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我和古詩詞)有關的作文!要500字
題目:
找(我和古詩詞)有關的作文!要500字
解答:
《我與古詩》
我小時候爸爸媽媽在太原蓋新房子,所以把我送到爺爺奶奶那兒.爺爺奶奶常常教我古詩.我很喜歡念古詩.奶奶只把發音教給我讓我照著書念.於是我總是胡念,念完後又會大笑一會兒.
我念「離離原上草」.這首詩好像讓我到了草原上,因爲我覺得草原上的東西很美好.我討厭「一道殘陽鋪水中」這句話,一聽「殘」字,我就想起可憐的殘疾人.但最後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讓我覺得有「真珠」「月」一定很美好.所以我念到這首詩時,從第二句開始念,最後一句讀兩遍,奶奶就說:「怎麼不讀第一句呀?」我說:「第一句不好聽,我不愛念.」我讀到「半畝方塘一鑒開」,想到有半畝地那麼大的糖,我就嘴饞起來.最後一句「爲有源頭活水來」我覺得很合理,那麼大的一塊糖吃完肯定口渴要喝水.奶奶和爺爺聽了我的解釋都樂了.奶奶說:「誰能吃那麼多糖!」
一次表弟來我家,我們翻到《泊船瓜洲》,然後一起大叫「京口瓜洲一水間」.我說:「有瓜.」弟弟還補充一句:「還是進口的呢!」讀到《贈汪倫》的第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時,我們真的聞到桃子的香味.我擡頭往桌子上一看,原來有一盤大桃子.於是我施了一計,把大的讓給了弟弟,我拿了一個最小的,剩下的爺爺奶奶一人拿一個,還剩一個.不一會兒我就吃完了,拿起剩下的一個慢慢吃了起來.弟弟知道中計了:一個大的和兩個小的比,我當然吃得多.表弟不動聲色的吃完了,卻又從水果袋子裡拿了一個最大的桃子,洗了洗吃起來.這時奶奶說:「行了,剩下的放起來.」我反倒吃虧了.表弟說道:「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我馬上明白,他說大人不會明白我的心思.我馬上說:「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的臉馬上紅了,我怕他難過又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表弟送我情.」表弟馬上高興起來.
我讀《出塞》第二句老讀成「萬里長城人未還」.爺爺奶奶怎麼教,我都不聽,我覺得那樣順口.還有「應憐屐齒印蒼苔」,「蒼苔」我總讀成「窗台」.爺爺說:「你看看誰家窗台上有腳印.」我說:「沒有.」「那你怎麼說別人家的窗台上有腳印呢?」我馬上跑出去,一會兒跑回來說:「咱家的窗台上有腳印了.」爺爺笑著說:「你真搗蛋.」
後來我漸漸地背的詩多了,詩的意思也漸漸懂了.但我讀到「大漠沙如雪」時,總會想起我曾經問過奶奶:「大沙漠裡會下雪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和古詩詞
——相逢《水調歌頭》
四川資中銀山鎮中心校八年級三班 陳梨媛
初逢它,是在王菲獨特美麗的嗓音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優美的詩,悠美的音樂,幽美的情懷,我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雖然我還不知道這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一首早已流芳百世,爲人津津樂道的名詞,但我已一見鍾情愛上了它.隨繼,我問同學,查資料,買CD,興致勃勃地把詞抄下來,再慢慢地學唱,漸漸融入感情地唱,早上醒來時唱,下課時唱,無聊時唱,悲傷時唱……
無意的相逢,給了我學習的幫助.有一次,老師叫我們說幾句關於「月亮」的詩,最好是課外積累的,我想起了它,在同學們敬佩的目光中,我朗聲吟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老師誇獎我愛讀書,知識積累豐富,至今我心裡還美滋滋的.
或許,我們真的很有緣.現在正讀初二的我,在語文書中又與它相見了,這讓我有了更深入了解它的機會.
