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帶來的弊端和好處

題目:

城市化帶來的弊端和好處
這是一個關於地理的知識,請會 的竟快答出來啊

解答:

  弊端:
  最近不斷有我國城市化發展迅猛的報導,說我國2003年的城市化水平已達到40.5%,超過原來計劃指標,還說我國城市已進入「加快發展期」,甚至有的報導稱目前出現城市化「大躍進」.這樣造勢,推動城市化進程,是不是好事?會不會帶來什麼負面效果?
  按照原來規劃,我國城市化水平到2005年達到35%左右,到2010年達到40-42%.換句話說,我國已提前6至7年實現原定城市化的目標.權威部門提出,我國在本世紀中期城市化水平要達到65%,再進而達到75%.
  筆者的疑問之一是,我們城市化的步子是不是太快了,太急了.英國城市化水平從26%提高到70%用了90年時間,法國從25.5%提高到71.7%,美國從25.7%提高到75.2%,都用了120年.而我們從1993年的28%提高到2003年的40.5%僅用10年,不說加快,即使用這樣的速度,2020年左右就能達到60%,2035年以前就能達到75%左右.換句話說,我們只用英國的一半時間,法國和美國的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時間,走過同樣的城市化進程.
  疑問之二是,我國是否有必要,將城市化的水平定得同發達國家一樣高,要達到75%以上.要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縮小城鄉差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沒有一定的城市化水平是不行的,這是一個容易懂得的道理;我國在80年代以前城市化水平低,現在仍然不夠高,需要提高,這也毫無疑問.但各國的城市化水平是否應該一樣?中國國情與迄今已實現現代化的所有發達國家差別巨大,中國城市化標準是否一定要像它們看齊?21世紀的城市化與19世紀、20世紀的城市化標準是否應該有些區別?
  中國的特殊性是非常鮮明的.一是人口太多.13億人口,比目前北美、歐洲和日本的人口總和還要多;二是可利用土地資源相對貧乏.中國的陸地面積雖然有960萬平方公里,但現在科學條件下不可利用、不適合人類居住的高原、大山、沙漠、戈壁和乾旱地區占去三分之二以上,可利用的國土承受目前的人口數量已屬負擔過重,這方面的條件比任何發達國家都差;三是基本資源嚴重短缺,如人均淡水不到世界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三分之一.這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差得更遠.鑑於城市人口對資源的消費量遠遠大於同樣數量的農村人口,我們在實施城市化的時候,是否必須充分考慮我國的基本資源與合理的城鄉人口分布比例相適應的問題.既然我國基本資源狀況遠不如發達國家,我們城市化水平爲什麼定得同他們一樣高呢?如果2020年我們有15億人口,60%城市人口就是9億;本世紀中人口17億,那麼75%的城市人口就是12.75億.這樣巨大的城市人口,要多少淡水、多少土地、多少能源、多少食物、多少住房、多少交通設施才能支持?
  城市化,意味著生產和消費的更集中、更大規模、更社會化和更高的生產效率,意味著現代化.城市化程度越高,意味著現代化程度越高.這是迄今爲止對城市化意義的認識.但近二三十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電腦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日益普及,人們對城市化的標準的認識正在發生某些新的變化.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在遠離中心城市的地方甚至家裡辦公,同樣可以獲得信息、同樣可以開會,同樣可以交易,同樣可以完成許許多多事情,而且大大節省時間、減少大量物流方面的消耗.再加上人們對環境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不願意都往汙染嚴重的大城市裡擠.於是,一些發達國家人羣開始出現由大城市向小城市、由市中心區向市郊分散化的趨向.而且這種趨向一點也不會降低現代化的程度.我們在21世紀推進城市化的時候,是否應該考慮這些新因素,避免人口過度向中心城市集中而走彎路.
