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就有舞獅,石獅像.而且形狀與真的獅子很象,但中國沒有野生獅子,只有非洲才有.
題目:
中國古代就有舞獅,石獅像.而且形狀與真的獅子很象,但中國沒有野生獅子,只有非洲才有.
非洲與中國相差十萬八千里,三國時期就有石獅像,當時沒有很好的交通工具,去非洲是不大可能的,哪中國古人獅子的構想由何而來呢?
解答:
舞獅大約始於漢代後,也是我國民間喜慶節日的傳統表演項目,春節、元宵最爲多見.中國原不產獅子,《後漢書》載漢章帝時月氏國(西域的一個小國)貢獅子,當時名爲「狻猊」.從那時起人們就把雄健、威武的獅子視爲吉祥、勇敢的象徵,又模仿獅子的形象和動作,逐漸形成獅舞,慶典喜日以此爲樂,並期望驅魔辟邪,故有「辟邪獅子」之稱.
明清時期,獅舞流行更爲廣泛,且花樣更多,形成了許多流派.一般由兩人合作舞一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或一人舞一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或大頭佛持彩球逗引.在表演上可分「文獅」和「武獅」二種.「文獅」主要刻畫獅子溫順的神態,有搔癢、舔毛、打滾、抖毛等動作;「武獅」則表現獅子勇猛的性格,有跳躍、撲騰、登高、翻轉、踩球等動作.舞獅時一定要有鑼鼓奏樂,獅踩樂點,節奏分明.
民國舞獅銅像是銅鑄塑成的一組舞獅羣像,共有十二人,人高約4.6厘米,縱隊排列,固定於紅木座上.前組舞獅,獅身分節,頂有一角,下頜活動.舞獅者二人,一前一後,鑽入獅身.獅之左右各一人護獅,左旁的持叉,右旁的手托獅身,最前方的大頭佛,戴大圓的頭罩,兩手拿鏟狀物,逗引獅子.
中間一組五人,敲打樂器.緊隨舞獅的兩人,左邊的敲鑼,右邊的打鈸.後面又有三人,其中二人長槓擡大鼓,中有一人擊打.尾隨隊伍的二人,一手拿獸面盾牌,一手持刀,作護衛姿勢.
舞獅銅像人物神態逼真,栩栩如生,動作灑脫,氣勢恢宏,民間的舞獅風情凝固其上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