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軍用望遠鏡有那些?
題目:
目前世界上軍用望遠鏡有那些?
解答:
轉自:《輕兵器》 軍鏡用於觀察戰場、研究地形地物和偵察目標;還可用右目鏡中的密位分划進行簡易測量. 望遠鏡的放大倍率一般分三等:中倍率(6-10倍)、大倍率(10-20倍)和變倍率(德式20-40倍,國產25-40倍).軍用望遠鏡過去以6倍、8倍居多,現在7倍的軍用望遠鏡頗爲流行(理由爲人的目視距離約7km).除美國、德國之外,俄羅斯、中國相繼研製了7倍軍用望遠鏡並裝備部隊.望遠鏡並非放大倍率越大越好,如果倍率超過10倍,通常應安裝在三腳架上使用,如果僅用胳膊支撐使用,手的顫抖對觀察的影響就很嚴重,觀察效果就會變差.另外在評價選用望遠鏡時,還應考慮幾何光力的大小.一般地,小光力望遠鏡(出瞳直徑爲2-3mm),適於良好照明條件下使用;中光力(出瞳直徑爲3-4mm)適於一般照明條件下使用,如我軍62式8倍觀察紅外望遠鏡(出瞳直徑爲3.7mm);高光力(出瞳直徑爲4-6mm)不僅適合白天使用,而且適合於黎明及黃昏低照度條件下使用,如我軍新式的Y/GG95-7型望遠鏡(出瞳直徑爲5.71mm).使用望遠鏡,首先要裝定視度.手持望遠鏡向千米以外的遠目標觀察.分別對左、右眼進行裝定,轉動目鏡視度轉螺直至清晰爲止,記住視度的分劃數.繼而裝定目距.雙眼通過望遠鏡進行觀察,並扳動望遠鏡筒,使兩個視場匯合成圓形,這時目距的分劃數就是觀察者的目距.第一次使用望遠鏡後,應記住自己的視度和目距,再將使用時就可以直接裝定,使用望遠鏡觀察時應雙手持握,兩肘夾緊緊靠胸前,這種姿勢比較穩固,如果有工事或其他依託物,肘部應儘量支撐,特別是使用大倍率望遠鏡.在雪霧天氣或強烈日光下使用望遠鏡,可戴上濾光鏡,使觀察較爲清晰. 軍用望遠鏡中的密位分劃可利用「上間隔,下1000,密位、距離擺兩邊,要想求得那個數,對角相乘除鄰邊」的公式,即可測方向角、高低夾角和目標距離.這在「軍事地形學」中有專門講述,是每個軍官或偵察兵的必修課程. 淵源與發展 流入我國的第一具望遠鏡是明天啓6年(1626年)由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攜帶入京的.湯若望和李祖白兩人共同翻譯了《遠鏡說》一書,把西方望遠鏡的製作方法介紹到中國.崇禎2年(1629年),大學士徐光啓奏請裝配3具望遠鏡來測天象,由湯若望監製的望遠鏡崇禎皇帝還去看過.中國民間較早獨立製造望遠鏡,見諸記載的是明末蘇州人孫雲球.據康熙《吳縣誌》載,登上虎丘用孫雲球自製的「千里鏡」試看,「遠見城中樓台、塔院、若接幾席,天平、靈岩、穹窿諸峯,峻贈蒼翠萬,象畢見.」中國最早將望遠鏡用於軍事的則是明末蘇州人薄珏,「崇禎中,流寇犯安慶,巡撫張國維令珏造銅炮,設千里鏡視敵遠近,所當者輒糜爛.」薄珏創造性地把望遠鏡放置在自製的火炮上提高了射擊精度. 清代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後,外國的望遠鏡逐漸進入中國.如清康乾時期的宮庭畫師郎世寧所繪香妃戎裝像上,頂盔貫甲的香妃就令人矚目地握著一具單筒望遠鏡.