  疑問之三是,過快和過度的城市化會不會造成某些難以逆轉和難以糾正的後果.現在有一種感覺,我國的城市化還是通過很強的計劃經濟模式、很強的行政手段來推進的,而主要不是順應市場需要自然發展.如平均每年要以多塊速度城市化,到哪個年代城市化要達到什麼程度,最近又提出加快城市化步伐等,都是計劃經濟的典型做法.城市化比任何單個產品和單項經濟指標,要複雜百倍,它涉及人口布局、資源配置、環境、社會各個方面.行政和計劃的作用是城市化所必需的,但主要應體現在,集中各方面的優秀人才,根據歷史、現狀和將來,制定科學的城市規劃,搞好綜合平衡,準確定位城市功能,確保城市特色,而不是強調指標和進度.
  城市化過快和過度可能造成至少四個難以逆轉和糾正的後果:
  一是大量耕地非正常減少.城市一般都建在自然條件好的平原地區,同樣也是最好的農業區.按規劃,我國的城市化需占用全國3%--6%的土地,比例似乎不大,但面積不小,約30萬到60萬平方公里,即相當於我國平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要占掉那麼多好地,原來想通過城市化讓留在農村的人口獲得較多耕地的初衷如何能兌現?事實上,由於城市化進程發展非常快,圈地之風仍然盛行,隨著大批豪華廠房、樓宇和各種「形象工程」的崛起,大片大片昔日的良田沃野消失,使我國原本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僅最近幾年淨失耕地就達3800萬畝,造成一大批無地、無業、無保障的農民,也是糧食產量接連滑坡的重要原因.
  二是產生嚴重的「城市病」.城市化太快,城市過大,短時間過多人口往城市集中,不可避免產生大批失業、淡水和能源供應緊張、交通擁擠、犯罪增加、環境惡化、各種危機風險增加等現象.有專家說,城市化並不必然產生「城市病」,產生「城市病」的根源在於指導思想的片面性,產業結構與布局的不合理性,以及「低密度擴張」的發展方式,提出「發展克服城市病」、「規劃減少城市病」、「管理醫治城市病」.這些意見不無道理,但問題是,我們在實踐上能不能做到指導思想沒有片面性,規劃能不能做到科學合理,管理能不能做到嚴格到位.今年夏天北京的一場暴雨造成幾乎全城交通癱瘓,上海一場大風大雨造成嚴重交通阻塞和大範圍停電事故,就暴露我們城市建設和管理方面問題不輕.
  三是房地產「泡沫化」.現在許多城市建房太快太多,占用大量銀行資金,如果嚴重供大於求,或價格超過市民承受能力,就會出現大量房屋空置,釀成經濟危機.經驗證明,由房地產泡沫化引起的經濟危機,需要好多年才能緩過勁來.
  四是城市「廢墟化」.可能造成這種後果的原因有二:一是上面提到的房地產嚴重供過於求,出現大批樓宇空置;二是本世紀中我國人口將出現的下降趨勢.根據我國人口政策的設想,達到17億最高峯以後,總人口將逐漸下降,最終達到7億左右的理想規模.那麼今天搞了那麼多大規模的城市,將來會不會出現有一天沒有那麼多人去居住?
  我國的城市化,就其規模來說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絕後的.其艱巨性和複雜性,是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不能相提並論的.它不僅關係到今天,而且關係到明天,關係到後代.城市建了,是不能輕易拆掉的;城市化過程中失去的東西也是難以恢復的.我們的步伐應該穩健,應當最大限度發揮城市化的利好,儘量避免或減少因爲不慎和盲目可能帶來的弊端.
  好處:
  先談談收入,城市化大的區域肯定比城市化小的區域收入要高,直觀的說城市收入高於農村,比如上海市民,很多的居民也是居住在擁擠狹小,破爛不堪的城中村小瓦房,失業在家的也不在少數,可是由於城市化的推進,放地產開發商開始波及到居民的住房,拆掉狹小的住房,賠款是不能少的,並且還要安排象樣的居所,於是這樣的居民就開始過上"小康"生活了,住好房子,多餘的賠款可以存進銀行養老,還可以買社會的福利了.
