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怎麼治理沙漠
題目:
應該怎麼治理沙漠
解答:
乾旱地區荒漠化防治對策
3.1 加強草場管理
草原退化是乾旱地區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止荒漠化必須把保護和退墾還草還林放在首位.核心是保持水的區域平衡,不同植被對水的利用強度不同,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農則農.具體措施包括:(1)抓緊落實草原家庭承包製;(2)限定最高草原載畜量,建立草原監理制度,嚴禁超載放牧;(3)搞好草原圍欄,圍欄旁邊要種樹;(4)改變飼養方式,推行牲畜舍圈養或劃區輪牧;(5)加強對草原的養護,大力防治草原病蟲鼠害;(6)採取草地復壯措施.
3.2 加強水土保持工作
在西部地區廣布的山地和丘陵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蝕比較突出,導致土地質量下降,生產潛力衰退.因此必須加強對長江上中游山地環境的整治工作.具體措施和方法包括:(1)全面規劃,綜合治理.(2)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3)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監測.(4)退化坡地改良與利用.
3.3 妥善安排山區農民
退耕還林還草是一項重要措施,但一些散居在缺乏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的農民領取退耕補給的糧錢後,仍然靠山吃山,開荒、砍樹、挖草.形成「越砍越荒、越荒越砍」的惡性循環.因此政府應創造條件,把分散居住在生活條件特別惡劣地區貧困人口逐步遷移出來,安置到適宜生存和發展的地區,從根本上解決生態保護和這些人口的脫貧問題.同時也抓緊落實退耕還林還草.
3.4 利用生物措施和耐旱基因資源
生物措施是指通過建立人工植被,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最終達到防止風沙危害,治理和開發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實踐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止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機械和化學措施通常被作爲生物措施的輔佐措施.防止荒漠化的主要生物技術措施爲營造防風固沙林、農田防護林以及退化植被的保護和恢復.具體來說有3種方式,即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
耐旱基因資源的開發是生物技術迅速發展到今天又一新的研究方向.近年來對植物耐旱機理的研究有很大發展,最重要的研究結果來自植物脫水過程中基因表達的研究.北京大學的實驗室已從我國特有的物種中克隆出一種與耐旱耐寒相關基因的片段,有的轉基因植物已表現出抗旱性和抗寒性的明顯提高.這些節水型的、耐旱功能大大增強的植物可以成爲阻遏沙漠化進程的先鋒.耐旱基因使一些生物能夠抗拒極端嚴酷的氣候條件,利用耐旱基因的槓桿力量阻遏我國西部乃至全球荒漠化趨勢前景可觀.
3.5 利用保水劑產品和「干水「技術
保水劑是由高分子材料構成,能夠吸收自身重量幾百倍乃至上千倍重量的純水,具有抗旱保苗、增產增收、改良土壤、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等多項功能.據1999年統計,保水劑在我國北方乾旱地區推廣已百萬畝,顯著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及苗木成活率.
美國科學家發明的「干水」,是透明無毒無汙染的膠體,在土壤里能爲植物提供3個月的有效水分,使樹木在極爲嚴酷的乾旱條件下越過枯萎死亡威脅、保護樹苗成活.
4 結論
荒漠化防治是一項多學科的綜合性工程,就目前的治理現狀來看,還普遍處於較低的水平,而依靠科技進步,培養科技人才則是提高防治成效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儘快建立全國荒漠化監測信息網絡,以便掌握荒漠化擴展和防治的動態信息,爲防治荒漠化的宏觀決策和確定不同類型的防治戰略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儘快走出「貧困——破壞資源——更加貧困「的惡性循環.同時,我們還應提高全民的意識.
我國土地沙漠化的形勢嚴峻,水土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是導致土地沙漠化擴展的主要原因.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關鍵在於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依靠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實施分區防治戰略,搞好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加快綜合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進度.