原來,這是大文豪蘇東坡在中秋之夜歡飲之後無眠之時,因懷念久別的胞弟子由(蘇轍)而作.詞的上闋寫詞人把酒賞月.對著一輪皎月,詞人遐想無限,「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大概是在人間遭遇了什麼挫折或不幸吧,詩人想超脫現實,到那「瓊樓玉宇」的仙宮去,可最終不忍離開人世,他還是熱愛人間的生活.詞的下闋是詞人在無眠時對人生哲理的苦苦探索和對親人的美好祝願.「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直到今天,這句話仍然是對離人的最好祝福.
再次唱起《水調歌頭》,我仿佛看到詩人飄然仙去,而又重返人間,仿佛看到詩人擺脫了抑鬱惆悵重展樂觀的笑顏.
後記:也許是《水調歌頭》的緣故吧,現在的我很喜歡古詩詞,它們能很好地表達我的內心感情.悲傷時我會吟「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快樂時我會吟「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啊!詩詞多麼美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是大孩子甚至成人的話,這一篇可能適合於你
我和古詩
我從小可沒有逼著我背詩的祖父和母親.我對古詩的興趣,是完全後天和自發的.會背的一首古詩就是課本上的《鋤禾》.當時喜歡的是《楓橋夜泊》.大約初一的時候,買了本詩集,每天早晨背一首,當時也沒有太喜歡的,好像是「爆竹聲中一歲除」之類.
很長時間裡,我最喜歡的是《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喜歡那種雨中的安靜和空朦,喜歡那顆曉暢和明白的心.再後來,我開始喜歡杜甫的「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不知道爲什麼,就是喜歡那種淡淡的傷感.《巴山夜雨》也喜歡:「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共話巴山夜雨時.」也是那夜雨的安靜、深情和傷感打動了我.」還有,「遠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凡是帶有淒楚的,憂傷的味道的,我都喜歡.
很多古詩是一見鍾情,沒有道理可講.李商隱的《錦瑟》,我看了無數次解釋,也記不住這首詩的真正含義,可是,就是喜歡,喜歡得不得了……"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是理想,是愛情,是毀滅,是悵惘,那種人內心深處的靜靜的,悲苦的情感,打動了我,我既想把這首詩的意思弄懂,有感到無須弄懂.
有些詩是在別人的引文里發現的,好的古詩人人都願意引用.大概就是都是尋常的景色和心情,又有哲理吧.寫文章的時候,引用兩句古詩真是再合算不過的事了,真可謂得來全不費功夫,而能使文章篷壁生輝.前兩天看《北京晚報》:文革時湖南成立革委會時,《人民日報》的社論題目叫「芙蓉國里盡朝暉」,引用了毛澤東的詩詞,想想引用得真合適,既符合常識,又增添了文采,在當時又沒有任何風險.1997年香港回歸前,記者採訪當時的外長錢其琛,錢外長說了一番話,大意是儘管國際上有各種的輿論,但是,香港回歸的的形式可以用兩句古詩來形容,「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我不禁莞爾,錢外長引用得非常合適,非常得體,非常美.
劉心武的文章里,引用的古詩我都喜歡.寫嚴文井去世後,「曲終人不散,江上數清峯.」在他的《私人照相簿》一書中,每幅照片前引用的古詩都非常合適.「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做波濤.」「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功名富貴若常在,漢水亦應西北流」.豐子愷漫畫旁的詩句我也很喜歡,「艷不求名陌上花」「阿婆三午年少時」.晚上,我常一邊用電飯鍋煮麵條,一邊看當天的晚報,想起他漫畫裡的題詩:「孤獨生涯經歷慣,自吹爐火夜烹茶」,不覺得悽慘,反而覺得有了點詩意.「草草杯盤共話語,昏昏燈火話平生.」這是王安石的.我一直非常喜歡,那一定是親人,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散後團聚,一起訴說著別後的悲歡,各自的理想和抱負,有希望,有失落,有溫情,有滄桑……「相逢意氣爲君飲,寄馬高樓垂柳邊」,這些古詩,大多是在別人的書里看到後才喜歡的.
