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存在嗎龍真的存在在這個世界嗎?我覺得是有的.但是沒有古說的那麼誇張~什麼吞雲吐霧`排山倒海`什麼打雷打雨之類的.但是有

題目:

龍存在嗎
龍真的存在在這個世界嗎?我覺得是有的.但是沒有古說的那麼誇張~什麼吞雲吐霧`排山倒海`什麼打雷打雨之類的.但是有一個問題~如果真的有的話那他是生活在那裡?人們爲什麼沒在陸地看到過他?````如果是沒有的話~那古籍會有記載?難道他是瞎想出來騙我們後人的嗎?還有營口墮龍事件怎麼解釋?電視上說過他是鯨!就憑他一看就能辨出是鯨?還有他是怎麼弄到村裡的?還人最後一個問題`有人說龍是瞎想出來代表中國的`那他爲什麼會出現在12生肖里?那麼多東西不篇就把那個瞎想出來不存在的東西篇進去?還有那麼老人說見過龍`難道全部是假的`瞎篇出來的?他的目的是什麼?還有大家說是眼花看錯`會有那麼多人看錯嗎?
有沒有人可以答到我的問題`我真的很想知道`

解答:

  世上真的有龍
  1934年營口墜龍初探
  1934年8月8日,在營口發現了一具與傳說中的龍極相似的骨骼,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這個神祕生物未死之前,當地的居民曾經兩次見到它,並與其有過長時間近距離的接觸!
  在《營口市志》第一卷中記述:「(1934年)8月8日午後,遼河北岸東小街一農民在附近葦塘發現一巨型動物白骨,長約10米,頭部左右各有一角,長約1米餘,脊骨共29節.僞營口第六警察署將其運至西海關碼頭附近空地陳列數日,前去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回憶說,這個怪物曾經出現過兩次,第一次出現在距離入海口20公里處.
  肖素芹老人:當年9歲,她爸爸是給地主趕馬車的,當時很多人都說在田莊台上游發現一條「活龍」,於是趕到那裡.爸爸就把她放在馬背上,扶著她看.她所看見的「龍」方頭方腦,眼睛很大,還一眨一眨的,而身體爲灰白色,彎曲著蜷伏在地上,尾巴捲起來,腹部處有兩個爪子伸著,而讓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感覺這條 「龍」有氣無力,眼半睜半閉,再加上眼睛有些發紅,很多人都說是天氣太熱的緣故,於是在龍的上面搭了個棚子爲它避暑,還有人擡水往它身上澆,讓它得以「解暑」.後來,下了很長時間的大雨,這條「龍」就不見了.
  當時,老百姓認爲天降巨龍是吉祥之物,人們有的用葦席給怪獸塔涼棚,有的挑水往怪獸身上澆,爲的是避免怪物身體發乾.據說,人們都非常積極,即便是平日裡比較懶惰的人也都紛紛去挑水、澆水.而在寺廟裡許多百姓、僧侶每天都要爲其作法、超度,此舉一直持續到又一次的數日暴雨過後,這隻怪物神祕地消失了爲止.
  然而,連續二十多天大雨後,這個怪物第二次又奇異地出現了,這次出現是在距遼河入海口10公里處的蘆葦叢中,此時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難聞的屍骸.
  據楊義順老人回憶:在發現「龍」骨之前,曾聽大人們說蘆葦盪里總有噼里啪啦的響聲,而且還有「嗚……」像牛一樣的叫喚聲,聽起來很沉悶,還能聽到掙扎的聲響,後來就沒有動靜了.當時,營口地區已經連續下了40多天的大雨,街路上全都是水,一些房屋因進水太多而倒塌.雨停後,隨著北風吹過,空腥臊味很大,看管葦塘的一名盧姓工人順著怪味尋找,發現大片大片蘆葦倒伏,撥開後進去一看,嚇了一大跳:裡面赫然躺著一個已經死去的龐大動物!該工人嚇得轉身就跑,回到家裡大病了一場.百姓們聽說之後,結伴前去觀看,並且報告給了當時的政府.當時西海關附近的一家防疫醫院人員穿著白大褂,給已經生蛆的動物屍體噴射了消毒水.「龍」骨被擡出來後,有人用4個船錨繫上繩子將骸骨圍成一圈,供大家參觀.
