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客家文化
題目:
什麼是客家文化
解答:
客家,是中國漢族的一個龐大的民系共同體,形成歷史悠久,人數衆多,有關方面介紹,客家人現有總人數5500萬,其中中國約4500萬,在海外客家人當中,大多數居住在亞洲的一些國家,其中馬來西亞約125萬、印度尼西亞約40萬、泰國約37萬、越南約30萬、新加坡20萬、緬甸10萬,其他分布在美洲、歐洲、澳洲等地對分布如此寬廣的客家歷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紀才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葉.
目錄
文化源頭
客家的起源
客家歷史
客家精神
客家圍屋
客家節日
客家祭祀
客家婚姻
客家農事
客家服飾
客家歷史演變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起源階段
第二階段是異變階段
第三階段是形成階段
第四階段是外遷階段
客家包含的系統
關於客家人的分布(一)中國國內容家人口分布情況
(二)海外客家人分布情況
中國客家人和海外客家人幾項比較居住的自然環境
經濟生活
社會文化生活
文化源頭
客家的起源
客家歷史
客家精神
客家圍屋
客家節日
客家祭祀
客家婚姻
客家農事客家服飾客家歷史演變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起源階段 第二階段是異變階段 第三階段是形成階段 第四階段是外遷階段客家包含的系統關於客家人的分布
(一)中國國內容家人口分布情況 (二)海外客家人分布情況中國客家人和海外客家人幾項比較
居住的自然環境 經濟生活 社會文化生活展開 編輯本段文化源頭
2007年08月河南省洛陽偃師市被確認爲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地 是客家文化源頭 8月20日在偃師市結束的「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出發地」國際學術研討會確認,客家先民首次大規模南遷紀念地在河南省偃師市. 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華民族的一支,一千多年來,他們從中原向外遷徙,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和海外各地.參加研討會的代表們認爲,客家的第一次遷徙發生在東晉年間,位於河洛之間的漢魏洛陽故城爲當時的國都,正是客家人的根之所在.客家先民首次南遷紀念地的標誌性景觀遺存多集中在偃師市,以偃師市爲中心的伊洛平原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區,因此是客家文化的源頭. 研討會上,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授予偃師市「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地」紀念性稱號,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向偃師市贈予「主體客家先民首次南遷聖地」牌匾. 客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員,具有顯著特性的漢族民系,是漢民族中的一個地緣性羣體.而客家文化是這個羣體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爲適應和改造生存條件而創造出來的全部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一旦這種文化產生,它就成了該羣體的識別標誌及維繫該羣體生存與發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換句話說,沒有客家羣體,就不會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沒有客家文化長期穩定的發展,客家羣體也是不可能具有那麼強在的生命力,以至於經過數百上千年之久,還能維繫到現在. 客家民系分布很廣,其中粵閩贛邊三角地區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國外以東南亞爲主.據學術界估計,客家人現約 有4000至5000萬左右. 客家文化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以移民爲代表的地域性文化.爲什麼說它是地域性文化呢?因爲這種文化的產生有非常明確的地域範圍,它只產生於贛、閩、粵三角地區,而不產生於其它地方.
編輯本段客家的起源
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漢人,由於戰亂、饑荒和政府獎懲的原因,輾轉南遷,先後擴展到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湖南、台灣等省以及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世界上已有一億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遷居南方,總計大遷移五次.秦漢之間,趙佗自立爲南越王.漢武帝發兵南下平定南越,然後在秦代南疆三郡的基礎上設置了九郡,其中就有閩中郡.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羣雄割據,戰亂頻繁,烽火連天.居住在黃河流域的大批漢族民衆,紛紛往南遷移,正所謂「羣雄爭中土,黎庶走南疆」.三國時,曹魏曾採用招致邊民內遷的政策,延至西晉.