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樂府的影響及特色
題目:
漢樂府的影響及特色
解答:
一、漢樂府的影響
奠定中國古代敘事詩的基礎
中國詩歌一開始,抒情詩就占壓倒優勢.《詩經》中僅有幾首敘事詩(如《七月》、《東山》《氓》),大多是抒情詩,且多用重章疊唱的形式.楚辭也以抒情爲主.到了漢樂府民歌的出現,雖不足以改變抒情詩占主流的局面,但畢竟有了相當多的成熟的敘事詩.現存的漢樂府詩,約有三分之一爲敘事性作品.這些敘事詩,大多採用第三人稱,表現人物事件比較靈活.短篇則往往截取生活的一個典型片段來表現,使矛盾集中在一個焦點上,既避免過多的交代和鋪陳,又能表現廣闊的社會背景.如《東門行》,只寫了丈夫拔劍欲行,妻子苦苦相勸的場面,但詩歌背後的內容卻是很豐富的.又如《十五從軍征》,一面是六十五年的從軍生涯,苦苦思鄉;一面是家中多少天災人禍,親人一一凋零.這一切都不說,只說老人白頭歸來,面對荒涼的庭院房舍和一座座墳墓,人生的苦難,社會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樣遭遇,盡在其中了.中等和長篇的敘事詩,如《陌上桑》、《孔雀東南飛》,則有更多的描繪和情節的展開、矛盾衝突的起伏.完全有理由說,中國古代的敘事詩,是在漢樂府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後代的敘事詩,在體裁分類上,一般都歸附於樂府體.許多名篇,直接以「歌」、「行」爲名.
漢樂府詩開創了新的詩體
漢樂府詩開創了新的詩體——雜言體和五言體.其雜言詩自由靈活,似乎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一篇之中從一二字到十來個字的都有(如《孤兒行》).作者只是根據內容的需要來寫.這爲以後的雜言歌行開闢了道路.一般認爲,五言詩是在漢代產生的.樂府詩中的《江南》、《十五從軍征》等是整齊的五言詩.一般認爲這兩首詩是西漢時的作品.到了東漢,樂府詩中的五言詩越來越多,藝術性也日臻完美.而且和文人五言詩互相影響,共同促進.在漢代樂府民歌中和文人創作中孕育成熟的五言詩體,此後成爲魏晉南北朝詩歌的主要形式.
二、特色
漢樂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藝術特色是它的敘事性.這一特色是由它的「緣事而發」的內容所決定的.在《詩經》中我們雖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敘事成分的作品,如《國風》中的《氓》、《谷風》等.但還是通過作品主人公的傾訴來表達的,仍是抒情形式,還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節,缺乏對一個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繪,而在漢樂府民歌中則已出現了由第三者敘述故事的作品,出現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較完整的情節,如《陌上桑》、《東門行》,特別是我們將在下一節敘述的《孔雀東南飛》.詩的故事性、戲劇性,比之《詩經》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強了.因此,在我國文學史上,漢樂府民歌標誌著敘事詩的一個新的更趨成熟的發展階段.它的高度的藝術性主要表現在:
通過人物語言和行動來表現人物性格
(一)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人物性格.有的採用對話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羅敷和使君的對話,《東門行》中那個妻子和丈夫的對話,都能表現出人物機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上山采蘼蕪》和《艷歌行》的對話也很成功.如果和《詩經》的《國風》比較,就更容易看出漢樂府民歌這一新的特色.對話外,也有採用獨白的,往往用第一人稱讓人物直接向讀者傾訴,如《孤兒行》、《白頭吟》、《上邪》等.漢樂府民歌並能注意人物行動和細節的刻劃.如《艷歌行》用「斜柯西北眄」寫那個「夫婿」的猜疑;《婦病行》用「不知淚下一何翩翩」寫那個將死的病婦的母愛;《陌上桑》用「捋髭鬚」、「著綃頭」來寫老年和少年見羅敷時的不同神態;《孤兒行》則更是用一連串的生活細節如「頭多蟣蝨」、「拔斷蒺藜」、「瓜車翻覆」等來突出孤兒所受的痛苦.由於有聲有色,人物形象生動,因而能令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語言樸素自然而帶感情
(二)語言的樸素自然而帶感情.漢樂府民歌的語言一般都是口語化的,同時還飽含著感情,飽含著人民的愛憎,即使是敘事詩,也是敘事與抒情相結合,因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故應麟說:「漢樂府歌謠,採摭閭淨,非由潤色;然而質而不俚,淺而能深,近而能遠,天下至文,靡以過之!」(《詩藪》卷一)正說明了這一語言的特色.漢樂府民歌一方面由於所敘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詩的作者往往就是詩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於作者和他所描寫的人物有著共同的命運、共同的生活體驗,所以敘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淺而能深」.《孤兒行》是很好的範例:
孤兒生,孤兒遇生,命獨當苦!父母在時,乘堅車,駕駟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賈.南到九江,東到齊與魯.臘月來歸,不敢自言苦.頭多蟣蝨,面目多塵,大兄言「辦飯」!大嫂言「視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兒淚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來歸.手如錯,足下無菲.愴愴履霜,中多蒺藜.拔斷蒺藜,腸肉中,愴欲悲.淚下渫渫,清涕累累.冬無復襦,夏無單衣.居生不樂,不如早去下從地下黃泉!春氣動,草萌芽.三月蠶桑,六月收瓜.將是瓜車,來到還家.瓜車翻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願還我蒂,兄與嫂嚴,獨且急歸,當興校計.」亂曰:里中一何譊譊,願欲寄尺書,將與地下父母:兄嫂難與久居! 宋長白《柳亭詩話》說:「病婦、孤兒行二首,雖參錯不齊,而情與境會,口語心計之狀,活現筆端,每讀一過,覺有悲風刺人毛骨.後賢遇此種題,雖竭力描摹,讀之正如嚼蠟,淚亦不能爲之墮,心亦不能爲之哀也.」這話很實在,並沒有冤枉「後賢」,但他還未能指出這是一個生活體驗的問題.《孤兒行》對孤兒的痛苦沒有作空洞的叫喊,而著重於具體描繪,也是值得注意的一個特點.