關鍵詞 水土資源 沙漠化綜合防治 水土保持
我國是一個水、旱、風沙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19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的洪澇災害,2002年秦嶺和一些省的局部地方的特大暴雨、洪水襲擊; 2000年以來的沙塵暴肆虐;1999~2001年連續3年北方地區的乾旱,等等,一系列的災害給全國人民上了一次又一次生動而痛苦的教育課.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惡化的狀況,引起了廣大幹部和羣衆的廣泛關注,尤其是沙塵暴和土地沙漠化問題已成爲國內外關注的熱點.
一、水土流失與土地沙漠化
沙漠化作爲一個生態問題是1977年聯合國沙漠化會議以後才正式廣泛採用,其內容爲:「土地滋生生物潛力的削弱和破壞,最後導致類似沙漠情況,它是生態系統普遍惡化的一個方面,它削弱或破壞了生物的潛力.」由此可見,沙漠化與沙漠、戈壁不同,沙漠化不能抽調人爲活動的實質,沙漠化的實質是人地關係矛盾造成生物或經濟生產力下降與喪失,地表呈現類似沙漠景觀的土地嚴重退化過程.沙漠化防治是人地關係相互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改善環境,土地生產力再恢復,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
水土流失導致了土地沙漠化,而土地沙漠化正是水土流失的危害之一.由於水力侵蝕和風力侵蝕造成了土地退化,喪失了生產能力,北方地區表現爲土地沙化,南方地區表現爲土地石化.土地沙漠化嚴重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和生存,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
我國土地沙漠化的形勢嚴峻.根據全國兩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成果對比分析,全國風力侵蝕面積由187.61萬km2增加到190.67萬km2,淨增3.06萬km2;同時,中度以上的侵蝕面積由94萬km2,增加到112萬km2,強度以上的侵蝕面積由66萬km2,增加到87萬km2.這說明沙漠化在擴展,侵蝕程度在加重,年均擴展3060km2;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國人均耕地少,耕地減少速度驚人.我國耕地資源總量大,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僅有0.1hm2,爲世界人均耕地的45%,不到俄羅斯的 1/8、美國的1/6、印度的2/3.東部沿海省份人均耕地更少,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和廣東省人均耕地已低於0.05hm2的警戒線.1996 年全國共有耕地1.3億hm2,到2000年底,全國耕地減少爲1.28億hm2,年均減少45萬hm2;其中由於水土流失,北方土地沙化、南方土地石化等原因,致使全國耕地以年均6.67萬hm2的速度在減少.
二、對水土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了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在乾旱半乾旱及部分半溼潤地區,人類不合理經濟活動和脆弱生態環境相互作用造成的,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在乾旱少雨、生態環境脆弱的西北地區,有水一片綠,無水一片黃,水是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決定性因素.水土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是導致土地沙漠化擴展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在西北內陸河流域反映得更爲突出.以新疆塔里木河爲例,1972年以來,大西海子以下長期處於斷流狀態.根據1959年和1983年航片資料分析,24年間塔里木河幹流區域沙漠化土地面積從66.2%上升到81.8%,其中流動沙丘等嚴重沙漠化土地上升了39%,下游土地沙漠化發展最爲明顯,上升了22%,人口、資源與環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我國土地沙化的成因主要是乾旱、少雨、風大、土壤疏鬆等自然因素,但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是導致沙化不斷擴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水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
一是盲目引水,擴大灌溉面積.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人口和灌溉面積分別從1950年的156萬人和34.8萬hm2,增加到1998年的392萬人和99.67萬hm2,農業灌溉用水量從50多億m3增加到153億m3.
二是水資源浪費嚴重.西北地區大水漫灌,水資源浪費嚴重.全國農業灌溉平均定額爲每畝580m3,新疆、甘肅、內蒙古、青海灌溉定額高達每畝1000m3左右,最高達每畝1400多m3,浪費嚴重,同時導致土地鹽鹼化.
三是缺乏有效的統一管理.長期以來,黃河流域、塔里木河和黑河等內陸河流域,因受管理體制等因素的限制,在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方面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是忽視生態用水需求.在相當長時期內,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沒有考慮生態對水資源的需求,由於水資源短缺,首先擠占的是生態用水,其結果是內陸河流域生態系統演變爲:人工綠洲和沙漠化土地同時擴大,而處於兩者之間的天然林地、草地、野生動物棲息地和水域在縮小.
