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25日報導,8月25日夜間,匈牙利多瑙河沿岸突現數百萬隻蜉蝣飛蟲.瀰漫在空氣中的飛蟲要麼黏在行人的
題目:
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25日報導,8月25日夜間,匈牙利多瑙河沿岸突現數百萬隻蜉蝣飛蟲.瀰漫在空氣中的飛蟲要麼黏在行人的臉上,要麼爬滿車身.這種蜉蝣飛蟲是什麼?
解答:
匈牙利多瑙河沿岸突現數百萬隻蜉蝣飛蟲.瀰漫在空氣中的飛蟲要麼黏在行人的臉上,要麼爬滿車身.第二天清晨,只見地面上布滿雄性蜉蝣飛蟲的屍體,而其餘的則在一夜之間消失不見.此次蜉蝣飛蟲蜂擁而至的景象也引來大批路人爭相觀看.
據悉,這種蜉蝣飛蟲翅膀呈白色,體長約1厘米.它們在聚攏後的數小時內瘋狂地交配,然後便結束生命.
蜉蝣目通稱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性狀,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蟲.和蜻蜓目可同分爲古翅次綱,他們的翅不能摺疊.蜉蝣目昆蟲體形細長柔軟,體長通常爲3-27mm,觸角短,複眼發達,中胸較大,前翅發達,後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對很長的尾須,部份種類還有中央尾絲,稚蟲水生,成蟲不取食,壽命很短,僅一天而已.
蜉蝣目的昆蟲體軟弱;翅2對或1對,膜質,大多前翅大後翅小;蜉蝣複眼發達,雌性的複眼常左右遠離;雄性常較大,左右接近,且每一複眼上下部小眼面往往不同,一般上半部小眼面大於下半部,也有二部分完全分隔者.腹部末端有長尾須兩條,中尾絲或有或無,前翅膜質,三角形;後翅小,圓形.有三根長絲狀尾須.停歇時翅直立.稚蟲水生,咀嚼口器在成體時退化.蜉蝣棲於水溪和池塘中,雄蟲成羣飛舞以吸引雌蟲.蜉蝣屬古生翅類,號稱活化石,早在3億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紀,蜉蝣便已振翅穿行於蕨類植物形成的森林中.
蜉蝣是目前已知的壽命最短的昆蟲,主要分布在熱帶至溫帶的廣大地區.全世界已知有2100餘種.中國已知有100餘種.
蜉蝣的稚蟲和成蟲是許多淡水魚類的重要食料.不同種類的蜉蝣稚蟲喜歡在含氧量高的水域中生活,因此,它們是測定水質汙染程度的指示生物.另外,對蜉蝣目昆蟲的研究,有助於進一步闡明從無翅昆蟲到有翅昆蟲的進化過程.
幼期(稚蟲)水生,生活在淡水湖或溪流中.春夏兩季,從午後至傍晚,常有成羣的雄蟲進行「婚飛」,雌蟲獨自飛入羣中與雄蟲配對.產卵於水中.卵微小,橢圓形,具各種顏色,表面有絡紋,具粘性,可附著在水底的碎片上.稚蟲期數月至1年或1年以上,蛻皮20~24次,多者可達40次.成熟稚蟲可見1~2對變黑的翅芽.兩側或背面有成對的氣管鰓,是適於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吃高等水生植物和藻類,秋、冬兩季有些種類以水底碎屑爲食.常在靜水中攀援、匍匐、或在底泥中潛掘,或在急流中吸附於石礫下棲息.稚蟲充分成長後,或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邊石塊或植物莖上,日落後羽化爲亞成蟲.亞成蟲與成蟲相似,已具發達的翅,但體色暗淡,翅不透明,後緣有明顯的緣毛,雄性的抱握器彎曲不大.出水後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上.一般經24小時左右蛻皮爲成蟲.這種在個體發育中出現成蟲體態後繼續蛻皮的現象在有翅昆蟲中爲蜉蝣目所僅有.這種變態類型特稱爲原變態.成蟲不食,壽命短,一般只活幾小時至數天,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說法.
【相關連結】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