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諾千金 移木建信 一飯千金 退避三舍的成語故事

題目:

一諾千金 移木建信 一飯千金 退避三舍的成語故事

解答: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爲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讚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後,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
  這時敬慕季布爲人的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過化裝,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侯嬰說情.劉邦在夏侯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有一個季布的同鄉人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藉以炫耀和擡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
  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著臉,準備發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台.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麼陰沉,話語多麼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並吹捧說:「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您怎麼能夠有這樣的好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爲什麼不願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裡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爲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
  後來,曹邱生又繼續替季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商鞅立木建信
  令(指商鞅變法的條令)既具(已經準備就緒),未布(公布),恐民之不信己,乃(於是)立(豎起)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市場)南門,募(招募)民有能徙(移)置(放)北門者予(給)十金(古代計算貸幣的單位).民怪(對……感到奇怪)之(指代這件事),莫敢徙.復(又)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轍(就)予五十金,以明(表明)不欺.卒(終於)下令. (選自《史記》)
  商鞅立木建信 法的條令已經完備,還沒有公布,商鞅擔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招募能把它遷移到北門的人給他十金.民衆認爲奇怪,沒有一個敢去搬的,商鞅又說:「能搬的人給他五十金.」.有一個人搬遷了那根木頭,商鞅就給了他五十金.商鞅用這個來表明自己不欺騙民衆,終於公布了法令.
  戰國七雄中,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後.貼鄰的魏國就
  比秦國強,還從秦國奪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首先搜羅人才.他下了
  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
  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幹的人.有一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
  的商鞅),在衛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托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
  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
  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可是秦國的一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一看反對
  的人這麼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
  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想起了改革,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
  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
  金子.」
  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
  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
  大伙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
  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羣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
  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
  「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
  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爲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
  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爲了做買賣和因爲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
  的奴婢.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不久,秦國進攻魏國的
  西部,從河西打到河東,把魏國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來.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一、廢井田,開阡陌(阡陌就是田間的大路).秦國把這些寬闊的阡陌剷平,也種上莊
  稼,還把以前作爲劃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樹林、溝地等,也開墾起來.誰開墾荒地,就
  歸誰所有.土地可以買賣.
  二、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併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這
  樣,中央政權的權力更集中了.
  三、遷都咸陽.爲了便於向東發展,把國都從原來的雍城(今陝西鳳翔縣)遷移到渭河
  北面的咸陽(今陝西咸陽市東北).
  這樣大規模的改革,當然要引起激烈的鬥爭.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有一次,秦
  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
  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
  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虛和公孫賈都辦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
  刺上字.這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
  這樣過了十年,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打發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封他爲「方
  伯」(一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把
  國都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一飯千金 成語釋疑: 比喻受恩厚報.
  成語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候,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的,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刻苦僅能以雙手勉強餬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並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 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爲齊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這句成語就是出於這個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說: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我們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我們運用這成語時,必須透徹的了解它的含義,第一,真心誠意的樂於助人的人,是永遠不會想人報答他的;第二,有錢人對窮人的救濟,那是一種捐助,即使窮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報答他,也不能稱之謂「一飯千金」;第三,最難能可貴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難的情形下,出於友愛、同情的去幫助別人,這樣的幫助,在別人看來,確是「一飯」值得「千金」 的.
  成語示例: 馬周道:「壁上詩句猶在,~豈可忘也.」(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五 )
  ~~~~~~~~~~~~
  出處補充:《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退避三舍 成 語 退避三舍
  拼 音 tuì bì sān shè
  解 釋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爲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
  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出 處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用 法 補充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我們在遇到困難時不要~,而要設法解決它.
  近義詞 委曲求全
  反義詞 針鋒相對、鋒芒畢露
  燈 謎 一再讓住房
  英 文 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