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色和優勢

題目:

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色和優勢

解答:

  特色
  第一,以科學的理論作指導.堅持以反映時代特徵和實踐要求的科學理論作指導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中國共產黨在80多年的奮鬥過程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相繼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三大理論成果包含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理論.毛澤東思想創立了人民民主理論,闡明了國體和政體的概念,論述了統一戰線理論,民主憲政思想,民主集中制原則,提出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理論等.鄧小平理論闡明了民主與社會主義的關係,提出了在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條件下,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體制的一系列理論觀點和基本原則.鄧小平指出,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並創造性地提出,要用「一國兩制」的方針解決香港、澳門和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和發展了上述理論,提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要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建設,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民主制度;要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等.
  第二,以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爲基礎.中國先後經歷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正是在這樣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孕育和成長的.從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工會和農民協會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各級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從抗日戰爭時期的參議會到解放戰爭後期和建國初期各地普遍召開的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以及在抗日根據地和後來的解放區建立的「三三制」政權都是爲實現人民民主而進行的探索和創造.1949年9月,新中國成立前夕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標誌著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合作關係以組織形式固定下來.這次會議通過的具有臨時憲法地位的《共同綱領》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屬於人民.1953年,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歷史上第一次空前規模的普選,在此基礎上自下而上逐級召開了人民代表大會,從而爲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礎和組織基礎.195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制定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標誌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憲法進行了幾次修改,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進一步完善.
  第三,以始終保持先進性的共產黨爲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制度中領導地位的確立,不僅是中國人民所作出的歷史選擇,也是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人民根本利益的現實要求.鄧小平指出:中國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會主義民主或稱人民民主,它區別於資產階級民主的根本特徵就在於,它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當家作主.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它可以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發揮黨委對同級人大、政府、政協等各種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社會主義制度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在黨的領導下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建設.
  第四,適應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鞏固和發展,既適應於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又同中華民族的歷史、民族特點和文化傳統相承接,並通過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歷經磨鍊而愈加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爲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實踐中,把人民主權原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體現了我們國家的性質,符合我國國情,既能保障全體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充分調動人民羣衆當家作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有利於國家政權機關分工合作,協調一致地組織社會主義建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和統一戰線學說與我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是這一政黨制度的顯著特徵,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是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合作堅持的基本方針.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決中央與少數民族聚居地方之間關係的基本民主制度.它的基本內涵是,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基層民主制度是適應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不斷發展,擴大全體人民參與基層自治管理所建立的民主制度,是民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的有效形式.
  第五,具有與時俱進的品質,始終保持強大的生命力.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能夠自我完善和不斷發展、始終保持強大的生命力,一方面在於它有先進政黨的領導.這個政黨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能夠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爲社會主義制度保持強大的生命力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動力.社會主義制度適應並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經濟文化的發展又對社會主義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並爲其發展和完善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智力支持.因此,社會主義政治與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協調互動和平衡發展,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途徑.
  當代中國共產黨要保持先進性,必須全面落實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始終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把堅持黨的先進性切實落實到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上,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創造更加雄厚的物質文化基礎.同時,又要求黨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把黨的先進性要求轉化爲全黨的實際行動、貫徹到黨的全部執政活動中去,做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二、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勢
  社會主義制度是人類歷史上新的真正的更高類型的民主制度,具有資產階級及其他剝削階級制度所不具有的優越性.
  第一,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代表大會作爲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證了人民通過普遍的民主選舉,產生自己的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有力地保證了全國各族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廣泛的民主、自由和權利;保證了作爲國家權力機關的人民代表大會定期選舉或任命產生其他國家機關,並依法對其進行監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保證了同各民主黨派在國家重大問題上進行民主協商、科學決策,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互相監督,有利於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政協作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證了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各族各界人士參與國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充分表達意見和主張的基本權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少數民族享有平等地位,享有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內部及地方性事務的民主權利.基層民主制度是保證人民羣衆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幸福生活的有效形式,是社會主義民主最廣泛的實踐.
  第二,有效地組織了全體人民以國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管理社會和發展經濟的有機統一體,能夠有力地組織全體人民投身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建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了人民羣衆當家作主的根本權利,同時爲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法律保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保障了各方面人士的民主權利,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就一些綜合性、前瞻性、戰略性的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履行參政議政職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向少數民族提供與漢族平等發展共同繁榮的特殊權利,堅持通過發展維護民族平等、促進民族團結.基層民主制度保障了人民廣泛行使民主權利,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務.這些制度廣泛調動了人民羣衆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第三,實現了社會主義民主與國家機構行政效率的有機統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爲人民民主專政國體的實現形式,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同時也體現了議行合一的特點,人民代表大會作爲國家權力機關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實行民主集中制,集體決定問題;規定了我國國家政權機關尤其是中央國家機關之間的權責分工及相互關係.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合理分工、協調一致地工作,保證了國家統一有效地組織各項事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保證了同各民主黨派在國家重大問題上進行民主協商、科學決策,有利於增進理解、擴大共識,集中力量辦大事.鄧小平說,社會主義制度「有個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立即執行,不受牽扯……就這個範圍來說,我們的效率是高的,我講的是總的效率.這方面是我們的優勢,我們要保持這個優勢,保證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鄧小平文選》,第3卷,240頁)
  第四,維護和促進了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中國共產黨根據我國多民族的實際和歷史特點,以民族區域自治作爲解決國內民族問題,實現各民族平等聯合、團結統一、當家作主的政治形式.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規定,我國是單一制國家,它包括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一國兩制」制度.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的職權,有利於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在單一制國家中有效解決中央與少數民族聚居地方之間的關係,保障少數民族與漢族共同繁榮發展,保證邊疆穩定和國家統一的基本民主制度.它可以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一國兩制」是我們黨和國家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爲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而確定的一項基本方針和制度.在「一國兩制」方針的指導下,我們已經順利實現了對香港和澳門行使主權,也是解決台灣問題和平統一的基本方針.
  第五,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政治保證.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鞏固,促進了黨和人民羣衆以及執政黨和參政黨、中央和地方、各階層之間、各民族之間關係的和諧,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會是各方面代表組成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國家權力機關,是黨和國家聯繫羣衆的重要橋樑,也是人民羣衆表達意願、實現有序政治參與的重要渠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擴大了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參與,拓寬了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人民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能夠充分發揮統一戰線組織爭取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和優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的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關係,調動了少數民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基層民主制度最廣泛地調動和組織了人民羣衆開展基層民主實踐.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爲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廣泛發揚民主,完善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機制,能夠充分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全面性、系統性,有利於形成體現公平正義的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努力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斷前進.
  如果多就答綱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