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推進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

題目: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推進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

解答: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這實在是一件大好事,也是我國重大教育決策的一次重要機制創新.針對其中涉及的一系列重要問題,社會各界論爭激烈,衆說紛紜.在我個人看來,歸根結底,還是要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教育改革和發展.種種紛繁複雜的問題和現象,放到科學發展觀之下,抓住問題的根本,出路往往不言自明.
要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必須建立科學的教育決策機制.
科學決策機制的建立,既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也是長期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制度保障.
這個規劃綱要的制定過程本身就必須突出科學發展觀這一指導思想.在決策過程中落實科學發展觀,我以爲最重要的就是要調查研究.既謂之「規劃」或「規劃綱要」,就一定要在扎紮實實的調查研究基礎上做得科學合理且比較具體.若是派幾個官員,組織一批不了解實際情況的專家,一陣清談之後,關在賓館裡閉門造車,則必將誤國誤民.回顧1985年以來我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際情況,科學決策實在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譬如: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缺乏科學細緻的規劃,匆忙採取簡單擴大規模的做法,我國的高校擴招才出現了一些問題,儘管國家這些年在高等教育領域投入了大筆資金,但簡單擴大規模的結果是,一方面我們培養了一大批在社會上早已過剩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社會急需的一些專門人才,特別是高等職業技術人才,我們卻沒有培養出來.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過程中,也正是由於缺乏科學細緻的規劃,影響了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如今我們在西部農村留下了一大批只有樓房沒有師生的「空殼學校」,以及一支水平亟待培訓提高的農村教師隊伍.如果當初進行了科學的測算和規劃,那麼我們至少可以騰出一部分蓋房子的資金來培訓出一批合格的教師,而教師才是優質教育的第一要素.
其次,要在教育改革和發展過程中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尊重科學,在一些重要問題上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努力形成科學的認識.
就拿高中階段是否應該文理分科的問題來說.問題的本質是我們的課程體系是否有利於青少年學生的成長發展,而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分不分科的問題.在目前的爭論中,不少主張取消分科的專家援引美國高中文理不分科爲例,來說明不分科如何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和創新人才培養,殊不知美國的「不分科」其實在一定意義上比我們的文理分科還要「分」得細.在學分制的體系下,輔之以強調特色的「磁石學校」之類的教改計劃,美國高中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極其豐富多樣的課程體系,甚至允許那些在某一學科領域學有餘力的學生在高中階段就修學大學課程,從而給了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課程的自由,最大限度地爲學生的成長發展創造了自由空間.我國的中學雖然實行文理分科,但在學校常規評價體系下,學生卻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尷尬處境:你是陳景潤、霍金嗎,萬米長跑成績是幾秒?你是劉翔、楊麗萍嗎,數學成績及格沒有?稍加思索就不難發現,問題的根本不在於是否分科,而是要建立一個多樣化的課程體系,在保證國民基本素養訓練的基礎上,給各種各樣的天才以最大的發展空間.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穩步地通過「中長期」的改革,在教育教學理論、課程體系、評價體系、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師培養等方面,不斷循序推進相應的改革和創新.
再看萬衆矚目的高考和學業負擔過重問題,實際上,學業負擔在本質上並不是一個教育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國社會就業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不足所造成的社會心理壓力傳導到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領域而形成的結果.因此,要解決這類問題,僅僅靠教育改革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我們的高考制度沒有出現重大的公平問題,那麼這個問題在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就不必占太大的篇幅.因爲問題的本質決定了徹底解決問題有賴於相應的社會改革和發展,包括仰賴社會人才觀念的變革,目前在教育領域我們最多只能通過各種辦法來暫時緩解而不是解決矛盾.