從1859年英國人俄李范所著《跟隨額爾金勳爵出使中國日本親歷記》一書的插圖可知,當時入侵廣州的英法聯軍所使用的是單筒伽利略式望遠鏡(見彩圖,法國16型10倍望遠鏡). 1937年5月,國民黨軍政部兵工署軍用光學器材廠籌務處按照荷蘭的圖紙資料,在3個月的時間內仿造出荷 蘭式3倍直筒望遠鏡樣品.同年,柏林大學公費留學生龔祖同奉命到德國亨索爾茨廠實習,在威德特教授的指導下,與金廣路一起設計了6×30(即放大倍率6倍,物鏡直徑30mm)雙筒軍用望遠鏡.1939年1月,昆明22兵工廠(後與51兵工廠合併改爲53兵工廠)開始試製雙筒望遠鏡.3個月後,試裝出中國第一具雙筒軍用望遠鏡,從1939年至1949年,共生產了2萬餘具.這種望遠鏡曾以當時軍政部部長何應欽的號「敬之」命名,後改稱「中正式」.這種望遠鏡左右目鏡均可按需要調焦,右目鏡中有密位分劃,用於測量,鏡體上飾硫化皮製的防熱層,花紋大面凸現,外觀粗獷.「中正式」及「軍政部造」的橢圓形標記用極細的金屬絲嵌入鏡體端面. 在抗日戰爭前,國民黨軍隊不僅戰術思想師法德國,連武器裝備也是由德國進口或仿德國製造.望遠鏡也不例外,從德國引進較多的是著名的「蔡司」望遠鏡.抗日戰爭中後期,國民黨軍主力部隊曾批量裝備由美國提供的威斯汀豪森公司生產的M3型6×30和M16型7×50軍用望遠鏡(見彩圖).這兩種望遠鏡在二距時曾大量裝備盟國部隊.值得一提的是,戰後日本自衛隊和台灣軍隊亦仿製美國望遠鏡裝備部隊,美式望遠鏡不同於歐式望遠鏡,只能從後面(目鏡)方向打開,這種結構牢靠且密封性能好,但製造複雜,成本高. 無論是國民黨軍的「中正式」還是不同時期進口的德國、美國以及英國和加拿大的軍秀望遠鏡,都曾被我人民解放軍大量繳獲,成了爲我所用的戰利品.例如,紅軍有中央蘇區反「圍剿」中繳獲的一具德國8倍「蔡司」,抗日戰爭時,一直爲周恩來所使用 ;彭德懷元帥指揮西北解放戰爭時,一直使用的是一具德國6倍「蔡司」.解放戰爭中我東北野戰軍繳區美式望遠鏡較多,如羅榮醒元帥使用的是M3型6倍望遠鏡;指揮塔山阻擊戰聞名的胡奇才中將使用的是M167倍望遠鏡,抗日戰爭中,我軍繳獲侵華日軍6倍軍用望遠鏡多種,其中標明「富士」的日本望遠鏡,其實是德國「蔡司」的翻版,我八路軍——五題首戰平型關即繳獲日軍根據板垣師團第21旅團裝備的此種望遠鏡.日軍還有專供炮兵使用的所謂「炮二型」6倍望遠鏡,以及TOKO8倍、10倍望遠鏡. 新中國建立初期,我人民解放軍裝備的望遠鏡多是引進蘇聯、捷克和民主德國的,如50年代進口蘇聯的Б-6(6×30)和Б-8(8×30)望遠鏡(見彩圖),捷克的ХЪК6×30、30ХЪК8×30望遠鏡,以及民主德國耶拿(JENA)製造的「蔡司」6×30、8×30(見彩圖)及7×50、10×50、15×50幾種望遠鏡,50年代,中國進口的軍用望遠鏡,無論是光學系統還是外觀,德國「蔡司」最好,蘇聯次之.捷克的ХЪК望遠鏡外觀較粗糙,鏡體沒有採用硫化膠皮的防熱層,而僅塗以黑漆. 60年代初,我國的望遠鏡也同其他武器裝備一樣,走自行設計生產的道路,我國自行生產了62式15×50望遠鏡 .這3種國產軍用望遠鏡與衆不同的是稜室前護蓋上裝有固定的乾燥器,特別是62式8倍觀察望遠鏡的左物鏡後焦面裝有一個感光屏,通過目鏡可以看到紅外光源的影像即可觀察到敵方使用紅外夜視器材的情況.