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中美關係對當前及未來世界格局的影響
題目:
l中美關係對當前及未來世界格局的影響
解答:
亞太地區:地區關係因美國加快「重返亞洲」而複雜化
新華網香港12月26日電 2010年,在亞洲國際舞台,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的身影頗爲突出.在美國總統的出訪日程表上,到訪亞洲的時間最長;浩浩蕩蕩的美國艦羣,不斷在亞洲海域炫耀武力.這一年,亞洲地區的國際關係,因美國「重返亞洲」戰略強勢向縱深推進而日趨複雜化.
「重返亞洲」的戰略,由美國政府2009年7月公開提出,旨在重新確立和提升美國在亞洲的主導地位.歐巴馬總統自喻爲美國首位「心系太平洋的總統」,熱衷在亞洲「發揮領導作用」.希拉蕊國務卿深明遠意:「美國的前途與亞太地區的前途緊密相連,而這個地區的前途有賴於美國.」
美國的「重返亞洲」不僅是戰略,更是落實到實際行動,而且是加速度.翻閱美國今年的外交日曆,從美國總統到外交國防官員,像「走馬燈」一樣穿梭亞洲.外長和防長的「2+2」雙邊會談機制,從美日之間向更多國家擴展.美國已儼然成爲亞洲的「常駐大國」.
歐巴馬接連在亞洲出席國際和地區會議,長時間訪問印度諸國,還在紐約召集美國—東協峯會.今年11月,歐巴馬先後訪問印度、印尼、韓國和日本,其中在印度逗留時間長達4天之久,苦心推動與印度的夥伴關係.
希拉蕊出入亞洲更是頻繁有加.就在歐巴馬今年11月訪問亞洲數國前夕,她率領人馬踏步亞洲多國,推動美國「在戰略、政治、多邊、經濟和貿易方面參與亞洲事務」.幾乎同一時間,國防部長蓋茨也在亞洲活動.
有評論指出,美國總統、國務卿和國防部長兵分三路同時出現亞洲舞台,實爲美國外交之少見.
美國「重返亞洲」言行並舉,外交軍事協同推進.美國不僅在阿富汗增兵,鞏固在亞洲盟國的軍事存在,而且在亞洲地區大肆進行軍事演習.7月底,美國海空集羣駛入韓國東部海域,舉行美韓34年來最大規模的軍演.8月,美國航空母艦高調訪越駛入南海,緊接著美韓軍演又在日本海和黃海展開.年終歲尾,4天的美韓軍演剛一結束,8天的美日軍演隨即登場,規模是美韓軍演的6倍.
12月初的美日軍演,「喬治·華盛頓號」航母率領20艘戰艦集羣,加上號稱「空中堡壘」的B—52戰略轟炸機等150架戰機,還有萬餘名美國官兵參加.日本投入兵力超過3.4萬人,出動艦艇40艘、戰機250架.日刊強調,這是和平時期日本最大的軍事行動.美國持續在亞洲軍演,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戰略圖謀.國防部長蓋茨一言道白,美國「正在考慮重新調整美軍的全球部署,其中一項是增強對亞洲的駐軍」.
在加速「重返亞洲」進程中,美國直接插手亞洲國家間的爭端.無論是「天安號事件」、「釣魚島事件」,還是「南海爭端」、「湄公河資源利用」等問題,美國都積極介入.
美國在亞洲的所作所爲,自然有著深刻目的.《紐約時報》評論說,美國正與日本和韓國恢復冷戰時期的聯盟關係,並在亞洲其他地區加強勢力.美國不僅要利用美日韓軍事同盟,構建美國坐鎮的東北亞軍事板塊,還試圖通過介入南海爭端加強與越南等國關係,形成美國主導的東南亞軍事領地.
縱觀亞洲今年的形勢與美國的行爲,與其說美國加快「重返亞洲」,不如說美國正在試圖把亞洲更多國家拉入自己的勢力範圍.用歐巴馬之言概括美國「重返亞洲」成果,就是「美國加強了既有同盟,深化了新的夥伴關係,重新密切了與包括東協在內的地區組織的關係」.(作者爲新華社亞太總分社社長)
歐盟:在陣痛中進入過渡期
新華網布魯塞爾12月26日電(記者劉江)2010年,歐洲的經濟政治格局發生了冷戰結束以來最爲深刻的變化.以主權債務危機爲重要標誌,歐盟在一系列的經濟社會「陣痛」中,進入了由「後冷戰」向「後危機」時代過渡的重大轉折期.
