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小康」和「中國」兩詞的出處和含義
題目:
請問「小康」和「中國」兩詞的出處和含義
古人怎樣看「小康」和「中國」兩詞,和現在有什麼不同之處.
解答:
小康,作爲一種理想和信念,伴隨著中華民族第一縷文明曙光冉冉升起,在浩瀚如海的歷史長河裡,自由騰躍.而風起雲湧的民族精英們,以關注民生疾苦的目光,探尋政通盛世的思索,不斷爲其披掛上絢爛的錦緞.
一個詞,成爲滿載數千年文化的一艘旗艦;一種理想,孕育著芸芸衆生對幸福的希冀.
【最早的出處】
「小康」作爲一種文字符號,最早出現在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經典,周代《詩經》中首句便是:「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這是「小康」一詞在中華典籍中第一次出現.它的意思是人民已經很辛勞了,差不多可以讓他們休息一下了.此處的小康,「小」是稍稍的意思,而「康」是指安樂、休息、安寧.小康並未成爲一個獨立的文化符號.
【最早的闡述】
西漢儒家學者記載戰國、秦漢間儒家言行的《禮記•禮運》中,有段孔夫子對「小康」的專門論述.夫子參加祭祀活動後,對子遊說:「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衆以爲殃,是謂小康.」
這段話的意思是,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禮義而成爲三代諸王中的傑出人物,並以此得以選拔.這六位傑出人物,在禮義上沒有不認真對待的.以禮義爲標準,表彰行事中規的民衆,成全民衆信義行事,同時還揭露民衆在這方面的過失,把仁愛定爲法式,提倡禮讓,以此指示人們要遵循禮義這個固定規範.如果有不遵循禮義的人,當權者也會被罷免,老百姓會把不守禮者當作禍害,這可以稱爲小康了.
可見,孔子所說的小康更多的是注重精神內涵,即「聖人定法、世人守法」,與現代所說的小康,無論從其本源,還是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完全不同.
【此後的發展】
孔夫子所述的小康思想,成爲其後2500多年儒家思想薪火相傳的治世理想.這種思想擴大到民間,其意義有所變化,對其定義更具有現實性,就是豐衣足食,在吃飽穿暖的基礎上能夠更進一步,過上安定富裕的生活.
這是小康的!
例a.《詩經·民勞》註:「中國,京師也」,而當時的「京師」正是東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
例b.《大雅·民勞》首節:「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與「惠此京師,以綏四國」對文.
例c.《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
例d.《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例e.《三國志》:「驅中國士衆」.
例f.《資治通鑑》:「若能以吳越之衆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例g.《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徙中國」.
「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周武王時期意爲「中央之國」.相傳3000多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今登封嵩山有周公測影台遺址),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爲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
2.[central state]:中央之國,含有正統、正宗一類的褒義.
例a.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夷」;而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爲「索虜」、北魏爲「魏虜」.
例b.在宋代,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
3.[Chin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4.[梵Madhya-desa]:古地名,即恆河中下游一帶的中印度,佛教徒譯稱「中國」.
需要注意的是,在日語中,「中國」並不專指我國,還指稱日本的一個地區,也稱作中國.由於日語與我們的語言接近,很容易產生誤解
這是中國!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