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那些翻譯外國文學小說作品的翻譯家們的文學功底好嗎?文學水平有達到作家的水平嗎?
題目:
請問那些翻譯外國文學小說作品的翻譯家們的文學功底好嗎?文學水平有達到作家的水平嗎?
解答:
可以這樣說,一個著名的翻譯家約對是一個優秀的文學家甚至綜合方面的藝術家.
優秀的翻譯家,應該同時是一個優秀的文學家、藝術家和博物家.
爲什麼呢?古文(文言文)翻譯成現代白話文,有一個面則叫「信」、「達」、「雅」.
信——誠信,不會翻譯就不要下手,更不能故意錯意來騙人.
達——誠信基礎上,語句通順,不同語序、時態等轉換良好,適合新的讀者,即忌機械直譯.
雅——在前兩者基礎上,選用最恰當的詞彙,力求優美、講究詞藻和韻律.
而翻譯外語完全得符合以上三個條件才行.
首先,如果一個人的思想境界不高,思想認識不夠,沒有學識也就沒有各方面的識見,則第一點「信」也做不到.如果只懂外語或本國語言,則第二點「達」也是做不的.如果兩種語言都比較精通,而對兩個語言社會的方方面面不太懂,則也做不到第三點「雅」.
一,得有一定的外語基礎,還得不停地翻字典、查閱和參考其他人的譯作,他非得對所翻譯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學習和掌握原作者的寫作特點、心理特徵等.像魯迅先生除了是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和思想家外,還是一個優秀的翻譯家,除了他的大量譯著以外,還有他本人的小說中的一些細節描寫來舉例,他的小說《傷逝》中的男主人公涓生,失業中只好以譯著來謀生,其中有一句神來之筆——「譯書也不是容易事,先前看過,以爲已經懂得的,一動手,卻疑難百出了,進行得很慢.然而我決計努力地做,一本半新的字典,不到半月,邊上便有了一大片烏黑的指痕,這就證明著我的工作的切實.」,這說明魯迅先生本人對譯著者的生活和工作十分的熟悉,也說明翻譯家的工作是十分辛勞的.
第二,還得熟悉本國讀者的愛好和特點,就是對原著十分熟悉以外,還得把原著還原成本國的文字,既不改編原文的風格,又得照顧本國讀者的心理和習慣.如果是把本國作品譯到外國去也一樣,得照顧外國讀者的閱讀習慣.還要做雜家,做博物家,不能機械簡單地去直譯,對兩個國家、民族,兩種語言環境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研究.
最後,說一下著名翻譯家的例子.
唐僧,他在本國即是佛學高僧,對中原文化十分熟悉,西遊沿徒也是有意識地去識記,在印度又生活學習多年,這樣,雖然《大唐西域記》不是他親自書寫,但是,毫無異議,他是個文學家.
魯迅,著名的翻譯家,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
瞿秋白,著名的翻譯家,同時也是著名的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
梁實秋,著名的翻譯家,同上,也是個著名的文學家.
傅雷,著名翻譯家,而他本身,則是一個著名的文學家和音樂家.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