  孫正仁:光骨頭不是原來的龍型,畫的那個、描得那個不是那個型,就是挺長的,挺大的頭,兩個大角一米多長,不止一米三、四尺,長兩根.趴在地上,身上彎彎曲曲的,能有十幾米這麼長.
  原營口市著名正骨醫生馬子臣(曾親眼見過「龍」骨)的兒子馬國祥記得父親曾對他說過,骸骨被發現時,肉還沒有完全腐爛,看上去特別像「龍」.
  記者翻閱1934年8月12日《盛京時報》時驚奇地發現,此「龍」竟然有「爪」,而且還用「爪」挖了一個近17米長,6米多寬的土坑,說明「龍」後曾經掙扎過.
  相關記載:「……該龍體氣參天,頭部左右各生三支甲,脊骨寬三寸余,附於脊骨兩側爲肋骨,每根約五六寸長,尾部爲立板形白骨尾,全體共二十八段,每段約尺余,全體共三丈余,原龍處,有被爪挖之寬二丈長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該龍骨尚存有筋條,至皮肉已不可見矣.」
  這些特徵也進一步驗證了是龍的看法.
  據幾位老人講,當年有關方面曾邀遍老漁民辨認,但沒一個人認識怪物屍體.人們議論紛紛,普遍認爲是「龍」.
  營口僞第六警察分署組織人力,將其屍骨分解後運到南岸,在西海關前空場上按原狀擺放,任人參觀.
  當時的《盛京時報》派人採訪,也稱之爲「龍」、「天降龍」、「營川墜龍」、「巨龍」等,同時還配以照片,圖文並茂.營口市民爭相觀看,附近城市專程來參觀者也絡繹不絕,購買往返營口的火車票因此緊張起來.後又有報導說,營口水產高級中學校漁撈科張老師判定「確係蛟類」.
  當時的營口美大照相館和英明照相館洗印了大量「龍」骨展覽的照片,在二本町胡同附近沿街販賣,一些從外地來營口參觀「龍」骨的人,爭先恐後購買「龍」骨照片帶回去給家人欣賞.
  李濱生:記得那一年我十歲,在70年前,在西海關露天展覽圍的一圈是錨,舢板下固定船的錨用那個間斷著圍起一個圈,用繩子攔著,地下灑著白灰,因爲人很多也擠不進去.隨著人流的移動才能到前邊看,人都有一個好奇心理去看,只是傳說中有龍,實際生活中沒有見過的機會,都很好奇,去看.重點都看頭,它很長,有兩三丈長,十米左右,立著.脊梁骨朝上不像魚.奇怪的是頭上有角,任何水族沒有角.
  翻閱相關資料,記者看到了1934年8月14日《盛京時報》刊登的「龍」骨照片複印件,雖然年代久遠,加上受當時攝影技術以及種種因素制約,只能依稀看出頭戴草帽觀看「龍」骨展覽人羣的模糊身影,然而畫面中一具長長的動物骸骨及其頭上生出的兩隻長角依然清晰可見.
  遺憾的是,由於當時社會秩序混亂,水產高級中學也幾經搬遷,偌大的骸骨就這樣遺失了.
  1939年,16歲的孫正仁來到大連給人做管家,女主人的丈夫是營口商會會長的弟弟.孫正仁深得主人的賞識,1941年離開大連時,女主人把一段「龍」 骨當作獎賞給他.據介紹,女主人手中的龍骨大約有三斤多重,呈白色條狀,骨頭底端約有碗口大小,慢慢向上延伸越來越細,直至最尖端.骨頭表面的白色釉面很亮,大家說是『龍』牙.女主人告訴他,這是曾經在營口展覽的龍骨.