今年年初以來,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等國不同程度陷入主權債務困境,導致金融市場動盪,歐元穩定受到衝擊;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羣衆抗議、示威乃至社會騷亂.危機最嚴重的希臘和愛爾蘭分別於今年5月和11月被迫尋求外界救助.目前,這場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仍在蔓延,不排除加劇的可能.
歐元區「債務海嘯」表面上看是債務和金融問題,但究其深層次原因,則是歐洲經濟發展模式長期失衡的結果.首先,歐洲經濟一體化與貨幣一體化發展之間出現失衡.歐元區雖然使用了統一貨幣,但缺乏強有力的財政政策和紀律,在勞動力市場自由化和技術研發方面也相對滯後,致使歐盟地區勞動生產率多年來躊躇不前.
其次,歐洲經濟一體化與政治一體化發展之間出現失衡.歐盟經濟一體化起步較早、進展較快,但政治一體化卻舉步維艱、一波三折,這大大制約了歐元區的治理能力.再者,歐洲資本福利主義發展模式與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可持續發展需求之間出現失衡.長期以來,歐洲尤其是希臘等南歐一些國家片面強調「高工資、高福利、高補貼」,結果形成巨額財政赤字,導致政府債台高築.
爲了應對這場危機,歐盟「標本兼治」,主要採取了四方面措施:一是出台了1100億歐元的希臘救助機制和7500億歐元的備用救助機制,並從這套備用機制中拿出了627億歐元救助愛爾蘭;歐洲央行繼續向金融機構補充流動性,併購買歐元區國家國債;二是歐盟各成員國尤其是債務危機國家大力緊縮財政;三是推行體制機制改革,通過強化財政紀律、新建宏觀經濟風險監測機制、加強經濟政策協調和建立持久性危機應對機制等,完善歐盟尤其是歐元區經濟治理;四是制定以「靈巧增長」、「可持續增長」、「包容性增長」爲目標的10年經濟發展戰略,通過改變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調整,以求加快經濟復甦並促進新一輪增長.儘管遭遇主權債務危機,今年下半年以來歐元區及歐盟經濟仍出現了明顯復甦勢頭,全年總體表現好於預期.最近,歐盟委員會大幅調高了今年的增長預測,其中歐元區今年經濟增長率由春季預測的0.9%上調至1.7%,歐盟由1%上調至1.8%,而去年歐元區和歐盟經濟都是負增長.不過,目前歐洲就業形勢十分嚴峻,截至今年10月,歐元區失業率已攀升至10.1%,創近10年來新高.另外,歐盟各國復甦進展不平衡,希臘、愛爾蘭和西班牙等國仍將是負增長.
去年12月《里斯本條約》正式生效,但一年來歐盟政治一體化仍舉步維艱,進展不大,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歐盟領導層及各重要機構以及各成員國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應對債務危機、消減開支、控制失業、促進復甦等緊迫經濟問題上,政治一體化問題被「邊緣化」.
第二,《里斯本條約》確定的「歐盟總統」與歐委會主席、輪值主席國領導人之間,歐洲議會與歐委會、歐洲理事會之間,歐盟及其下屬機構與各成員國政府之間,權力再分配仍處於初始階段,相互關係遠未理順;領導崗位和機構職責不清、分工不明影響了歐盟工作效率.
第三,在處理債務危機、金融改革和解決族羣矛盾等重大問題上,德國、法國、英國等歐盟大國堅持本國利益優先、「主權讓渡」有限,甚至與歐盟高官公開發生「口水戰」,這在一定程度上毒化了歐盟政治一體化的氛圍.
第四,歐盟力圖「用一個聲音說話」以提高其國際地位的努力沒有取得明顯成效.在二十國集團、八國集團及其他一系列國際多邊外交場合,英、法、德等歐洲大國的地位和話語權仍高於歐盟;美歐峯會一拖再拖,俄歐峯會虛多於實,熱點外交進展鮮見.在過去一年中,雖然歐盟一體化外交遇到各種困難,但也有可圈可點之處.比如,歐盟「外交署」最近成立並正式運行.「外交署」對分屬於歐盟各機構以及27個成員國的外交權力和資源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將有助於鞏固和拓展歐盟的重大利益以及國際影響力.
