本的方法是強化全社會和政府部門的危機意識,建立危機管理機制.
  鑑於當前面臨的嚴峻挑戰,我國需儘快建立現代危機管理機制.要在國家層面上儘快建立具有會商決策功能的綜合體系和常設性危機管理機制,協同各方面專家,對各類危機進行分類、預測,制定長期的反危機戰略和應急計劃,同時加強各地區、各部門以及各級政府之間的協同運作能力.
  (作者丁元竹 江汛清: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工作系)
  中國經濟時報 2004年2月6日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