  6月16日上午,孫正仁老人把自己保存了整整六十三年的五塊「龍」骨捐獻給了市史志辦公室,他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鑑定一下他手中的骸骨.
  營口墜龍事件和龍骨現世的經過大概如此.對此,多方媒體進行過報導,也有各種質疑的聲音:
  中央電視台還拍攝了專題片,片中得出的結論認爲,這是鯨魚擱淺,然後骨骼拼錯.
  遼寧省研究員傅仁義根據《盛京時報》的照片斷定「龍」骨是出土的「原始牛」的化石.
  董爲副研究員認爲,這有可能是一種象的化石,而那兩個「角」,是長齒.
  有專家研究孫正仁老人捐贈的龍骨後初步認爲是第四紀野馬的化石.
  這些解釋顯然都不圓滿:
  鯨魚不會有角和四爪,根據剛腐爛活體拼裝的骨頭不太存在長度體形和特徵嚴重擺放錯誤的可能.
  牛馬象都不可能有十多米長的蛇形骨骼.
  而且考古學者都忽視了最重要的問題:當時是活體腐爛得到的骨骼,而並非古生物化石,新鮮骨骼也不可能成爲化石.
  由於孫老的龍骨來源問題,加上化石和新鮮骨骼的差異,不免使人懷疑這是不是當時的營口龍骨.
  雖然有大量目擊者,非常詳實的記載照片,由於缺乏實物,營口墜龍仍然成了難以解開的歷史之謎.
  因爲要儘量保證事情的客觀,以上的記敘多是整理自光音的相關文章.我不敢貪功,在此致謝!
  我整理了一些網上的目擊龍事件,發現這些事件的目擊者(很多時候是相當多的人同時看到)多數都聲稱自己看到的神祕生物很像龍,都有牛頭,蛇身,四爪且長角,身形都相當長而巨大.這些事件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目擊:許多人稱看到過飛在空中的龍.有時是身體的一部份,在一次內蒙的目擊事件中,多個目擊者聲稱看到雲中露出一隻巨爪.有時是全身.最離奇的是多個解放軍女傘兵稱在文革中的一次跳傘訓練中在雲中看到了龍.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這幾人都沒有伸張.另些人目擊的龍則在水中.這和水怪目擊事件較相似.就不多寫了.
  第二類就是墜龍.據有的文章作者說,他收集的墜龍事件已有幾十起,就我看到的來說,這些事件有以下兩種:一種是旱災嚴重的時候久不下雨,村民在空地上發現一條巨大的類龍生物,它好像筋疲力盡,一直趴在地上,只是偶爾扭動一下身體.好心的村民一般都會給它蓋上蓆子.龍在地上的時間從兩三天到兩個月不等,其間不吃不喝.龍的消失總是在大風大雨的夜晚,村民認爲龍在地上受苦是上天對它犯錯的懲罰,龍的刑期滿了就回到天上.另一種是閃電擊斃類龍生物,如果說前一中是活墜龍,那這中就是死墜龍了.死墜龍的數量比活墜龍少,民間的解釋是龍犯了大罪,被上天誅殺.
  從這些事件中也看出一些問題:關於龍的目擊事件都是在中國發生的,有一例在新加坡.(日韓也有,但我沒找到例子)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不到龍?如果這中生物確實存在,這又該怎麼解釋,龍沒有翅膀,它怎麼飛行呢?十二生肖中唯獨龍被說成是不存在的,可是我們的祖先爲什麼要創造一種不存在的動物來和十一種存在的動物並列呢?請大家不要把這篇文章當成獵奇的作品,我只是想尋找事情的答案.