  另一方面,在一般性的小區和齷齪的小區,中低擋房子(祖宗留下的)的房主,根本就不擔心收入的問題,在上海5,6個平方的小瓦房,一個月的房租在350-500這個層次,要知道,這樣的房子除了放一張牀之外,連放桌子的地方也沒有了.但就這樣的房子一般人也住不到,我也到過類似的地方,親眼見到好幾個人住一個房子的,一張大牀,也部分哪個是老婆,還是女兒,還是兒子,統統住一塊.著實讓人覺得意外.算算房主的收入吧,這樣的小房子只要有五六間,收入都達到2000-3000元了,再加上自己有定所,根本不用工作就可以天天打麻將了.甚至覺得自己有資格在其他地方的人面前頤指氣使了.
  上海的房價有些高,上述現象已經波及到上海的農村,這樣就造成了短期的城市人口的優勢,但深入思考,這樣的優勢意義深遠.
  反觀農村,就以生我養我的邳州農村吧,尤其是10年以前的光景,城市化根本涉及不到農村,收入來源靠養殖業和種植業,產業化很低,老實說,很多老人和弱勢羣體的收入爲0,即使中間有較富裕的商人,平均的指標也被這部分人抹殺掉了,經濟指標吃了很大的虧,雖然沒有達到餓死人的地步,但是在大城市看來,我們的情況比非洲還糟糕了.
  即使現在,這樣的情況還存在,雖然有改觀,但基本矛盾沒解決,商人多了,創業者多了,富裕的人比以前多了,可是老人,小孩和殘疾人呢,這部分人的收入依然很多爲0.算平均收入被落下的太遠.歸其原因,城市化的好處沒有享受的到.
  再看看招商引資,大城市的外資顯然比小城市或農村強的多,再拿上海來講,城市人口可以從房地產和房租當中收益,但已經不是中心城區的人口這方面就差了,但是不要緊,他們可以到外企打工,經常見到生產流水線上的50-70歲的老太太,老大爺拿著放大鏡在檢查電路板,有時候眼睛紅腫也再所不辭,加班到夜裡11點坐工交回家,生活是夠艱苦的了,要是我父母的話,肯定不允許這樣做.可他們爲了高消費的收入,要不怎麼生存?
  看看我們老家的老太太老大爺吧,年齡大了放風箏吧,去走親戚吧,在家清閒吧,大部分是兒女養活的,無庸質疑,收入爲空,尤其是農村的沒有養老金的老人,因爲享受不到上述的城市化帶來的福利.綜合一下,收入指標也高不了,但是也無須大城市的同情,我們依然有肉吃,依然有酒喝,畢竟老百姓不會想的那麼多.
  再研究問題的另一面,一味的享受城市化就是好事嗎?我看也未必,再拿上海來說,這邊的民營經濟比起外資顯得很糟糕,很多街道看上去蕭條,和大上海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不符,人的競爭力一般,不象宣傳的那樣,叫做"精明的上海人",至少我覺得他們在很多事情上都做錯了,粗的不算,細的算.
  記得由於工作的原因,曾經在少偏的地方租房子,但是就因爲沒有網線我打消了這個念頭,可周遍的上海人根本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麼,好不容易聽說附近有一家年輕的兒子有電腦,我去說服,要以一個月幾百元的價格繳費,可是他全家都反對,說是有病毒,一個網線只能接一台電腦的笑話.
  沒來上海之前總覺得上海的商業氛圍了得,大街上應該人潮洶湧,可是來到後才發現我錯了,這邊的商業氛圍真的一般,靠近徐家匯的桂平路之類的,連個商店都開不起來,原因是上海這邊喜工作,厭經商,曾經聽說上海人半夜出門也不屬實.
  總之,不管是哪裡人,只要努力總有回報,城市是人的城市,農村也是人的農村,發揮人的能動性,好的生活終究能享受!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