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什麼區別
題目:
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什麼區別
解答:
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爲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機關.每5年舉行一次,由中央委員會召集.中央委員會認爲有必要,或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省一級組織提出要求,全國代表大會可以提前舉行;如無非常情況,不得延期舉行.職權是:討論和決定重大問題;修改黨章;選舉中央委員會、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簡稱「中共中央」、「黨中央」),每屆任期5年.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執行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領導黨的全部工作,對外代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如提前或延期舉行,它的任期相應地改變.中央委員會委員和候補委員必須有5年以上的黨齡.中央委員會委員和候補委員的名額,由全國代表大會決定.中央委員會委員出缺,由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按照得票多少依次遞補.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舉行一次.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簡稱「中共中央政治局」或「中央政治局」,由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產生;「中央政治局」的成員稱「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行使中央委員會的職權.
中央政治局從1927年5月的五屆一中全會開始設立.
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成員均在全國人大,國務院,軍委等國家機構,全國政協,中共中央各部門及各地擔任重要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人民代表大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權力機關.包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代表大會;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
人民代表大會由民主選舉產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和人民解放軍選出的代表組成.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由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選出的代表組成.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以及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由選民直接選出的代表組成.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每年舉行一次會議.如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爲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可以臨時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於每年第一季度舉行,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時,選舉主席團主持會議.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每年至少舉行一次會議.經五分之一以上的代表提議,可以臨時召集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召集.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由上次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召集.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時,選舉主席團,由主席團主持會議.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的職權是:修改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選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副委員長、祕書長和委員;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提名,決定國務院總理的人選;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祕書長的人選;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選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選舉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有權罷免上述人員.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審查中央和地方預算及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批准中央預算和中央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建置;決定特別行政區的設立及其制度;決定戰爭和和平的問題.應當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的其他職權.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的職權是: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牴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較大的市(包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准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牴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並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授權決定,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範圍內實施,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應當報授權決定規定的機關備案.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並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本行政區域內,保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上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議的遵守和執行,保證國家計劃和國家預算的執行;審查和批准本行政區域內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以及它們執行情況的報告;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環境和資源保護、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項;選舉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選舉省長、副省長,自治區主席、副主席,市長、副市長,州長、副州長,縣長、副縣長,區長、副區長;選舉本級人民法院院長和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選出的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須報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提請該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選舉上一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聽取和審查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工作報告;聽取和審查本級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報告;改變或者撤銷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不適當的決議;撤銷本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羣衆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護各種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少數民族的權利;保障憲法和法律賦予婦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項權利.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在本行政區域內,保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上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議的遵守和執行;在職權範圍內通過和發布決議;根據國家計劃,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文化事業和公共事業的建設計劃;審查和批准本行政區域內的財政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民政工作的實施計劃;選舉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副主席;選舉鄉長、副鄉長,鎮長、副鎮長;聽取和審查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的工作報告;撤銷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羣衆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護各種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少數民族的權利;保障憲法和法律賦予婦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項權利.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並報告工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由委員長、副委員長若干人,祕書長、委員若干人組成.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中選舉產生.委員長主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工作,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副委員長、祕書長協助委員長工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一般每兩個月舉行一次;有特殊需要的時候,可以臨時召集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副委員長、祕書長組成委員長會議,處理常務委員會的重要日常工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每屆任期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相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設立民族委員會、法律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外事委員會、內務司法委員會、華僑委員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和其他需要設立的專門委員會.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各專門委員會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領導.