形式自由多樣
(三)形式的自由和多樣.漢樂府民歌沒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長短隨意,整散不拘,由於兩漢時代緊接先秦,其中雖有少數作品還沿用著《詩經》古老的四言體,如《公無渡河》、《善哉行》等,但絕大多數都是以新的體裁出現的.從那時來說,它們都可以稱爲新體詩.這新體主要有兩種:一是雜言體.雜言,《詩經》中雖已經有了,如《式微》等篇,但爲數既少,變化也不大,到漢樂府民歌才有了很大的發展,一篇之中,由一二字到八九字乃至十字的句式都有,如《孤兒行》「不如早去下從地下黃泉」便是十字成句的.而《鐃歌十八曲》全部都是雜言,竟自成一格了.另一是五言體.這是漢樂府民歌的新創.在此以前,還沒有完整的五言詩,而漢樂府卻創造了像《陌上桑》這樣完美的長篇五言.從現存《薤露》、《蒿里》兩篇來看,漢樂府民歌中當有完整的七言體,可惜現在我們已看不到了.豐富多樣的形式,毫無疑問,是有助於複雜的思想內容的表達的.
浪漫主義色彩
(四)浪漫主義的色彩.漢樂府民歌多數是現實主義的精確描繪,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義色彩,運用了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如抒情小詩《上邪》那種如山洪爆發似的激情和高度的誇張,便都是浪漫主義的表現.在漢樂府民歌中,作者不僅讓死人現身說法,如《戰城南》,而且也使烏鴉的魂魄向人們申訴,如《烏生》,甚至使腐臭了的魚會哭泣,會寫信,如《枯魚過河泣》:
枯魚過河泣,何時悔復及.作書與魴鱮,相教慎出入.
所有這些豐富奇特的幻想,更顯示了作品的浪漫主義的特色.陳本禮《漢詩統箋》評《鐃歌十八曲》說:「其造語之精,用意之奇,有出於三百、楚騷之外者.奇則異想天開,巧則神工鬼斧.」其實,並不只是《鐃歌》.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陌上桑》.從精神到表現手法都具有較明顯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因素.詩中的主人公秦羅敷,既是來自生活的現實人物,又是有蔑視權貴、反抗強暴的民主精神的理想形象.在她身上集中地體現了人民的美好願望和高貴品質.「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詩人通過「行者」假裝歇息,放擔凝視、嘆賞之至,忘情捋須;「少年」脫帽理巾,亟思逗引羅敷,欲賺得螓首蛾眉,流波一轉;在桑林旁的「耕」「鋤」者乃至忘了勞作;等等詼諧而誇張的描寫,側面烘托、著力渲染羅敷之美麗動人.這樣的側面描寫和,可謂妙筆生花.它一方面使詩歌平添了喜劇色彩、樂觀情緒,使敘事的場面、氣氛顯得無比活躍.更重要的一方面,這樣從虛處落筆,烘雲托月,藉助人類愛美的天性,對美麗異性的本能嚮往之情的抒,不著羅敷容貌一字,而盡得其「風流」.人們對容貌美的標準,本來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而詩人這樣寫,就避開了這一「難題」,從虛空處表現了那種不可描摹的絕對理想化的完美. 十分明顯,如果沒有疾惡如仇的現實主義和追求理想的浪漫主義這兩種精神的有機結合,以及現實主義的精確描繪和浪漫主義的誇張虛構這兩種藝術方法的相互滲透,是不可能塑造出羅敷這一卓越形象的.儘管這種結合,是自發的、自然而然的,但作爲一種創作經驗,還是值得我們借鑑.
- 上一篇 中國歷史事件有哪些?歷史發生比較大的事件
- 下一篇 中國詩詞歷史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