2.草原墾殖和超載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鹽鹼化
西北地區草場面積大,同時,草場又是防風固沙的重要屏障.計劃經濟年代由於經濟利益的驅動,受「以糧爲綱」的影響,把一些草場開墾成耕地,耕種 2~3年後,薄薄土層中的養分消耗殆盡,就撂荒了,如此發展,造成大面積草場退化、沙化.受「牲畜頭數越多越好」的影響,盲目增加牲畜頭數,據有關資料,我國牧區家畜由20世紀50年代的2900萬頭(只)發展到20世紀末的上億頭(只),掠奪式的經營導致草場嚴重超載過牧,許多地方超載3倍以上.草場面積因開墾和沙化破壞減少666萬hm2,產草量下降了30~50%.內蒙古自治區沙化、退化草原達0.32億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60%以上?平均每年以66.7萬hm2的速度在擴展.
3.亂砍濫伐,亂采濫挖,亂倒濫棄,植被破壞嚴重
西北地區廣大農牧民的燃料以天然植物和畜糞爲主,樵柴的方式大都是連根挖掘,地表植被遭受破壞.據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統計,全市每年砍伐沙蒿、沙柳等在50萬t以上,在過去的20多年中,因濫樵而沙化的草場面積達2000多km2.另一方面,農牧民爲了增加經濟收入,大肆採挖髮菜、甘草、麻黃、肉蓯蓉等天然資源植物,甘肅省1994年挖甘草破壞草場面積達670km2,內蒙古1993年至1996年由於摟髮菜破壞草場12.7萬km2,其中 4000多km2成爲嚴重沙化草場.
公路、鐵路、工礦企業及城鎮建設等開發建設項目,到處開挖,亂倒濫棄,未能依法採取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措施,導致地表植被破壞,以及大量的地表裸露,都是造成土地沙漠化的重要原因.
人類對水土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水資源緊缺——河水斷流——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衰敗——土地沙漠化發展,這是慘痛的教訓!
三、防治土地沙漠化關鍵在於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
水是西北地區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基本條件,水資源對經濟結構與生產力布局和發展規模起著決定性作用,只有首先解決水的問題,才能實現廣大羣衆脫貧致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改善.
多年來我國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以水土資源爲前提,優化水資源配置,採取綜合措施,科學防治,走出了路子,積累了經驗,取得了成效.
1.西北地區水資源狀況
西北地區是我國土地沙漠化集中分布的地區,也是我國水資源最爲緊缺的地區,缺水是其主要特徵.西北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在250mm以下,年蒸發量在1000~2800mm之間.根據《西北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成果,西北地區水資源總量1563億m3,可供維持人類生存利用的水資源量1071億 m3,其中地下水可利用量爲134億m3.維持天然生態系統需水量爲271億m3,可供生活和生產發展利用的水資源量爲800億m3.現狀生態用水短缺 21.6億m3,生活和生產缺水量47億m3.到2010年,在大力節水的前提下生活和生產發展需水量將達到853億m3,缺水矛盾十分突出.
2.水利防治土地沙漠化的成功實踐
一是優化水資源配置,合理安排生態用水.黃河、黑河、塔里木河調水成功,譜寫了綠色頌歌,充分體現了水是生態的命脈和生態建設的根本;說明恢復生態、建設生態首先要解決水的問題,而不是其他.
二是以水爲龍頭,採取綜合措施防治土地沙漠化.我國北方地區的水庫、灌區、機井等各類大中小水利工程,如顆顆明珠,鑲嵌在祖國的大地上,滋潤著林草植被,灌溉著沃野良田,改造著沙化土地,生機盎然的綠洲挺立在沙漠戈壁之中,遏制著土地沙漠化擴展,改善了環境,幫助羣衆脫貧致富,發展了地方經濟.