2010年歐盟對外開拓的另一個亮點,是大力提升外交戰略水平.歐盟領導人認真反思了當前囿於戰術而疏於戰略的做法,認爲外交戰略的缺失嚴重製約了歐盟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歐盟已明確將美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日本、加拿大、墨西哥和南非等作爲自己的「戰略夥伴」;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阿什頓主張將來把埃及、以色列、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烏克蘭和韓國等也列爲「戰略夥伴」.此外,歐盟還把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經貿合作以及移民和簽證等問題明確界定爲「具有戰略意義的領域」.
2010年,歐盟在地區和國際舞台上更趨活躍.歐盟著力發展大國關係,與中、美、俄、日、印等分別舉行峯會;強化地緣戰略,鞏固和發展「東部夥伴關係計劃」,繼續向東南擴展,穩步整合「西巴爾幹」,並積極推動與中東、北非等地區國家的戰略合作;強調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分別與拉美及加勒比、非洲以及東協等舉行峯會或部長級會議.歐盟在伊朗核問題上表現尤爲突出,最近阿什頓代表「5+1」與伊朗首席核談判代表賈利利舉行了會談.
在最近發表的一些重要文件中,歐盟承認在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爆發後,這一全球最大的區域性國家集團進入了一個重要「過渡時期」.過渡意味著不穩定因素乃至重大風險可能隨時隨地凸顯;在危機中過渡,更使已有半個多世紀歷史的歐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驗.在新的一年裡,歐盟將面臨各種新困難、新問題,歐盟也會進一步深化經濟、內政、外交、社會等各個領域的改革,以儘早走出經濟衰退,並加快政治一體化步伐,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加重要作用.(本文作者爲新華社歐洲總分社社長)
中東地區:局勢起伏跌宕前景難測
新華網開羅12月26日電(記者李紅旗)2010年,中東局勢起伏跌宕,熱點問題非但沒有降溫反而平添變數.巴以和談受挫、伊拉克民族和解和戰後重建舉步維艱、伊朗核問題久拖不決、蘇丹南部公投前景坎坷.國際社會對中東的關注一刻沒有放鬆.
美國總統歐巴馬去年4月和6月先後在伊斯坦堡和開羅向伊斯蘭世界示好,聲稱將竭盡全力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幫助中東地區人民實現和平發展的良好願望.之後美國高官頻頻出訪中東,先是促成巴以間接會談,後於今年9月初啓動了間隔20個月之久的直接談判,但兩輪艱難交鋒下來,邊界劃分、難民回歸和耶路撒冷地位等棘手問題無一突破,猶太人定居點擴建問題更是成爲不可逾越的障礙.
爲打破僵局,美國又提出向以色列提供20架先進戰鬥機和在聯合國阻止對以色列不利提案,以換取以色列延長90天定居點限令,遭以拒絕.美國日前不得不宣布,其打破定居點僵局的努力失敗.儘管美國聲稱不放棄中東促和的目標,但中東和平取得實質性突破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
中東和平進程裹足不前的癥結主要在於,美國對以色列的強硬立場繼續採取遷就政策.以色列右翼政府當政,對美國的促和壓力軟頂硬抗,而美國出於國內政治的考慮,不願向以色列增壓,屢屢從原持立場後退.
在以色列方面,總理內塔尼亞胡爲維護右翼政府聯盟,一方面不斷表達與巴方恢復和談的願望,另一方面在定居點擴建問題上堅持強硬立場.以議會最近通過的關於領土讓步須經公投的議案,使和平前景更加黯淡.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則飽受與哈馬斯公開決裂的困擾,難以在定居點問題上做更多讓步,指望美國通過向以色列施壓幫助突破定居點障礙,但結果是冷水澆頭.面對僵局,巴方稱有多種選擇,包括單方面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國並尋求國際支持,但美國的態度是成功與否的關鍵.美國會置以色列的訴求於不顧而支持巴勒斯坦建國?令人懷疑.
在伊拉克問題上,美國自8月底從伊拉克撤出戰鬥部隊後,伊拉克安全局勢並沒得到徹底改善,爆炸襲擊事件屢屢發生,民族和解進程接連受挫,戰後重建荊棘載途.今年3月伊拉克議會選舉後,政府組閣僵局歷時8個月之久,各政治派別最終於11月達成協議,新政府也於12月21日正式成立.不過,伊拉克的的局勢恢復穩定和經濟復甦仍需時日,外來勢力的干擾和影響將使伊拉克百廢待興前景堪憂.有分析家指出,美國當年發動伊拉克戰爭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和財政包袱,這應促使其重新審視中東政策.