近年來我國採用先進技術,又爲部隊設計生產了GG88-212型12倍及Y/GG95-7型7倍望遠鏡.這兩種望遠鏡除密封性能好、光力強之外,還在測量分劃中增加了視距曲線,可迅速讀出目標的概略距離. 一 望遠鏡是17世紀發明的最重要的科學儀器.一般認爲,望遠鏡是荷蘭米德爾堡的眼鏡商漢斯.利珀希在1600年發明的.漢斯的發明立刻被荷蘭一位將軍所重視.此後望遠鏡傳到其他歐洲國家,人們稱它爲「荷蘭柱」.望遠鏡於明天啓年間傳入中國後,時稱「千里鏡」,一方面成爲王公貴族的玩物,另一方面還用於軍事.據《台灣外紀》載,明末收復台灣的名將鄭成功臨終前一天還「強起登將台,持千里鏡,望澎湖有舟來否」.望遠鏡是許多優秀將官的珍愛之物.解放戰爭中,我軍攻克西安之後,彭德懷元帥送給即將進軍西南的賀龍元帥一盒菸斗絲,而賀龍則送給彭德懷一具繳獲敵軍的大倍率軍用望遠鏡,彭總當即從牛皮盒中抽出拿在手裡把玩不已.我軍優秀指揮員粟裕大將特別喜歡望遠鏡、指北針、地圖;西北野戰軍第二軍的同志都知道老軍長郭鵬中將有三件寶:望遠鏡、指北針、日本馬刀.前兩件寶是解放陝西的壺梯山作戰中繳獲敵軍旅長的.1950年我軍進軍西藏阿里時,郭軍長慨然將珍愛的望遠鏡和指北針曾予先遣騎兵支隊指揮員彭清雲.筆者翻閱志願軍步兵第三十六師占史,三年抗美援朝戰爭,該師繳獲槍炮成千上萬,而望遠鏡卻只獲4具,足見珍貴.望遠鏡似是指揮權的象徵.1945年侵華日本華北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投降時,在交出手槍、指揮刀的同時,還被我方要求交出望遠鏡. 二 筆者在《話說軍用望遠鏡》一文中,多次提及德國的「蔡司」望遠鏡.1846年,德國企業家、世界著名精密光學儀器製造商蔡司在耶拿開設工廠製造顯微鏡及其他光學儀器.1866年,蔡司聘請耶拿大學物理學家阿貝爾爲研究主任,並成爲合股人.阿貝爾協助蔡司進行早期產品的改良,他們與化學家肖特試製出100餘種新的光學玻璃和多種耐熱玻璃,公司以光學儀器聞名世界,蔡司去世以後,阿貝爾成功地改組了卡爾.蔡司機構,經營範圍拓展到望遠鏡、照相機.我國清末甲午戰爭後,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軍事改革.彭世凱編練的新軍、習洋操、持洋械.清廷幾次下令,新軍裝備主要以德式為準,望遠鏡也不例外.新軍編制裝備中每哨(排)配時鐘、望遠鏡、指北針各一,每隊(連)配電話機、大望遠鏡一具.以時駐京師南苑的北洋軍主力、馮國璋第六鎮(師)爲例:清靜末陸軍部檔案記載,全鎮配有「四倍光千里鏡二百八十四個;八倍光千里鏡一百八十個」.望遠鏡在新軍中裝備較爲普及.民國時期,軍用望遠鏡同其他軍械一樣,多由德國進口.柏林葛爾茨望遠鏡公司和蔡司公司都曾專門生產過中國訂製的望遠鏡,而以蔡司最多.僅1930年到1935年間,國民黨政府向蔡司公司進口軍用光學器材就耗用國幣455萬元.民國初年以讀者論壇彭護國和編輯《曾胡治兵語錄》聞名的蔡鍔將軍,指揮作戰時所用的即是8倍的蔡司望遠鏡.以指揮綏西抗戰出名,其後官至「華北剿總司令」的傅作義上將在抗日戰爭時期使用的是一具大倍率蔡司望遠鏡.