建武年間,晉元帝率臣民南渡,即「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從漢末至東晉,中原漢人南遷長江流域,這是第一次大遷移.東晉時期,長江流域戰火紛飛,漢族民衆又繼續向南遷移.羅香林教授《客家源流考》稱:「迄晉武帝統一中國,以見及三國割據的由來,而盡罷州郡兵權,邊州因而空虛.會八王相繼作亂,國力因而削弱,邊區內徙的部族,便得相繼乘機而起,於中國內地的一部分,建立他們的割據政權.晉代的中央政府,不得已也遷到建康,就是現在的南京,內地的人民有遷移力量的,或有遷移的機會的,都相率南遷,當時稱爲『流人』.」當時,福建地處東南海濱,局面較爲穩定,因此南遷的中原民衆一批一批湧來,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贛南到汀州、寧化的石壁寨(現名石碧村)一帶,然後繼續移遷汀州郡各屬地;一部分則由贛北向贛南散居各邑.入汀的中原民衆與當地閩越族、畲族逐漸融合,成爲汀州早期客家人.唐朝二年,閩粵之間有少數民族不滿政府的壓迫,聚衆反抗.朝廷命左郎將陳政爲嶺南行政總管,統率大軍入閩鎮守.唐咸通年間,駐軍因故反叛,以龐勛爲首,率軍進攻中原,後黃巢起義,十幾年動亂,使得中國各地人民分頭遷徙.其後,黃巢部下朱溫弒唐昭宗,改國號梁,開始了五代紛爭的割據局面.從東晉至五代,漢人又由長江流域南遷,這是第二次大遷徙.當時中原氏族入汀者數以千計.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閩贛分遷至粵東、粵北.這是每三次大遷徒.在此期間,中原氏族流亡入汀者日衆.據說陳朝皇室陳元光裔孫陳叔明共有九子,成爲巨族,奉諭巨族分居,乃散布九州.「九子分九州,滿子封汀州」的陳魁(其實爲第六子),字參琬,敕封大夫,攜帶家室97口遷汀州,爲汀州陳姓始祖.汀州寧化石壁寨是當時江西入閩和閩北南來的重要通道,成爲中原人入閩的中轉站和客家許多姓氏先祖的居留地.就在此時,「散居於汀州、邵武各屬的客家人,再遷梅州」.客家人從中原遷徒到中國南方,以及出海至南洋羣島乃至世界各地,有一大部分都經過了汀州寧化石壁. 明末政治腐敗,又值連年災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貪斂,武官誅戳無辜,致使官逼民反,農民起義各地蜂起.清軍入關,進逼京師,旋又南下,史可法殉難,南都失守,福王出降,腥風血雨,遍於國中.清兵入閩,汀州、贛州大批民衆倉皇逃難,分遷至粵中及濱海地區,乃至川、桂、湘及台灣,且有一小部分遷至貴州南邊及西康之會理.此爲客家人的第四次大遷徙.明末清初張獻忠農民起義失敗後,四川一帶遭兵火之災,田園荒廢,地廣人稀.康熙年間詔命農民遷往開闢墾殖,這是清代有名的一次大遷移,所謂:「移湖廣,填四川.」. 清同治年間,受廣東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部分客家人分遷於廣東南路與海南島、台灣、香港、澳門、南洋羣島,甚而遠至歐、美各洲.這是第五次大遷徙,是太平軍失敗以後的屬於世界範圍的遷移. 客家先民東晉以前的居地,北起并州上黨,西屆司州弘農,東達揚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豐.上黨在今山西長治縣境,弘農在今河南靈寶縣南20公里境上,淮南在今安徽壽縣境內,新蔡即今河南新蔡縣,安豐在今河南渭川固始等縣附近.客家先民未必盡出於此,然此實爲他們基本住地,欲考證客家源流,不能不注意及此.
編輯本段客家歷史
爲什麼在這裡會產生具有如此強烈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呢?原因一方面是由於這裡是一塊四周被大山包圍的丘陵山地,在它的西面是羅霄山脈,東面是武夷山與九連山脈,南面是南嶺,在羅霄山脈的中段還有一條雩山山脈與武夷山相連結,從而把江西的南部與中部隔開,形成一個對外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生活在這裡的原始居民是與贛、閩、粵、浙等南方地區同一族屬的百越民,他們「各有種姓,互不統屬」.秦漢以後,由於北方漢子不斷進入該地區,使得百越民,有的成批漢化,有的被強制遷往江淮地區,有的則退出平原,進入深山老林,成了歷史上曾經名藻一時的「山越」民,所以,從總的方面看,這裡早已是一塊人煙稀少的地方.兩晉之際,尤其是唐宋之際,由於北方不斷遭受戰爭的摧殘,農村經濟凋敝,因而使得大批難民渡江南下,另求生計.在經過不斷輾轉遷徙之後,部分移民來到了這塊被大山屏蔽的贛、閩、粵三角地區,與當地土著相互雜居,並在相對封閉的社會與自然條件下,與土著民相互融合,從而創造出一支以漢文化爲主導的、與周邊文化相區別的地域文化,這就是客家文化.所以,組成該文化的原始基礎是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土著文化和具有漢唐風韻的中原漢文化,而推動該文化產生與發展的巨大動力是唐宋以來大批進入贛、閩、粵三角地區的北方移民.故有學者稱其爲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移民文化,亦不爲過. 正是由於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漢文化爲主體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而且還具有作爲移民這一特殊羣體所具有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強烈的尋根意識與鄉土意識,正是移民在離開祖居地之後所表現出來的對原有文化的眷戀.同時,也正是由客家人有很長一段漂泊流離的經歷及到達定居地以後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從而錘鍊出客家人堅忍不拔的意志、勇於開拓的精神、勤勞樸實的品格及善於用血緣、親緣、地緣等各種條件建立同宗、同鄉、同一文化內相互合作關係的團體主義精神.