  附:歷代對龍的記載(相信是很不完全的,請朋友們提供資料)
  ●(後漢書.五行志〕:龍降溫明殿
  此句在清代〔洛陽縣誌,仟異志〕中引作黑如車蓋隆起,奮迅五色,敕〔後漢書〕更明確.
  靈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氣墮北宮溫明殿東庭中,黑如車蓋,起奮迅,身五色,有頭,體長十餘丈,形貌似龍.
  靈帝即東漢皇帝劉宏,光和是他在位時所用的年號之一,光和元年六月丁丑,即公元一七八年七月一日.東漢都城在今河南洛陽市近郊,溫明殿或許就是皇帝陛下的寢宮吧.在溫明殿的東院,從空中墜下一個巨大的黑色物體,像圓形的車傘一樣,身子在快速的旋轉中顯露出五色光芒,雖有頭,但無足,不見尾,似龍非龍,長達二十餘米.
  ●〔元史.五行志〕雲: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益都臨胸縣有龍見於龍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
  至元二十七年.臨胸縣在今山東省.龍山出現了龍,可惜不知它的模樣如何.它的到來,竟能使千斤巨石浮空而起.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黃龍出現在武陽赤水,逗留九天後離去, 當時曾爲此建廟立碑.
  ●東晉永和元年(西元345年)四月,有一黑一白兩條龍,出現在 龍山.燕王親率朝臣,在距離龍200多步的地方,舉行了 祭祀活動.
  ●明清時期的地方志中,還不時發現有關龍的記錄.據《臨安府志》記載,崇禎四年(西元1631年)雲南石屏縣東南的異龍湖中發 現巨龍,「須爪鱗甲畢露,大數圍,長數十丈」龍山和異龍湖中 出現龍,可能不止一次.不然它不會有「龍山」和「異龍湖」之 稱 !
  ●《唐年補錄》記載,唐咸通末年某日,有青龍墜在桐城縣境內, 因喉部有傷,當場死去.龍全長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 尾呈扁平狀.它的鱗片跟魚差不多,頭上有雙角,口須長達兩丈 ,腹下有足,足上有紅膜.
  ●郎瑛《七修類稿》記載,明代成化末年,廣東新會縣海灘上 墜落一條龍,被漁民活活打死.此龍約一人高,身長數十丈,酷似畫中龍,只有腹部呈紅色.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太白湖邊發現一條龍,巨鱗長須,腹白背青,背上有鰭,頭上聳起高高的雙角,在幾里之外都能聞到腥味.當地羣衆用蓆子遮蓋它的身體,官府還派人親自祭祀.一夜雷雨過後,龍消失了.它臥過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溝.
  ●《永平府志》記載,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夏天,有龍降落在灤河下游的樂亭縣境內,蠅蚋遍體.當地羣衆爲它搭棚以遮蔽陽光,並不斷用水潑灑它的身體.三天後,在-場大雷雨中,龍離開了原地.
  ●西元1944年8月,松花江南沿的扶餘縣陳家圍子村後,數百人圍觀一條趴在沙灘上的黑龍.據仍然健在的目擊者任殿元說,該龍長約20多公尺.這個動物外形像四腳蛇,臉形和畫上的龍差不多,長著七八根又粗又硬的長須,身子的前半部份直徑約一公尺多.四個爪子深深扎進沙灘里.它全身都是鱗片,形狀像鱷魚鱗.任殿元至今仍滿腹疑團,那條巨型動物爲什麼長得那麼像畫上的龍?
  ●1953年夏天,豫東某地降落一條不明動物,不少好事者徒步數里前往觀看.據目擊者所描述的形狀,這東西像一條巨大的鯊魚.它的腥味招來很多蒼蠅.這魚應是生活在深海的稀有魚類,至於爲什麼會由天而降,似乎可以和龍墜落的原因產生關聯.
  龍飛行的問題:
  生物改變自身密度並非難事(你跳進游泳池把體內氣吐光就會導緻密度增大,沉下去.)