在國內革命戰爭中,各類蔡司望遠鏡我軍繳獲頗多. 20世紀50年代,我軍從民主德國訂製了5個品種的軍用望遠鏡,在鏡身稜鏡室後蓋上除有蔡司和產地耶拿標記外,還有我軍軍徽.其中簡稱「德7」的7×50的蔡司望遠鏡綜合技術指標較高(特別是解析度、幾何光率),堪稱「蔡司之冠」.此外,15×50的蔡司望遠鏡倍率大,可遠距離觀察戰場形勢,爲高級指揮員專用,通常由參謀人員攜行,在部隊中裝備比例較少.這些由東德進口的蔡司軍用望遠鏡,其技術源自30年代德國蔡司的原型.其主要改進是將鏡片鍍藍膜或紫膜,以防止透鏡表面的反光損失.另外鏡身部分原爲銅製件,後改爲鋁合金件,更加輕巧.二戰前的光學玻璃與戰後的不同,戰前的光學玻璃和現在的玻璃板的成分相近,屬於蘇達玻璃,容易被水慢慢溶蝕,易焦化.鏡片焦化後有變白、變藍兩種.變白像毛玻璃,透明度降低無不使用;變藍的則能防止反射光,增加透光率,從鏡片焦化變藍的舊望遠鏡中看物體反而更明晰,在這樣的啓發下,專家們加以研究形成瞭望遠鏡、照相機鏡片鍍膜技術.50年代進口的蔡司軍用望遠鏡,伴隨我軍中級以上指揮員和機關參加了對印度、越南,以及珍寶島等自衛反擊作戰,80年代初逐步從我軍裝備中退役. 三 俄羅斯的軍用光學工業始於1905年,第一個製造軍用光學儀器的車間在奧布霍夫鑄鋼廠建立.1908年這個車間開始生產望遠鏡、小型炮隊勻是,生產原材料依靠進口.1914年俄國建立了獨立的光學機械廠.蘇聯軍方曾宣稱,30年代中期,其光學儀器已達到西方最發達國家水平.蘇聯在30年代爲支援中國抗日戰爭曾將一些軍械輸送給中國軍隊(主要是國民黨軍隊),其中包括Б-6軍用望遠鏡,如馬占山將軍在組織指揮東北抗日聯合軍時就使用這種望遠鏡.50年代初,我軍從蘇聯進口Б-6、Б-8兩種軍用望遠鏡,爲節約起見,配我國生產的牛皮蓋、綠帆布鏡盒.這兩種望遠鏡主要裝備我陸軍分隊,鏡身或鉸鏈上有蘇聯鐮刀斧頭黨徽或稜鏡折射箭頭的光學符號. 50年代我國從捷克斯洛伐克進口的XbK6倍和8倍軍用望遠鏡,鏡身上有我軍軍徽,鏡體無硫化皮的防熱被,僅塗以膩子和黑漆.捷克是傳統的輕武器出口國家,50年代作爲華沙條約成員國之一,其輕武呂並非照搬蘇聯制式,如捷克軍隊發射7.62mm托卡列夫彈的VZ52手槍,從外形和保險裝置均不同於蘇制TT式手槍.又如捷軍M58突擊步槍與蘇軍AK47突擊步槍外形雖大致相似,個別部件也不相同.有「捷6」、「捷8」之稱的捷克XbK6倍、8倍的軍用望遠鏡也是如此,既不同於蘇聯,也有別於德國的同類產品.如「捷6」目鏡部分的構造較「德6」的視度裝定機構就有所不同,「捷8」與「德8」的目鏡片雖同爲愛弗爾二式,但視度裝定機構也有差別,還有一種XbK12倍(12×60)的軍用望遠鏡,物鏡筒長達11cm,體積大,部隊裝備很少. 四 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曾繳獲許多美制的M-6型6M-16型7倍兩種軍用望遠鏡.毛澤東主席直到建國之後,到外地巡視仍使用戰爭年代所獲的美制6倍望遠鏡.不過我軍繳獲最多的還是抗日戰爭中侵華日軍的望遠鏡. 