而所有這些,都是爲了確保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實現由移民社會向定居社會轉變需要.正是由於他們在不斷遷徙中求得了生路,尋找到了新的發展機遇,所以才使得客家人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出了「人唔辭路,虎唔辭山」、「命長唔怕路遠」、「樹挪就死,人挪就活」的價值觀念. 客家民系的形成歷史久遠.客家人原屬中原漢民,歷史上因爲戰亂經過多次遷徙,最後逐漸在廣東、福建、廣西、江西、四川、台灣、香港以及海外等地定居下來.客家文化是中原漢文化與南方的土著文化的融合的產物.客家文化的主體是漢文化,因爲她更多保持著漢文化的基本特徵,但在不少方 面也受到土著文化的影響,這就使客家成爲既不同於土著又不完全等同於中 原漢民的一個漢族民系.客家話是漢語八大方言之一,客方言的分布地域很廣.各地的客家人,雖 然所說的客家話有些差異,但相互間不會出現交際上的困難,因爲客家話盡 管有許多不同的變體或曰次方言,其基本特徵卻大體相同.客家歷史源遠流長,培育了大批對中華民族的文明與進步作出重要貢獻的 出類拔萃的風流人物如洪秀全、黃遵憲、孫中山、朱德、葉劍英等.
編輯本段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的內涵是很豐富的,其核心在於團結和奮進.這在客家遷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體的表現. 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團結的精神形成了很強的向心力.正是這種向心力使他們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把中原燦爛的文明帶到南方播衍而不被遷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贛南,廣東梅州的多層圍壠屋永定的土樓、長汀的九廳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築,既是「世界建築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團結奮進的象徵.在永定的一些大型土樓內,有石柱雕聯、石鼓承柱、雕樑畫棟;有天井、花園、假山、盆景、魚池,美不勝收.甚至還有土樓附設學堂,樓有樓名,柱有雕聯,如「振成樓」、「振綱立紀,成德達才」、教人遵綱紀,重德才,奮發進取.這些文化印記無不閃耀著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讀傳家的精神光芒. 其次,這種團結奮進的精神特質,還表現在對異族文化的博採和涵化上.客家先民的南遷,是中原的漢人與遷徙地土著長期鬥爭而又走向團結的過程,並最終形成了共同體.今天的客家,絕不單靠入遷的中原漢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經過與當地民族融合而發展壯大起來的,也有其他民系遷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以客家人爲主體的太平天國運動,提出「天生天養和爲貴,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儘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人,儘是姐妹之羣」的口號,表現出客家人希望與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處、一視同仁那種樸素的民主思想.在客家地區,人們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寬容和親善的,儒、道、釋以及基督等教可以親如一家、同居一寺.連劉邦、項羽這對冤家也可合祀一龕接受人們的膜拜.媽祖本是沿海地區人們航行的保護神,客家人也把她請到山鄉,作爲山鄉的保護神.客家文化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文化的精華,長期的遷移養成了兼收並蓄取其長、開拓進取不保守的民風,使客家民系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客家圍屋
客家先民進入贛南之前,這裡的土著居住的多爲干欄式(架空地面樓居)居所.而土圍子,則是明末清初時期,贛粵邊境菲盜四起,社會動盪不安,家客的大戶人家爲有效地保住自家性命,保住聚集的財產,不惜耗費巨資苦心經營修築,其結構形式由粵東客家標準格式——圍攏屋發展變化而成.這一座座固若金湯的龐大建築,四角建有炮樓,樓內連通,相互呼應,火力交叉如網;御火攻,圍內設有多處消防注水口;防圍困,圍內置設多處糧倉……對於圍屋,如果分得細一些,還可以看出兩種基本模式:實心式空心式,實心式,圍內主體建築採用「廳堂式」,只是將兩側橫屋升高,連成全封閉式的方形圍屋平面,如關西新圍,面積10000多平方米,內有三條(一主二次)三堂式中軸線,門道重垂,廊環巷深,廳前還有禾坪、照壁、馬廊及花園等設施.空心式,如楊村燕翼圍,面積2500平方米,圍內不設主體建築,只沿圍的四周建房舍,中間除水井外,就是一個大禾坪. 如今的贛南,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居住著700多萬客家人.當遙遠的歲月成爲往事,而這浸潤著客家人血與淚的圍屋形式,亦在世人眼裡成了客家人的典型家園構造,成了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徵符號.它凝聚了客家人整體的心靈感喟,包容了客家人經歷的歲月滄桑,留存人們的心裡,構成飄泊他鄉客家人夢牽魂繞的呼喚.