20世紀80年代初期,水利部將長城沿線的水蝕、風蝕交錯區(即農牧交錯區)部分地區的40多個縣列爲水土流失的重點防治範圍,包括毛烏素沙漠南緣和渾善達克沙地邊緣的地區,範圍達20萬hm2,開展了連續、集中、大規模的綜合治理.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黃土高原地區、海河流域上游、遼河流域中上游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部署了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涉及310個縣,改善了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有效地遏制了沙化擴展.在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中,我們堅持因地制宜,發揮以水治沙的優勢,綜合治理.
——在水蝕、風蝕交錯區和綠洲邊緣地區,採取打井、渠系配套,建設小型水利工程?發展灌溉,把大面積沙荒地改造爲良田,同時,圍繞井、渠、田、路建設農田防護林網.
——在沙漠邊緣的沙丘起伏區,採取引水拉沙、治沙造田等措施改良沙丘,改造沙灘地,適度建設基本農田.特別是在乾旱缺水地區,大力推廣草木犀、紫花苜蓿、沙棘、檸條、沙柳、沙打旺、油松、刺槐等.
——在黃土高原、海河流域上游、遼河流域中上游等地區以小流域爲單元,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禁牧,發展高效農牧業.
——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中,突出抓生態水源及節水配套工程建設,抓小流域治理、灌溉草庫倫建設和生態移民工程.
三是加強預防保護,遏制沙漠化擴展.根據《水土保持法》的規定,實行預防爲主、保護優先的方針,在風力侵蝕地區加強預防監督和植被恢復保護工作.首先是建立健全法規體系,依法對風沙區開發建設活動進行監督管理.其次是認真落實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報告制度和「三同時」制度.西部大開發重大工程如西氣東輸、青藏鐵路以及石油、煤炭的開發,都執行了水土保持方案報告制度,落實防治措施.
3.水土保持綜合防治土地沙漠化取得明顯成效
多年來,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工程措施、林草生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科學配置,綜合治理,以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爲重點,以實現風沙區廣大農牧民脫貧致富爲目標,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和灌溉草場,發展高效農牧業,促進大面積退耕和封育保護.
一是局部地區取得明顯成效,遏制和減弱了土地沙漠化南侵東移.如陝西榆林市堅持以水爲中心的綜合措施防沙治沙,57.33萬hm2荒沙荒丘,有 40萬hm2得到固定和半固定,生態得到改善,使該地區的土地沙漠化以每年1.62%的速度在縮小(全國土地沙漠化以1.39%的速度在擴大).
二是改善了風沙區生態環境.如內蒙古庫倫旗重點治理區,堅持以小流域爲單元綜合治理,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15%提高到治理後的60%;全旗林木覆蓋率提高了7.5個百分點.
三是改善了生產和生活條件,促進了經濟發展.內蒙古烏審旗,過去是荒山禿嶺,沙丘連綿,植被稀疏,風沙乾旱等自然災害頻繁,人均收入300元左右,人均糧食330kg,通過綜合治理,農業生產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治理區人均收入增加到1900元,人均糧食達到1300kg,土壤侵蝕減少80%以上,脫貧達到90%以上.
四、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依靠生態修復,加快綜合防治進度
加快北方風蝕區水土流失防治步伐,遏制土地沙漠化擴展,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改善京津地區生態環境、實現中國政府承諾2008年「綠色奧運」的迫切要求.
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綜合性和技術性比較強,涉及面廣,難度大.要根據風沙區自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土地沙化成因,科學地總結長期以來防沙治沙的實踐經驗,同時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水土資源承載能力爲前提,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爲中心,綜合防治土地沙漠化.
1.明確指導思想
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減少人對自然的過度干擾與侵害.突出生態,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建設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做好水土資源的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2.堅持以水資源承載能力爲前提
在乾旱風沙區「有水一片綠,無水一片黃」,水資源承載能力決定了所在區域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因此,要優化水資源配置,合理開發、節約和保護水資源,把生態用水納入水資源規劃範圍,強化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生態用水的提出是認識上的飛躍和理論上的突破.要統籌兼顧生態、生活和生產用水.要以水定林草,以水定發展.在草原,要以水定草,以草定畜.