1933年,日軍根據「滿洲事變」的經驗教訓,大量生產簡便的九三式4倍(4×40)望遠鏡裝備陸軍步、騎兵分隊.1933年日本皇紀二千五百九十三年,故稱「九三式」.九三式望遠鏡右鏡筒中有水平各40密位,俯仰各25密位的分劃板,目鏡的調焦輪在鉸鏈下,左右同步調整;主要用於敵情搜索和射彈觀測,以及簡單的密位測量.這種5倍以下的低倍率的伽俐略式望遠鏡,俗稱觀劇鏡.其特點是無轉像裝置,且視場小.一般認爲,不能裝分劃板,故不適合軍秀.而日軍反其道而行之,不能不說是個「創造」.日軍十三年式6倍(6×24)望遠鏡是軍官個人裝具,有「馬來之虎」之稱的山下奉文大將在進攻新加坡時,就使用這種望遠鏡.十三年式6倍望遠鏡和炮兵專用的九八式7倍(7×50)望遠鏡是仿德國蔡司望遠鏡.其光學性能好,適於低照度條件下的觀測,特別是九八式7倍望遠鏡有「夜間雙眼鏡」之稱.這兩種望遠鏡都是日本陸軍野炮觀測車中裝具.前日本陸軍最大的望遠鏡是60倍雙目望遠鏡,連同三腳架質量爲282kg,主要配置於國境,用以觀測敵方軍隊部署,敵國內俗人情,以及鐵路、公路的變化,敵軍演習和軍用設施等,日軍稱,這種大型望遠鏡適於「滿洲(我國東北)平坦地形的精密觀察.值得一提的是,1933年至1935年間,日軍根據我國東北地形開闊,展望良好的特點,研製了步、騎兵手持的、潛望高度0.54m的九三式和潛望高度達28m的九五式觀察鏡,以適應東北地區的高梁地和森林中的隱蔽觀察.1986年,筆者撰寫《近百年來日本對我國兵要地誌的研究》時指出,日本兵要地誌的調研是以我國爲始.而其軍用望遠鏡亦是以我國爲戰場的需要而開發的.足見日本軍國主義在歷史上對我國的侵略野心.當時日軍還裝備有三七式6倍(6×18)、二式8倍(8×32)軍用望遠鏡以及海軍要塞用的八九式15倍、九四式10倍軍和望遠鏡.此外,二呀期間日本急劇擴充軍隊,特別是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徵召大批預備役軍官入伍,許多軍官將自費購置的種類繁多的非制式望遠鏡帶上侵略戰場,這些種類繁多、良莠不齊的非制式和制式的望遠鏡全部爲我抗日部隊所獲,成爲歷史上日本侵略我國的見證!如筆者手中就有TANIX8×25、MAGNA10×50、8×30等數種. 五 軍用望遠鏡與民用望遠鏡的主要區別,學才任志文指出:軍用望遠鏡有用於簡易軍事測量的分劃板,而且同瞳距離較在三令五申於觀測者佩戴防毒面具時使用.軍用望遠鏡的設計審慎,用材和工藝考究,因而像質好、雜散光少,放大倍率與入瞳大小匹配達到最佳解析度,軍用望遠鏡的鏡身採用金屬而不用塑料,以確保長期使用後不開裂、不變形,與之相比,民用望遠鏡在密封和用材方面要差些,有的不僅是鏡身,甚至內部鏡片也用塑料製造.另外,軍用望遠鏡在出廠前都要經過振動試驗、高溫(55度)和低溫(-45度)試驗、淋雨或浸水試驗、氣密試驗等一系列環境試驗.有的軍用產品鏡體內還裝有乾燥氣(如國產62式8×30及63式15×50等),出廠前抽出空氣再灌入乾燥空氣或氮氣,以防止日後內部鏡片長黴生霧,民用望遠鏡則一般不做環境試驗,或僅做部分試驗,因而成本和售價低. 德國軍用潛龍7X30倍望遠鏡
名師點評:
狼軍90542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