編輯本段客家節日
歲時節令的民俗活動起源很早,如春節,源於上古社會的「臘祭」,「過年」的傳統也起源於上古.除過年過節,還有四時節令,以及其它俗信紀念.這些活動表達了人們的善良心靈,特別是隨著時代的前進,人們在傳承舊俗中,不斷摒棄陋俗、繼承良俗、增添新俗,使傳統的歲時節令民俗活動更加絢麗,展示出中華民族客家人的傳統文化風采.
編輯本段客家祭祀
客家人對於喪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於繁文縟節.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識很濃,對慎終追遠的事,十分重視」.一般喪葬儀規可分爲葬、埋葬和葬後三個部分,或謂之三個階段.
編輯本段客家婚姻
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原,所以他們的婚姻禮俗深受古時風尚習氣的影響;客家人屬性成規,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爲鄉閭譏笑.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禮".所謂六禮是:"說親,送定,報日子和送聘金,盤嫁妝,接親與送親,拜堂與吃麵碗雞".
編輯本段客家農事
客家人多住山區,經濟以農業爲主;主要農產品,以水稻爲最.客家地區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車灌水入田.農家肥料,以"漚糞"或"漚火爐灰"作糞種,參上石灰肥田. 稻穀成熟後,收割時,不僱工; 約左鄰右舍的婦女,到時她們自帶鐮刀來田裡幫助割水稻.這叫「幫工」等她們各家收割水稻時,被人"幫"過工的婦女再"幫"人家的工.是客家人團結互助、平等相待的好傳統的充分表現.
編輯本段客家服飾
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藍、黑、白色最爲流行.農村女子普遍繫著的一種圍裙"掩腹",其實可以掩胸,下擺寬及兩側,上端縫花刺繡,另加「頸鏈」、「腰鏈」和「牙牌」、「手鐲」等服飾.姑娘梳辮,少婦盤髻.勞動者則多穿對補救短衫的,俗稱褂哩.讀了書的男子多改著西式褲. 鞋襪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婦女自製的.
編輯本段客家歷史演變的四個階段
所謂客家人,意指做客他鄉之人.專家學者對此曾有「主客說」、「給客說」、「時間劃分說」、「自稱說」等種種詮釋.但無論哪種詮釋,真本質都是一致的,即客家人不是原有土著之人,是從外地遷入的.迄今爲止,客家人的歷史可以說經過四個發展變化階段.
第一階段是起源階段
嶺南地區是客家人起源和形成的地方,現在國內和國外各地的客家人,其祖輩都與嶺南地區有著淵源關係.客家人的先民是從中原地區來的,所以,研究客家文化和民系的產生,應與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交往聯繫起來. 上古時代,嶺南地區就有人類居住,但在秦朝之前,與黃河、長江流域相比,嶺南地區的文明程度屬於相當落後的蠻夷之地,秦始皇派兵平定嶺南之後,中原地區的文化進入了嶺南地區,嶺南地區的文明才得到了開發.由此可見,秦朝之前不存在中原人向嶺南移居的問題,只有秦始皇統一嶺南後,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融爲一體,南北交往大門正式打開,才使北方人有條件遷入嶺南.「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秦始皇平定、治理嶺南時的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是北方人向嶺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這批人來到嶺南之後不久,中原地區即發生了陣勝、吳廣的起義,當時的龍川縣令趙佗爲防嶺南地區出現動亂,擁兵關隘,封閉南北通道,建立南越國,自封南越王.南越國存在近百年,來自中原地區的秦朝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只能滯留在嶺南地區安居生息.到漢武帝時,南越國歸併漢朝,這些人留下的子孫也不可能再回到北方,名符其實地成爲做客他鄉之人.所以,秦朝是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的起源時期,當時所留下的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是嶺南地區最早的客家人.