還有創造力和創新人才培養問題,不少人都認爲,我們的孩子學得太多太難了,所以創造力受到了壓抑.這個答案看似合理,可稍稍細想,卻相當荒謬.科學知識怎麼會成了我們進行科學創造的阻礙?按照常理,科學知識學的越好,科學創造的能力應該越強.初中物理都一竅不通,卻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那才是不符合邏輯的.問題到底是我們的課程太難還是我們逼迫所有孩子都要學好同樣的東西?對比一下美國優質高中和我國重點高中的課程表,答案不言自明.影響我國青少年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因素很多,除了前面提到的僵化單一的課程體系外,忽視學生個性和興趣、求全責備的評價體系、脫離實際生活的「機械化」的課堂教學、宣講真理式的知識教學方式、教師權威的不適當擴張,等等,這裡不再細說.
第三,要在教育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真正落實科學發展觀,還要聯繫中國國情,聯繫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在規劃綱要的制定乃至整個教育改革和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堅決摒棄那種從概念到概念的思維方式,切忌脫離實際,主觀臆測,坐而論道.
譬如,有專家一再提出進行多次高考的建議,據說考試多了,壓力就會下降.在我看來,這類意見就是想當然的主觀臆測.實際上,在我國不少地區,已經嘗試過一年進行兩次高考,大多被證明意義不大,有些地區已經取消了增加的那次考試.要知道,目前在我國,高考仍然是選拔性的,無論是一次考試還是多次考試,無論考四門還是考十門,只要選拔性存在,高考給學生帶來的壓力就不可能消失.美國SAT之類的考試主要是類似我國高中會考的水平考試,其成績在大學錄取過程中也只是重要參考之一,所以學生可以考多次,的確可以分散壓力.如果變成選拔性的,91分就比90分牛,那讓你考一輩子你也終究會有壓力,道理很簡單,在一個選拔性的競爭體系中,水漲船高,永無止境.
至於不少人口口聲聲要「消滅」的代課教師問題,多年來我們在這方面的政策也是脫離實際的.之所以會出現「民辦教師」,進而在「民辦教師」之後又出現「代課教師」,「代課教師」還沒來得及「消滅」,早就產生了「合同教師」,就是因爲我們的教師隊伍管理政策不能適應各地紛繁複雜的實際情況.限於篇幅,這裡不再展開.我想強調的是,既然現在我們要制定一個「中長期」的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那就有必要就這個問題好好開展調查研究,制定出一系列能夠逐步提高我國基礎教育教師隊伍水準的切實可行的方針政策.畢竟教師是教育發展中最重要的因素.
最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原則之一就是以人爲本,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培養人,所以「以人爲本」一定要成爲我們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
我國教育問題的成因十分複雜,其中既有社會現實的原因,又有教育理論上的原因.譬如,長期以來,我們教育界一般都把學生的發展解釋爲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直接結果,這是大錯特錯的.具體的教育理論問題,限於篇幅,我無法在這裡詳細闡釋.我這裡只想說,對教師來說,第一要務不是研究教材上的東西,而是要研究學生,要找到學生容易理解的講解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認爲,我們的規劃綱要有必要在教育理論創新和教學方法革新方面多多著墨,這方面的改革和創新,對教育事業的推動往往是根本性的.
還有一個問題我這裡不得不說.以我在教育基層工作十餘年又從事教育科學研究十餘年的經驗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們的教室里,教育的目的除了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這個宏觀目的外,具體目的就是培養科學家了.我們教育所有的孩子從小立志當科學家,我們學校的課程、教學和考試,都是爲了培養和選拔未來的科學家.這本身當然不能說是錯誤的,儘管其實際效果不如人意.然而,當它導致那些不可能成爲科學家的孩子在我們的教室內長期遭到忽視甚至貶損的時候,問題就變得嚴重了.在198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同志向全國教育界發出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的號召,他說:「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20頁)勞動者素質放在知識分子的前面,這實在是了不起的真知灼見.今天,實施素質教育的戰略任務已明確要求我們的教育要全面擔負起培養科學家、工人、農民、商人等所有建設人才的歷史任務.
一個泱泱大國的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涉及的問題實在太多,這樣一篇短文難以窮盡,但我們的教育改革和發展,究其根本,仍在於如何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好地培養人才.這裡我想借用龔自珍《己亥雜詩》中的名句來表達我的一點胸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