  雨天由於空氣中水分子的增加導致空氣密度增大(雨雲中的情況也是類似,但密度要更大),假設龍是一種生物,它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某些特殊生理結構來改變自身密度.比如將背部鱗片舒展開,利用自身粘液使鱗片下形成氣泡(許多案例中都有提到龍的鱗片可以開闔);另外,龍的骨骼應該也類似鳥類中空,比較輕巧,有益於降低自身的密度.爲了使自己能騰起(龍騰虎躍,不是沒有道理的)得更高,更接近雨雲(雨雲的密度最大情況下應該接近於水,因此當龍進入雨雲中幾乎就可以在裡面輕鬆的「游泳」了),它可以將腹部向內收縮就如同某種可以在樹林間滑翔的熱帶蛇類,當然,這僅僅是一種猜測.
  這樣,龍在雨天將自身密度變得非常之小,約等於雨天空氣的密度;然後盡力向上騰起,越接近雨雲空氣中水分子的含量就越大,密度也就越高,龍最後就能夠如同在水中一般快樂地「游」進雨雲了.
  唐咸通末,舒州刺史孔威進龍骨一具,因有表錄其事狀云:「州之桐城具善政鄉百姓胡舉,有青龍斗死於庭中.時四月,尚有繭箔在庭.忽雲雷暴起,聞雲中擊觸聲,血如釃雨,灑繭箔上,血不氵於箔,漸旋結聚,可拾置掌上.須臾,令人冷痛入骨.初龍拖尾及地,繞一泔桶,即騰身入雲.及雨,悉是泔也.龍既死,剖之,喉中有大瘡.凡長十餘尺.身尾相半.尾本褊薄.鱗鬣皆魚.唯有須長二丈.其足有赤膜翳之.雙角各長二丈.其腹相(明抄本「相」作「光」)自齟齬.時遣大雲倉使督而送州.以肉重不能全舉,乃剸之爲數十段,載之赴官.(出《唐年補錄》)
  唐咸通年末,舒州刺史孔威進獻龍骨一具,並且有表奏描述這件事說:「舒州所屬的桐城縣善政鄉有一個百姓叫胡舉,有青龍斗死在他家的院子裡.當時是四月,院子裡還有養蠶用的竹篩子.忽然間雲雷暴起,聽到雲中有打鬥觸碰的聲音,血就像下雨,灑到養蠶用的竹篩子上.那血不汙染篩子,漸漸集中凝結,可以拾起來放到手掌上.不一會兒就讓人感到刺骨般冷痛.一開始,一條龍尾巴拖在地上,圍繞著一桶泔水.然後又騰飛鑽進雲里.等到下雨,下的全是泔水.龍死了之後,把它剖開,發現它的咽喉里有一個大瘡.龍共長十多尺.龍的身和尾巴各占一半.尾巴又細又薄.鱗鬣就像魚鱗.只有須子有兩丈長.它的腳有紅色的角膜蒙著.兩隻角都有兩丈長.它的肚子自相牴觸.當時派大雲倉使指揮人馬把死龍送往舒州.因爲龍肉很重,不能整個搬運,就把它割成幾十段,載運到州府.這個古籍里對龍的描寫還挺仔細的.
  舒城在安徽中部,離江,海都遠.不會是某種海洋生物或揚子鱷之類.孔威的表里說,這條「龍」的血「漸旋結聚,可拾置掌上.須臾,令人冷痛入骨」,顯然是冷血動物.而「其足有赤膜翳之」,腳有紅色的角膜蒙著,顯系作划水之用,而它的身和尾巴各占一半.尾巴又細又薄.鱗鬣就像魚鱗.只有須子有兩丈長.這些又都是兩棲動物的特徵. 「其腹相自齟齬」,肚子自相牴觸,這樣的動物肯定不是生活在陸上了.所以可以基本斷定是水生動物了.至於龍爲什麼會飛,不知道剛才的說法,算不算一種說法?
