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欄杆拍遍》讀書筆記

題目:

《把欄杆拍遍》讀書筆記

解答:

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爲業,成爲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人,這就是辛棄疾.這也註定了他的詞及他這個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歷史上的獨特地位.
應該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是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的形像留存在歷史上和自己的詩詞中.時隔千年,當今天我們重讀他的作品時,仍感到一種凜然殺氣和磅礴之勢.比如這首著名的《破陣子》: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做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我敢大膽說一句,這首詞除了武聖岳飛的《滿江紅》可與之媲美外,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難找出第二首這樣有金戈之聲的力作.雖然杜甫也寫過:「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軍旅詩人王昌齡也寫過:「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但這些都是旁觀式的想像、抒發和描述,哪一個詩人曾有他這樣親身在刀刃劍尖上滾過來的經歷?「列艦層樓」、「投鞭飛渡」、「劍指三秦」、「西風塞馬」,他的詩詞簡直是一部軍事辭典.他本來是以身許國,準備血灑大漠,馬革裹屍的.但是南渡後他被迫脫離戰場,再無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杆,只能熱淚橫流.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誰能懂得他這個遊子,實際上是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呢?這是他登臨建康城賞心亭時所作.此亭遙對古秦淮河,是歷代文人墨客賞心雅興之所,但辛棄疾在這裡發出的卻是一聲悲愴的呼喊.他痛拍欄杆時一定想起過當年的拍刀催馬,馳騁沙場,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處使呢?我曾專門到南京尋找過這個辛公拍欄杆處,但人去樓毀,早已了無痕跡,唯有江水悠悠,似詞人的長嘆,東流不息.
辛詞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層的不同,是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塗抹而成的.我們今天讀其詞,總是清清楚楚地聽到一個愛國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訴,一次一次地表白;總忘不了他那在夕陽中扶欄遠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我常想,要是爲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拋棄的感嘆與無奈中度過的.當權者不使爲官,卻爲他準備了錘鍊思想和藝術的反面環境.他被九蒸九曬,水煮油炸,千錘百鍊.歷史的風雲,民族的仇恨,正與邪的搏擊,愛與恨的糾纏,知識的積累,感情的澆鑄,藝術的升華,文字的錘打,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腦海,翻騰、激盪,如地殼內岩漿的滾動鼓脹,衝擊積聚.既然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槍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腦地注入詩詞,化作詩詞.他並不想當詞人,但武途政路不通,歷史歪打正著地把他逼向了詞人之道.終於他被修煉得連嘆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說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縫裡的一棵小樹,雖然被扭曲、擠壓,成不了旗杆,卻也可成一條遒勁的龍頭拐杖,別是一種價值.但這前提,你必須是一棵樹,而不是一棵草.從「沙場秋點兵」到「天涼好個秋」;從決心爲國棄疾去病,到最後掰開嚼碎,識得辛字含義,再到自號「稼軒」,同盟鷗鷺,辛棄疾走過了一個愛國志士、愛國詩人的成熟過程.詩,是隨便什麼人就可以寫的嗎?詩人,能在歷史上留下名的詩人,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當的嗎?「一將成名萬骨枯」,一員武將的故事,還要多少持刀舞劍者的鮮血才能寫成.那麼,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藝術魅力的詩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時代的運動,像地球大板塊的衝撞那樣,他時而被夾其間感受折磨,時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靜思考.所以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盪,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
摘自 把欄杆拍遍——梁衡
感想:

辛棄疾的一生是壯志難酬內心壓抑和痛苦的一生.雖然他有著出色的能力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仍難以在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最終,只能把自己所有的抱負和理想都傾注到了詩詞之中.在詞人把欄杆拍遍的振聾發聵的聲響中,我們讀出了辛棄疾真實的複雜的心情:不滿、憤懣、焦慮、懊惱、無耐、等待、企盼……這種感情,當然不是低俗的「所謂的詩人」選一處高地大聲地「啊!」幾聲來抒發「所謂的感情」,那種泛濫的「感情」簡直就是「下里巴人」.梁衡的散文是「陽春白雪」,他把辛棄疾寫地那麼有血有肉,他讓人們被辛棄疾的愛國情懷所感動,讓人們被他的才學深深吸引.
反觀當今社會,也有著許多的「辛棄疾」面臨著和他當時一樣的命運,我由忠的希望他們能夠重新被審視,去他們去該的地方,做他們該做的事,不要讓歷史再重演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