3.堅持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突出重點
要堅持山(沙)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綜合開發;堅持工程措施、林草生物措施和農業技措施因地制宜、科學配置;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籌兼顧,相得益彰;堅持妥善處理生態、生產和生活三者之間的關係.目前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重點是在水蝕風蝕交錯區,即沿長城內外到新疆一帶,其面積爲26萬km2.
4.既要依靠人工治理,還要依靠生態自我修復能力
在進一步加大人工治理的同時,還必須依靠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加快進度,這是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思路的重大調整.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從1994 年實施「進一退二還三」戰略,陝西吳旗縣從1998年實施「封山禁牧、舍飼養羊」政策,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效果明顯,水利部及時發文總結推廣這一經驗. 2002年,從陝西省的延安、榆林,到內蒙古自治區的鄂爾多斯,再到河北省的張家口地區,大範圍實施了封禁治理措施,並在較短時期內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黃土高原、塞外壩上、風沙線上和內蒙古草原到處披上了綠裝,煥發出了生機,這是單純依靠人工治理所不可比擬的.
實施生態修復,必須堅持保護優先,給林草以休養生息的機會,從而恢復保護植被,增加地面覆蓋,達到減少水土流失、防風固沙目的,從這幾年的實踐經驗看,有以下幾個重要環節:
一是退耕還林、以糧代賑,這是生態修復工作的突破口.
二是封山禁牧、舍飼養畜,這是生態修復工作的關鍵措施.
三是綜合治理、以小促大,這是生態修復工作的根本保障.
四是科技提升、調整結構,這是生態修復工作中心環節.
五是羣衆致富、持續發展,這是生態修復工作的目的.
5.實施分區防治戰略
針對風蝕地區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及風沙成因,將其劃分爲不宜治理區和宜治理區,突出重點,區別對待.
一是對於沙漠、戈壁和極度乾旱區,目前是不宜治理的,重點是預防保護爲主,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爲破壞.
二是對於沙區、沙漠綠洲等,以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爲前提,因地制宜地以草先行,草灌爲主,草灌喬混交開展生態修復工程,並輔以農牧業建設.
三是對於沙化、退化草原地區,重點是實施以水定草、草畜平衡、圍欄封育、劃區輪牧、舍飼和半舍飼,同時發展草庫倫,建設高產優質的灌溉飼草料地,以1∶20~1∶40的比例恢復、保護和改善草原植被,「建設一小塊、保護一大片」,給草原以休養生息機會,達到自然修復的目的.
四是對於農牧交錯區,因地制宜地開展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
6.搞好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
防治土地沙漠化涉及水利、林業、畜牧業等行業,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布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關係密切,包括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等,必須在政府領導下,以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爲載體,統一規劃,有關部門各投其資,各負其責,各記其功,齊心協力搞好生態建設.
機制創新,調動社會各方面防沙治沙的積極性.要制定優惠政策,按照「誰治理、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建立調動羣衆防沙治沙積極性的新機制.要通過改革,把畜牧業生產方式由重數量、重眼前利益,轉變到重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路子上來.
防治土地沙漠化必須依靠科技,推廣目前比較成熟的防沙固沙、草地治理和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同時要研究推廣適合乾旱半乾旱沙地的優良樹草種,研究沙區水沙資源開發利用及節水技術,確保林草成活率,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提高防治效果.
積極推廣免耕、留茬、秸稈還田覆蓋和輪作等水土保持耕作技術,增加農地覆蓋,這是防治沙塵暴和土地沙化的有效措施.同時,大力推廣引洪淤地、引水拉沙造地技術,治沙造田,圍繞井、渠、田、路建設防風固沙林網,達到控制風沙沙源與水土流失的目的.
要尊重科學,遵循自然規律;尊重市場,遵循經濟規律;尊重羣衆,遵循人民羣衆創造規律.要妥善處理生態、生產和生活三者之間的關係.做好水土資源的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 上一篇 有人說:「你還是一塊璞玉」
- 下一篇 看到父母孝敬長輩時的感受作文.500字左右.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