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大自流盆地的原理
題目:
澳大利亞大自流盆地的原理
解答:
澳大利亞大自流盆地,大淺碟形凹陷盆地.又稱澳大利亞大盆地,位於澳大利亞大陸中部偏東,即中央低地區北部1/3的地區範圍內.介於東部高地與西部高原之間,自卡奔塔利亞灣向南,直至達令河上源和艾爾湖盆地,包括昆士蘭州的1/3地區、新南威爾斯州和南澳大利亞州的大部以及北部地方的一部分區域 ,面積 175萬平方千米,地下廣布著承壓水層.東部邊緣大致以大分水嶺西麓爲界,地勢較高,西、北、南三邊較低.在澳大利亞古陸岩層上,覆蓋著基岩不透水層、侏羅紀砂岩承壓含水層和白堊紀頁岩不透水層,露頭在東部多雨地帶,形成受水區.地下水流循含水層以每年11~16米的速度流向西部少雨地區.承壓水通過鑽井或天然泉眼湧出地表,自流盆地因此得名.第一個人工鑽井於1878年在新南威爾斯州的伯克附近鑽成,1970年前後,共有自流鑽井4500孔,另有需使用抽水機的半自流鑽井 2 萬孔 ,70 年代末,前者已減爲約2900孔.地下水的礦化度一般是離東部受水區越遠就越高.大部分地區地下水的鈉離子含量太高,不宜於農業灌溉,但大部分尚可供牲畜飲用.有些井的水溫很高,須待降溫後方能使用.地下水到達地面的水量不大,全盆地年總湧流量僅1.99億立方米,但對乾旱半乾旱地區畜牧業作用極大.
我的解釋就是這樣.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