  大慶「掉龍」傳說
  撰文/記者魏國棟
  2003年12月15日
  從小就聽老年人講過「掉龍」、「救龍」的故事,記者從來都一笑了之,認爲這些不過是民間以訛傳訛的閒話罷了.直到11月25日這天,杜爾伯特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任青春認真地對記者說:「我父親就見過真龍.」
  任老回憶:我見到過真龍
  1944年8月(具體哪一天記不清了),我父親任佰金領著我(任殿元,當時27歲)和漁民叢來順(43歲)、謝八(38歲)等駕船出江打魚.我們出江少則三五天,多則十幾天,和我們一同出江的還有4隻船、10多個人.
  這天早晨,我們的船隻行進到了牡丹江(爲松花某段的舊稱)南岸(當時這裡歸肇源縣管轄,位於肇源縣城偏西北15公里處),突然發現陳家圍子村後頭圍了許多人,估計要比陳家圍子全村人還要多4倍.我們將船靠了岸,向岸邊的一個人打聽,那人小聲地告訴我們:「黑龍江里的黑龍落到沙灘上了!」一聽這消息,我們既興奮又緊張,我父親說:「魚上不上網也不差這一會兒,走,看看去!」5隻船上的10多個人就全上了岸,我們幾乎是跑著趕到的.
  一看那場景,把我父親那樣的老「魚鷹子」都嚇呆了.但見一個黑色的巨型動物臥在沙灘上,它太大了!陳家圍子的人用柳條子在它身上搭了個棚子,算起來得有20多米長.它有10多米長,頭頸比身子細,頭像牛犢子腦袋那麼大,略呈方形,上寬下窄,頭上沒有杈角,只是在前額上長了一個扁鏟形狀的角,像牛角,短且直,根部粗約10厘米.臉形和畫上畫的龍差不多,長著七八根長須子,又粗又硬,還直抖動,嘴形特像鮎魚嘴,又扁又寬,嘴有30多厘米長,閉著,看不到它的牙和舌.它閉著雙眼,眼角圍了一團蒼蠅,它的眼皮一動,蒼蠅就「嗡」的一聲飛開了.它長著4個爪子,但看不准爪子有幾個趾,因爲爪子深深地插進了沙灘里,小腿比小伙子的胳膊還粗.它的身子前半部分粗,由於是趴在地上,能看出接近大人腰那麼高,估計直徑得有1米多.後腿以後的部分是尾巴,比前身細,但很長,足有八九米.整個形象就像個巨型4腳蛇(東北土話叫馬蛇子,即蜥蜴類動物).它通身是鱗,脊背上的鱗是鐵青色的,足有冰盤那麼大,形狀和鯉魚鱗差不多.肚皮和爪子上的鱗是粉白色的,瞅著比脊背上的鱗鮮嫩,並且略小於脊背上的鱗.脊背上的鱗乾巴巴的,像曬乾的魚坯子(乾魚).大羣的蒼蠅在它身上飛來飛去,它不時地抖動身上的鱗,發出乾澀的「咔咔」聲,每響一次,蒼蠅就「嗡」的一聲飛起來;聲音一停,蒼蠅就又落了下去.它身上的腥味兒極大,相距幾百米遠就能聞到.它身下臥著的地方已經臥出了一條長溝,身邊的嫩雜草都被它踩倒了,可惜的是看不出腳印是什麼樣子.