2010年,伊朗核問題持續「高溫」,使中東政局前景充滿變數.歐巴馬上台伊始,向伊朗頻搖橄欖枝,以經濟實惠誘使伊朗放棄鈾濃縮計劃,遭到對美國充滿疑慮的伊朗拒絕.美國今年6月帶頭在聯合國推出第四個制裁伊朗決議,但伊朗仍沒有就範,依然堅持鈾濃縮計劃.
爲緩解國際壓力,伊朗先是同土耳其和巴西達成核燃料交換協議,但沒有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積極響應,後又同意與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加德國恢復談判.日前在日內瓦舉行的伊朗與6國的談判傳出積極信息,雙方同意明年元月在伊斯坦堡繼續會談,但人們普遍對會談能否取得突破持謹慎態度.
在以色列計劃突襲伊朗核設施的傳聞屢見報端之際,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和平談判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有效途徑.而和平談判成功的關鍵是增進相互信任,以良好的政治意願和高超的政治氣魄共同商討雙方的關切,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蘇丹正在成爲一個新的關注熱點.今年4月,蘇丹舉行了24年以來的首次多黨選舉;明年1月,南部公投即將舉行.隨著公投日期的臨近,各政治勢力博弈日趨激烈.公投將決定貧窮落後的南部是否脫離北方而獨立,結果將對蘇丹的政治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並對地區政治版圖帶來巨大變化.
儘管飽受連年內戰之苦的蘇丹北南雙方都希望公投將公平、公正、透明,但雙方在邊界劃分、石油資源分配和債務問題上的分歧依然難以彌合.蘇丹是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石油資源豐富,在非洲大陸和中東地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當前這個關鍵時期,國際社會應該尊重蘇丹人民的正當選擇,爲蘇丹實現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提供幫助.
除以上熱點問題外,中東大國埃及的政局動向也引人注目.新近舉行的埃及議會選舉中執政黨大獲全勝,但由此可能引發的反對派反彈爲明年總統選舉增添新的變數.此外,「包裹炸彈」事件凸顯葉門反恐形勢的嚴峻.
與此同時,地區重要國家關係的改善爲中東政局走向釋放出一些積極的跡象.土耳其作爲北約成員國向阿拉伯國家靠近,7月同埃及就開啓戰略合作關係達成一致;敘利亞同鄰國黎巴嫩實現關係正常化,雙方同意在地區問題上加強協調;伊朗同黎巴嫩的關係得到明顯改善,兩國領導人實現互訪,同意加強全面合作;海灣國家在新近舉行的首腦會議上重申支持中東和平進程,支持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這些變化,爲中東和平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
展望2011年,中東熱點問題仍可能持續「高溫」,各方博弈仍將繼續,但爲實現中東和平發展的努力也不會停止.目前而言,各方已顯示出解決難題的良好意願.但要實現中東地區和平發展的目標,需要各方體現出政治魄力和智慧.尤其是美國,應該審時度勢,採取更加公平、公正和合理的立場.(本文作者爲新華社中東總分社社長)
非洲地區:政局更趨穩定 經濟復甦穩健
新華社非洲總分社社長王朝文:2010年,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多數國家局勢更趨穩定,政治更加成熟;經濟復甦穩健,整體形勢向好;經濟一體化步伐堅定,里程碑進展舉世矚目.與此同時,個別國家局勢依然十分脆弱,安全形勢更趨嚴峻複雜,經濟發展遭遇瓶頸困難.
2010年被非洲聯盟(非盟)確定爲「非洲和平安全年」.非盟以及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西部非洲國家經濟共同體等區域性組織針對困難重重的辛巴威聯合政府、久拖未決的馬達加斯加政治危機和反覆推遲的幾內亞和象牙海岸總統選舉做了大量的調解工作.雖然這些問題還沒有得到最終的解決,但這些國家的政局仍保持了相對的穩定.
今年非洲經濟表現不俗,成爲全球新亮點.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相關報告,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今年整體經濟增長率可望達到5%,有望成功走出國際金融危機陰影.該組織認爲,非洲經濟的良好表現得益於危機前各國經濟基礎的穩步提升,包括相對穩定的增長、低通脹、外匯儲備增加以及債務的逐漸減少等.