第二階段是異變階段
秦朝的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留居嶺南,當時雖然客居他鄉,但並不是現在意義上的客家人.作爲一個有一定人口規模,有獨特文化特徵的獨立民系的產生和形成,其必須經歷過一個漫長的異化演變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既把一個地區的土著人同化過來,又不具移民的全部特徵.秦、漢、唐三個朝代,是住在嶺南地區的北方人向客家人異化演變的重要階段. 這種演變是以秦朝留在嶺南的將士戌卒和他們的家屬爲主體的,他們以軍營爲生活圈,有繼續保持北方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的羣體條件,但他們因長期生活在嶺南,不可能不受當地土著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影響,尤其是以後隨著一些土著人被充實到軍隊,軍隊已不再是由純粹的北方人所組成,當地土著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也就更多地滲透到軍營中,久而久之,這種以北方人爲主體的軍營生活羣體,語音和生活習慣也就有所變化,成爲一支既有北方人語音和生活特徵,又有所退化異變,不完全與北方人語音和生活習俗相同的獨特羣體.這種羣體的形成,爲今後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第三階段是形成階段
在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大規模的北人南遷,據史料記載,其中一次是三國至南北朝,尤其是南北朝「五胡亂華」之時,不少中原人爲避戰亂而南遷;另一次是隋唐時期,因北方匈奴及其他外部入侵,加上唐末發生黃巢起義,致使大量北人離鄉背井,避亂南方;再一次是宋朝期間,先是宋室南遷,由北宋轉爲南宋,再後來忽必烈派兵馳驅南下,南宋朝庭又從長江邊退到廣東,許多中原人民和大批的皇室貴宦及商賈文人隨朝庭來到了南方;還有一次是元末明初,因政權更換,中原地區的許多民衆再一次爲避戰亂南遷.這幾次大規模的北人南遷,可以說,隋唐以前的南遷北人都是以平民爲主的,人數居多,卻缺乏文化底蘊,宋元之後的北人南遷則不同,他們除了一般平民外,還有不少官宦人家、文人騷客和仁人志士,特別是宋朝,當時中原文化非常繁榮,北人南遷是隨官府朝庭不斷南移而進行的,他們不僅人來到南方,還帶來了濃厚的中原文化.所以,隋唐之前的中原人來到南方,爲客家人的數量起了壯大的作用,但因缺乏文化因素,難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民系文化.宋元之後,隨著一些望門貴族和文人騷客來到南方,既使客家壯大了規模,又使客家提升了社會地位和文化品位,促使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終形成.據史料考證,客家人正式定稱於宋朝,在宋朝的戶藉立冊中,凡是廣府語系和潮洲語系的人都列入主冊,北方來的人都列爲「客藉」.這就說明,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終形成於宋代.
第四階段是外遷階段
現在,全國和全世界各地都有客家人,追根溯源,這些客家人都是從嶺南地區遷移出去的.其中明清時期是客家外遷的重要時期.客家人外遷有五個原因:一是因生活所迫,爲求新的生存空間.宋元之後,嶺南地區客家人爆滿,但又無法在潮洲平原和珠三角地區擴展,只好外遷到其他省份,或漂詳過海到海外謀生;二是爲避難而外遷.這方面的因素以太平天國起義失敗以後的一段時間爲甚,太平天國起義隊伍有不少客家人,太平天國失敗後許多客家人爲避難逃離原藉地,到其他省份的一些窮鄉僻壤避難.三是從軍從政落居外地.如台灣的客家人,他們的先祖有的是隨鄭成功收復台灣時去台灣的,有的是隨乾隆年間武狀元李威光剿海盜時留居台灣的.四是由官府組織外遷.如四川的客家人,他們的先祖多數是清朝「湖廣填川」時而遷到四川落居的.五是從商外遷的.明清期間一些客家人到一些地方從商,在一些地方形成了經商羣體.客家包含的系統
客家包含著東江客家和韓江客家兩個系統.在廣東,客家地區東起韓江(除潮州平原外)西至北江,包括了粵東、粵北、粵中的絕大部分地區.在這個廣闊的區域中,客家分爲兩個既相同又不完全相同的兩個系統,即以龍川爲代表的東江流域客家系統和以梅州爲代表的韓江流域客家系統.這兩個系統相輔相成,構成了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整體. 東江流域是客家地區的中軸,它上溯江西贛南地區,下溯珠三角的東莞、增城等地,以龍川爲軸心,上下伸延幾百公里,構成一個近千公里的客家帶.這一帶的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始自秦漢,延至當代,歷史悠久,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基礎地. 韓江流域是客家的腹心地,它以梅州爲核心,東延福建,北接江西,西連東江,方圓幾百公里.這個地區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繼發地和標誌地,它承接和優化了東江流域客家文化,促成了獨特的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終形成.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