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人生經歷

題目:

曾國藩的人生經歷

解答:

曾國藩(1811-1872年),原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以至他雖已去世一百餘年,提起曾國藩,人們仍然津津樂道.有的評論者說:如果以人物斷代的話,曾國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後一人,近代歷史上的第一人.這句話從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國藩的個人作用和影響.他也是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人物.   曾國藩出生於清代一個地主家庭,自幼雖笨,但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同年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列爲優等.他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轉衰、內憂外患的動盪歲月里,既無家學,也無根底,卻以一介儒生,僅憑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封建科舉制度下考取了功名,踏上了仕途,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直閣事、內閣學士,稽查中科事務、禮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最後升至總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爲政以耐煩爲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爲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爲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睜眼看世界」並積極實踐的第一人.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以儒家思想治軍,講仁守義,自籌湘軍,另立綱紀.他創作的《愛民歌》,使湘軍士兵行爲有所遵循.他寫的《討粵匪檄》文,鼓動了不少知識分子脫下長衫,心甘情願地投入同太平軍的作戰中.他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殘喘.他學習西方文化,整肅政風,「匡救時弊」,心存高遠,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他廉服人心,遠權避禍,重禮慎法,編織了最結實的關係網.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薦保舉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餘人,實現了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業.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內,連跳七級,37歲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榮者,清代僅此曾國藩.他官做得最穩,侍奉了道光、咸豐、同治三代君王,歷時34年,恩寵不衰.他官做得最好,政聲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的美譽.他君子爲學,明道經世,寧靜致遠,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書》,堪稱中國古代家教範本.
公元1811年(嘉慶十六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峯縣荷葉鎮天坪村)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爲長子.祖輩以務農爲主,生活較爲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爲塾師秀才,作爲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倫理教育了.他倡導洋務運動,創立湘軍,在治家,治軍,治國,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樹,洋務運動時期的地方改革派.   
6歲時入塾讀書,但是他童年也是一個笨小孩.(詳見《百家講壇》曾國藩家訓(上部)第一集:「誰來拯救笨小孩」但是他也勤奮好學.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連考兩次會試不中,隨後又努力複習一年,在虛歲28歲時,道光十八年(1838)殿試考中了同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爲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值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條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   
咸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太平天國的起義已席捲半個中國,儘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不堪一擊.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制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爲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咸豐三年(1853年)藉著清政府給予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爲湘勇.1854年2月,湘軍傾巢出動,曾國藩發表了《討粵匪檄》.在這篇檄文里,他攻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接著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爲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故動員了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鬥爭當中,爲日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用刑苛酷,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不僅他自己直接殺人,他的父親和四弟也殺人,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稱呼爲「曾剃頭」、「曾屠戶」.據說,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曾國藩知人善用,並以身作則遵守軍紀,大軍所到之處百姓皆"各行其是",八本之一的"行軍以不擾民爲本"便可能總結於湘軍剿滅太平天國這一時期.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爲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被封爲一等勇毅侯,成爲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 1864年,湘軍在其弟曾國荃的率領下攻下天京,成爲鎮壓太平天國的功臣.   
一生著述頗多,但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光緒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國藩死後7年,傳忠書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鴻章編校的《曾文正公家書》.本人也善於運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係.李鴻章等稱呼曾國藩爲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拼命著書」.
太平天國失敗後,太平軍在江北的餘部與捻軍匯合,清廷命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曾國藩帶領湘軍二萬,淮軍六萬,配備洋槍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針是「重迎剿,不重尾追」,並提出「重點設防」等計劃,妄圖把捻軍阻擊在運河、沙河地區,使捻軍無處可逃,然後加以消滅.但是捻軍突破了曾國藩的防線,進入山東,使曾國藩的戰略計劃全部破產.曾國藩被免職,由李鴻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隸總督任上的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數千名羣衆因懷疑天主教堂以育嬰堂爲晃子拐騙人口、虐殺嬰兒,羣集在法國天主教堂前面.法國領事豐大業認爲官方沒有認真彈壓,持槍在街上碰到天津知縣劉傑,因發生爭執開槍射擊,當場擊死劉傑僕人一人,民衆激憤之下先殺死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及其祕書西門,之後又殺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毀了法國領事館、望海樓天主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發生後,英、美、法等國聯合提出抗議,並出動軍艦逞威.曾國藩到天津後,考量當時局勢,不願與法國開戰,「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後處死爲首殺人的18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衆輿論均甚爲不滿,使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引起全國朝野的唾罵,連他的湖南同鄉,也把他在湖廣會館誇耀其功名的匾額砸爛焚毀.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正歷: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贈太傅,死後被諡「文正」,其墓地在今長沙市望城縣坪塘鎮伏龍山下桐溪寺後,文革期間遭到破壞,現墓地仍殘留石馬等遺蹟.其家族後代多出官宦,如曾紀澤等.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