非洲國家經濟一體化今年也取得重大進展.東非共同體成員國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和蒲隆地於今年7月正式啓動共同市場.這是繼2008年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成立自由貿易區後,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上又一重要的歷史性事件.
拉美地區:幾家歡樂幾家愁
新華社拉美總分社社長潘國俊:在即將過去的2010年,拉丁美洲整體經濟形勢比預期好,多數拉美人因前兩年經濟危機而緊鎖的愁眉現在已經舒展.但也在這一年,拉美天災人禍奇多,數以百萬計的家庭遭遇災難衝擊.
受金融與經濟危機的影響,拉美國家經歷了兩年的經濟衰退.但在2010年,拉美經濟發生了顯著變化.據多個國際機構評估,拉美地區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將達5.2%以上,貧困人口亦有所下降.總體而言,美洲南部地區國家經濟形勢一枝獨秀.而墨西哥、委內瑞拉和古巴等國經濟增長不盡如人意.
在政治方面,巴西勞工黨候選人迪爾瑪·羅塞夫當選總統對拉美政治格局意義重大,她的勝利穩住了左翼和中左翼政黨在拉美占領大半壁江山的局面.
拉美地區今年遭受的自然災害也比往年更多更重.1月12日海地發生芮氏7.3級地震,幾乎把首都太子港夷爲平地,20多萬人死亡.上百萬難民迄今依然住在簡易帳篷里.2月27日智利中南部發生芮氏8.8級強烈地震,造成500多人死亡、數千人失蹤,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300億美元.
美國:民衆怨聲載道 超級大國今非昔比
新華社北美總分社社長曾虎:2010年是美國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的一年.這種發生在社會政治經濟領域,進而影響外交和軍事領域的深刻變化,集中通過11月初美國的中期選舉表現了出來.
美國中期選舉的結果,用總統歐巴馬的話說,是民主黨「遭受了慘敗」.不過,這一結果絕非意外.由於金融海嘯之後經濟復甦舉步維艱,執政已近兩年的民主黨難逃其責,選民自然要通過手中的選票向其宣洩不滿.
表面看來,失業率長期徘徊在9.5%左右的高位,是美國政府和國民最頭痛的問題.然而,美國經濟所面對的絕不僅僅是高失業率問題.美國經濟深層次的、根本性的問題很多.其中一個是美國政府的超巨額債務.與債務問題同樣尖銳的是不斷擴大的「財富鴻溝」,即社會財富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
美國雖然仍舊是世界上的頭號強國,但其所面對的種種挑戰,尤其是難以掙脫的經濟困境,使得這一超級大國的影響力已今非昔比.
亞歐地區:總體穩定 局部動盪
新華社亞歐總分社社長張鐵鋼:2010年,亞歐地區局勢可以說總體穩定,局部動盪,特點是西「晴」東「雨」.
縱觀全年,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處於俄羅斯和西方之間,一直受到雙方不同程度的或「拉」或「打」.今年,前者扭轉了「親西方」的外交路線,後者改變了「向俄羅斯一邊倒」的外交方針.目前,兩國政局基本穩定,經濟增長勢頭良好,多方向對外交往非常活躍.
俄羅斯在梅普雙重體制領導下,政局和社會總體穩定.經濟上,儘管今夏遭受旱災和森林火災,但仍然保持穩定發展,並以「現代化」爲目標呈復甦走勢.內政方面,儘管首都莫斯科今春發生地鐵連環爆炸,北高加索地區迭發恐怖襲擊事件,但安全形勢總體平穩.外交上,俄羅斯雖然與以美國爲首的西方互存戒心,但仍然努力推進「經濟外交」戰略,積極探索安全合作新途徑.同時,俄在獨立國協這個「特殊利益區」的影響力有所恢復.
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這5個中亞國家,經濟發展依然不平衡,貧富懸殊持續擴大.特別是吉爾吉斯斯坦發生導致政權更迭的流血騷亂,政局迄今尚未完全穩定.而喬治亞、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等外高加索3國,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流湧動.地處中俄之間的蒙古國,則繼續在大國之間折衝樽俎,經濟呈穩步發展之勢.
展望2011年,發展國民經濟,維護社會穩定,開展多方向務實外交,仍將是亞歐各國不約而同的主旋律.雖然外高加索和中亞一些國家甚至俄羅斯還存在不穩定因素或恐怖主義威脅,但是亞歐各國人民嚮往和平穩定繁榮的努力必將奏出動人的樂章.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