  陳家圍子只有20多戶人家,總共60多口人,而在場卻有300多人,原來,附近的任家亮子、瓦房子、尚臥子等好幾個村的人全來了.他們有挑桶的,有端盆的,都拿著盛水的工具,統統由陳家圍子僞村長陳慶指揮.陳慶不許大家管它叫「龍」,只能稱「水蟲」.聽陳慶講,昨天下午他還來過這裡,什麼也沒有,今天早晨就有人看到了這個「水蟲」,說明它是昨夜臥在這裡,今早被人發現的.陳慶組織陳家圍子人搭起了棚子,然後讓人挑水往「水蟲」身上澆,水一澆上去,「水蟲」身上的鱗就隨之一抖,人們就這樣一桶桶地往「水蟲」身上澆水.謝八說:「快看,它的脖子多像馬脖子!這傢伙肥啊,要是宰了吃肉該多好.」
  看了一個多時辰,我父親說:「走吧,明天再來看.」就這樣,我們戀戀不捨地上了船.在船上大家還直議論,叢來順說:「如果這個『水蟲』沒有尾巴的話,那它就是黑龍江里的禿尾巴老李.」謝八說:「這一定是黑龍江里的黑龍,你沒看它通身都是黑色的嗎?」大家連魚都沒打好.
  當天下午下起了大雨,到夜晚變成了暴雨,整整下了一夜,時緩時急.第二天一早轉爲牛毛細雨.我們5隻船直奔陳家圍子村後,趕到那兒一看,心涼了!曾經趴臥「黑龍」的地方現在只剩一條深溝,沙子裡還留有濃烈的腥味兒.據當地人講,「水蟲」是半夜走的,怎麼走的,到哪兒去了,誰也不知道,因爲下暴雨的夜晚不可能有人守候它.但我們清楚地看到,距它趴臥的沙溝東北處還有一條深溝,明顯能看出是它站立起來時弄成的,這說明它極可能是朝東北方向走的,怎麼走的,卻是個謎.會不會是像飛機那樣行進一段距離後鱗甲張開、騰空飛起來了呢?這只能是猜測.
  再後來我們打魚到那裡時,聽當地人悄悄地講,日本人封鎖這消息,不准人們到處亂講.以後就很少有人提起了,到如今已經40多年了,那動物到底是什麼東西,我們仍然不知道,但40多年前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恍如昨天發生的一樣……
  這段往事被刊登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的1989年12月《中外書摘》第3卷第4期的《人間奇事》專欄里,題目爲《我所看到的黑龍》,杜爾伯特對山奶牛場退休幹部任殿元口述,杜爾伯特博物館任青春整理.任殿元老人於1994年3月初辭世.《中外書摘》在刊登這篇文稿的同時,還發表了任青春寫給編輯部的一封信.編輯同志:
  想寫這篇文章是我10年前的想法,因爲我父親親眼看到了「龍」這件事對我震動極大,我總覺得應該把它記錄和整理出來,這將是一份極珍貴的資料.事情已經過去40多年了,許多當年的目擊者都去世了,如拙稿中的叢來順、謝八等都早已去世,就是我父親也已經73歲了.但他精神好,一點也不糊塗,講起這件事情就如同昨天發生過的一樣.
  我不知道肇源縣誌是否記載此事,但我相信陳家圍子附近還有與我父親一樣的目擊者存在.我這是第一次向報刊披露這件事,儘管我很早就聽我父親講這件事,但當時我也懷疑此事的真實性.1986年,我去肇源縣出差,住在縣委招待所對面的一家個體旅社內,夜晚同屋的一位老頭和我閒聊時講起了此事,其經過和我父親講的完全一樣.我問他是哪裡人,他答是陳家圍子的,當年77歲(可惜的是我忘問他叫什麼名字了),他也是目擊者之一,還親自挑水往黑龍身上澆過水.通過這件事我相信,我父親講的是事實.