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並報告工作.省、自治區、直轄市、自治州、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在代表中選舉主任、副主任若干人、祕書長、委員若干人組成.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在代表中選舉主任、副主任若干人和委員若干人組成.省、自治區、直轄市、自治州、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祕書長組成主任會議;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副主任組成主任會議.主任會議處理常務委員會的重要日常工作.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由主任召集,每兩個月至少舉行一次.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任期與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任期相同.省、自治區、直轄市、自治州、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需要,可以設法制(政法)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等專門委員會.各專門委員會受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領導;在大會閉會期間,受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領導.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的職權是:解釋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牴觸;解釋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央預算在執行過程中所必須作的部分調整方案;監督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牴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牴觸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部長、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祕書長的人選;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提請,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審判員、審判委員會委員和軍事法院院長;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提請,任免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檢察員、檢察委員會委員和軍事檢察院檢察長,並且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任免;決定駐外全權代表的任免;決定同外國締結的條約和重要協定的批准和廢除;規定軍人和外交人員的銜級制度和其他專門銜級制度;規定和決定授予國家的勳章和榮譽稱號;決定特赦;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如果遇到國家遭受武裝侵犯或者必須履行國際間共同防止侵略的條約的情況,決定戰爭狀態的宣布;決定全國總動員或者局部動員;決定全國或者個別省、自治區、直轄市進入緊急狀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的職權是: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牴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較大的市(包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准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牴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並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授權決定,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範圍內實施,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應當報授權決定規定的機關備案.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本行政區域內,保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上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議的遵守和執行;領導或者主持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召集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環境和資源保護、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項;根據本級人民政府的建議,決定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的部分變更;監督本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工作,聯繫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受理人民羣衆對上述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申訴和意見;撤銷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不適當的決議;撤銷本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決定副省長、自治區副主席、副市長、副州長、副縣長、副區長的個別任免;在省長、自治區主席、市長、州長、縣長、區長和人民法院院長、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因故不能擔任職務的時候,從本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副職領導人員中決定代理的人選;決定代理檢察長,須報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和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根據省長、自治區主席、市長、州長、縣長、區長的提名,決定本級人民政府祕書長、廳長、局長、委員會主任、科長的任免,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按照人民法院組織法和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規定,任免人民法院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審判員,任免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委員、檢察員,批准任免下一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 會根據主任會議的提名,決定在省、自治區內按地區設立的和在直轄市內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院長的任免,根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提名,決定人民檢察院分院檢察長的任免;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決定撤銷個別副省長、自治區副主席、副市長、副州長、副縣長、副區長的職務;決定撤銷由它任命的本級人民政府其他組成人員和人民法院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審判員,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委員、檢察員,中級人民法院院長,人民檢察院分院檢察長的職務;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補選上一級人民代表大會出缺的代表和罷免個別代表;決定授予地方的榮譽稱號.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人民政協的性質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人民政協由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人民團體、各民族和各界的代表,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歸國僑胞的代表以及特別邀請的人士組成.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中國是一個人口衆多的多民族、多黨派的國家,爲增進各民族、各黨派、社會各界、無黨派民主人士之間的團結合作,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國家在作出重大決策之前,要同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進行充分的協商.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關於國家的經濟建設、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統一戰線的許多重大問題,都在人民政協進行過協商.這種協商,可以通過各方面充分地展開討論,反覆地交換意見,使國家制定的各項政策和法規更加充實和完備,既符合最大多數人民的要求和願望,又尊重少數人的合理意見.這種在決策之前進行政治協商的做法,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一個重要特點和優點.
人民政協的成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在新中國建立前夕成立的.1949年9月對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舉行了第一屆全體會議.參加會議的代表共662人,包括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名地區、人民解放軍、少數民族、國外華僑、宗教界人士等46個單位的代表以及特別邀請的人士,具有十分廣泛的代表性.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代表全國人民的意志,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於北京,國旗爲五星紅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爲國歌,採用公元作爲中國紀年;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員,並選舉產生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
人民政協在建國初期的5年中,對於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鞏固人民民主政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實行社會改革,發展統一戰線,發揮了重要作用.
人民政協的發展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舉行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同年12月召開了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章程宣告:共同綱領已經爲憲法所代替;人民政協全體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已經結束.但是人民政協作爲統一戰線的組織,將繼續存在和發揮作用.從1955年至1966年10多年裡,政協第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和各級地方委員會,在團結各族人民和各界愛國力量,活躍國家政治生活,發揚人民民主,發展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以及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爲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等方面,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全面地、認真地糾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傾錯誤,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使中國進人了新的發展時期,人民政協也進人了新的發展時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規定,人民政協的任務是要在熱愛中華人民共和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擁護社會主義事業的政治基礎上,盡一切努力,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人,同心同德,羣策羣力,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促進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建設,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爲實現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任務而奮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人民政協作爲實現這一基本制度的重要組織形式,將在國家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對外友好活動中,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加強各民族的團結中,進一步發揮重要作用.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