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長期堅持的重大戰略思想

題目:

爲什麼說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長期堅持的重大戰略思想

解答:

第一,科學發展觀是在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範疇之一.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從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不同領域和層面,深刻論述過人類社會的發展問題,形成了關於發展問題系統而豐富的思想.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無產階級的解放鬥爭、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不斷推進,根本上都是在推動人類社會朝著更加繁榮、文明、進步的方向發展.中國共產黨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不斷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和戰略設想,並努力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提出了關於發展問題的很多重要思想.由於種種複雜的原因,在發展問題上也曾經走過彎路,經歷過曲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共產黨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開闢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道路,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展才是硬道理、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發展、「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使我們黨的發展觀發生了一次重大的飛躍,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迅速發展.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中國共產黨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把發展作爲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實施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戰略,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等,使我們黨的發展觀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科學發展觀正是在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的,是同馬克思等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第二,科學發展觀是在借鑑國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加快經濟增長成爲世界各國的共識,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奇蹟.但是,由於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不重視社會發展和社會公平,忽視環境保護和能源、資源節約,世界各國在發展過程中普遍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國家爲解決能源資源消耗過大和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問題付出了高昂的發展代價;有的國家由於經濟結構失衡、社會發展滯後,導致發展的質量不高、後勁不足;有的國家則出現了貧富懸殊、失業增加、社會腐敗、政治動盪等問題.當代世界發展的實踐表明,發展絕不僅僅是經濟的增長,而應該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應該是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可持續發展.我國作爲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完成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雙重任務,面臨著加快經濟增長和保護資源環境的雙重壓力,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重複其他國家走過的老路,而必須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科學發展觀正是在深刻總結世界各國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順應了當今世界發展潮流,反映了當代世界最新發展理念.
第三,科學發展觀是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不斷發展,我國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科學分析我國新的歷史起點上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思想.首先,科學發展觀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體現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最新認識,因而對新世紀新階段的發展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其次,科學發展觀針對我國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領域和方面發展不夠平衡的問題,著眼於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促進協調發展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道路,因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其三,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出發,著眼於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求我們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對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因而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長期堅持的重大戰略思想,主要從兩個方面看:
(1)科學發展觀是在認真總結我國以往的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無性特徵的基礎上提出的.改革開放30年,我國人民的生活總體上已經實現小康,但這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特別是隨著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八大階段性特徵,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它表明,我國已進入發展的關鍵時期、改革的攻堅時期和社會矛盾的凸顯時期,必須科學分析甸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全面認識新形勢的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的道路.
(2)科學發展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長期堅持的重大戰略思想.因爲: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本布局出發,著眼於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求我們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進一步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對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應對來自國際環境的挑戰和風險的需要,也是適應當今世界文明發展潮流的需要
一方面,國際形勢繼續處於深刻複雜的變化之中,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速度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這些都給我國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但同時,我們看到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增多,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加劇,圍繞資源、市場、技術、人才的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有新的表現.因此,我們必須把國內的事情辦好,始終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諧的局面.另一方面,世界上由於受以經濟增長爲核心的發展理論對實踐活動的誤導,造成了工業革命以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心靈以及各種文明之間的衝突,並由此引發了生態危機、社會危機、道德危機、精神危機和價值危機.面對這「五大衝突」和「五大危機」,一些發達國家相繼提出了「社會和諧」的理念並予以實踐,作爲世界文明發展的成果,它正向全球擴展,日益深入人心.因此,我們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必須確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才能把握當今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體特點和趨勢.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後,該國家就進入了矛盾凸現期,由於各種經濟社會矛盾加劇,處理得當,就能夠順利發展,使經濟社會發展很快再上一個新台階;處理不好,經濟社會發展的格局將出現停滯不前或倒退.我國正處於這樣一個關鍵階段,既面臨「黃金髮展期」,又面臨「矛盾凸現期」.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社會利益關係更爲複雜,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如果政策把握得當,就能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順利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反之,就會出現經濟社會發展脫節,導致社會差距擴大,社會矛盾加劇,甚至出現社會動盪.因此,爲了創造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有利環境和條件,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保持社會的安定團結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握好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正確處理好因發展而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步入良性循環.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同時,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也是黨必須團結和依靠的重要力量.爲了不斷鞏固黨的階級基礎,並把新的社會階層團結和凝聚在黨的周圍,擴大黨執政的羣衆基礎,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廣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體人民各盡職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必須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另一方面,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奮鬥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並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也是黨把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調動起來,共同爲完成黨的執政目標和執政任務而奮鬥的現實要求.
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科學設想,是我們黨在理論上的又一次與時俱進的銳意創新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空想社會主義思想成果的時候,就曾明確指出「提倡社會和諧」是「他們關於未來社會的積極的主張」.馬克思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實現了社會主義由空想到平常的歷史性飛躍.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未來社會將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滅私有制的基礎上,逐步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到那時,「人終於成爲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爲自然界的主人,成爲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未來社會的設想,是建立在批判資本主義現實運動的基礎上,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指明了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總趨勢,提出了「自由人聯合體」的未來社會模式,但他們不可能爲歷史的具體演進提供先驗的模式、爲未來社會規定具體的細節.在馬克思主義關於未來社會美好理想的鼓舞和指引下,取得執政地位的各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奮鬥中進行了艱辛的探索.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使社會更加和諧,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根據這一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並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爲我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則把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作爲「十一五」建設的戰略任務予以安排落實,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有更加深刻和清醒的認識,第一次明確地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這三位一體發展成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新的豐富和發展,反映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爲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
主義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因而是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