  任青春1989年5月17日
  四次調查:這是事實嗎
  這一切是真的嗎?爲了證明這段經歷的可靠性,任青春提出了4個論據:一、自己第一次聽父親談及此事時,才六七歲,母親臉上那不耐煩的神情表明,此事早已是老生常談,如果不是真實事物強烈地刺激了老人,他不會把這個故事一講再講;二、父親是一個老黨員,爲人誠實厚道,絕非信口開河之輩,他不信鬼不信神,思想開明,上個世紀40年代,他第一個帶領羣衆拆廟砸神像,若不是親眼所見之事,父親斷不會反覆陳述;三、當年自己在肇源縣的小旅社中住宿,一老人談及同一起事件;四、任殿元老人在松花江南岸看到的那條身長10多米的黑龍「像一個大馬蛇子」,馬蛇子爲蜥蜴的俗稱.令人驚訝的是,甲骨文中某些「龍」字的寫法,看上去酷似蜥蜴,新石器時代的一些彩陶紋飾也是如此形狀.如果不是親眼看到了「龍」,文化程度只有初小的任殿元,怎麼可能認識「龍」字的甲骨文字形?古籍中不止一次記載了古代的「墮龍」事件,其描述與父親所講的大同小異,父親又怎麼可能知道
  龍生九子的幾個版本.
  中國古代傳說中龍生有九子,都不像龍,各有所好.
  版本一:
  好重者:贔屓(音畢喜),最喜歡背負重物,所以背上馱一塊石碑.
  好望者:鴟吻(音吃吻),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屋簷上.參見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的裝飾小獸
  飸餮(音滔帖),最貪吃,能吃能喝,常飾於鼎的蓋子上.因它能喝水,也有裝飾在橋欄板的,防止大水將橋淹沒.
  生性好殺者:睚眥(音牙自),嗜殺喜斗,常飾於兵器刀環,劍柄.
  狴犴(音畢岸),最憎惡犯罪的人,所以常飾於監獄的門楣上.
  好煙火者:狻猊(音酸泥),性好煙火,常飾於香爐蓋子的蓋鈕上.
  好水者:趴蝮(音八夏)位於橋邊的最喜歡水,常飾於石橋欄杆頂端.在後門橋的四個角上趴蝮,造型非常優美.
  性情溫順者:椒圖,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常飾於大門口.
  好鳴者:蒲牢,最喜歡音樂和吼叫,常飾於大鐘的鐘紐上.
  版本二:
  1、贔屓(bi,xi):形似龜,好負重.一衝在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背負石碑的樣子.在龍子的各類說法中贔屓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
  2、螭吻(chi,wen):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建築物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以固定之.
  3、蒲牢(pu,lao):有搖滾氣質,愛好音樂,也愛吼叫.古代樂器編鐘頂上就用它來裝飾,寺廟大鐘上的鐘鈕上也可見到他的身影.
  4、狴犴(bi,an):掌管刑獄.常被裝飾在死囚牢的門楣上,因其形狀似虎,所以民間又有虎頭牢的說法.
  5、狻猊(suan,ni):身有佛性,喜好香火,於香爐蓋上可見.而且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座騎,在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中均可見到.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爲龍的五子,所以廟名爲五爺廟,在當地影響頗大.一衝曾游過此廟,香火極爲旺盛.
  6、饕餮(hao,tie):美食主義者,性貪吃.夏商時期出土的青銅器上經常可見饕餮紋,爲有首無身的猙獰怪獸.
  7、睚眥(ya,zi):性情兇殘易怒,喜歡爭殺.民間成語"睚眥必報"所講即爲此物.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環上上面可以見其雕像,以加強殺氣.
  8、淑圖(shu,tu):形似螺蚌,性情溫順,有點自閉症.所以將他安排在門上銜著門環,免得宵小光顧.
  9、貔貅(pi,xiu):在南方及東南亞一帶都稱其爲龍的第九子,大嘴無肛,只進不出,深爲賭徒所喜.澳門賭場便擺了一隻玉貔貅,予意嘴大吃四方,只掙不賠.
  版本三: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麼,說法也不同.《中國吉祥圖說》謂:
  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老二叫睚眥(ya zi),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老三叫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五子狻猊(suan ni),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
  六子霸下,又名XX(bi xi),似龜有齒,喜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