後來,看得漸漸多了,大概就進入了一個自由王國.自己就能經常發現一些好的古詩,不一定是名人寫的名篇,也不一定經常別人引用.我將這種自己發現的古詩叫「馴化」,童話《小王子》裡提到了馴化.一旦馴化,就永遠不會失去.「你的頭髮是金黃的,我看到麥子就感到高興,你四點鐘來,我三點種就感到幸福.很多古詩,一旦一見鍾情,就永遠不會忘記.因此,每次拿起古詩選,總是希望在這裡一見鍾情幾首,馴化幾首,但是,詩是上帝給人間的禮物,是可遇不可求的.好的詩總是有限的.即使是古今都認同的名人之作,如果不喜歡,那也只能不喜歡.我的《古代文學史》(二),考了四次才及格,累得幾乎吐血,只因爲那裡的詩人詩作我不喜歡的太多了.「有水井處皆有柳詞」,文學史上重要的柳永,我只喜歡他的一句「念去去千里煙波,霧靄沉沉楚天闊.」至於周邦彥,什麼集大成者,我下輩子都不想看他的一首.
一見鍾情的當然有.那是韋應物的一首,「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規啼一聲,鄰家孀婦抱兒泣,我獨輾轉何爲明?.「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宴,只照逃亡屋」."莫道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欲寄寒衣君不還,不寄寒衣君又寒,寄與不寄見,妾身萬千難.」這些古詩,沒看過別人評論,只是自己覺得好——詩人的心是多麼的仁善啊.
我最喜歡的一種,大體應該是一種抒發人生感慨的.「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夜合花開香滿庭,夜深微雨醉初醒.遠書珍重何由答,舊事淒涼不可聽.去日兒童皆長大,昔年親友半凋零.
還喜歡一那種,「雲淡風清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過幾多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那種淡淡的,清新的場景,那種從容恬淡的心情.
學文學史時,談到中國的詩歌,善於抒情,不善於敘事,我只善于于抒情,不善敘事.我總是在秋天時感到傷感,春天時感到惆悵,「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爲霜」,「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獨立小橋風滿袖」——這樣的詩句總能引發我的共鳴.文學史時上說,中國是個傳統的農業國,四季分明,人的情緒受季節的影響非常大,稱「傷春悲秋」,我真是心有戚戚焉.
到了我現在的人生階段,古代詩人的心情我是完全能體會了.除了四季的輪迴,時光的流逝,對寧靜優美的生活的嚮往,又加上古人的懷才不遇,感情生活的極不適意;孤單和寂寞——「乾愁漫解坐自累,與衆異趣誰相親.」現在又加上了漂泊,「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在超市做促銷的那些天,每天中午有一小時吃飯的時間.我帶了本《千家詩》.那些個中午過得都很好.我重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小詩.重溫了蘇軾「一年好景君需記,最是橙黃菊綠時」「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指上有琴聲,何不於君指上聽?」我徹底愛上蘇東坡了……
那些天,在如潮的顧客的包圍下,我在秤上稱糖,練習半斤和一斤的感覺,腦子裡溫習著中午看的這些小詩,心情還好——「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三十傍晚買東西時,把手機忘到了收款台.初一早上還真找回了,打開後,一下子看到了很多賀年的簡訊,心裡很高興,但是,還是有一種莫名的空虛,多好的朋友,多真的問候,對我來說,都是水中月,鏡中花.這平日裡的孤單和寂寞,都要我一人來面對.我的心情和感受,都沒有人來傾聽……
我最好的知音,給我寧靜清新的心境的竟是這些死去千年的古代詩人.這些不知面容的,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的詩人啊,你們在哪裡?長眠在四川,河南,陝西的無名的荒野里,可是,你們的詩在億萬個來過這個世界的中國人心裡.生在你們身後,真是幸福啊.你們的詩,是天籟,是絕唱,是宇宙時空匆匆灑落在人間的流星,美麗又淒婉.都說我們今天看到的古籍不及古人創作的幾十分之一,真是感到惋惜,那沉入時光的河流深處的,該是多少顆美麗而孤獨的心啊.
含蓄,淡雅,婉約,深情,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永遠是古詩里包含的,一顆永不會變質的中國的心裡包含的,西方民族永遠體會不到的美感.我真慶幸我的母語是漢語,我能從這些古詩里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和慰安……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