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1《民主與教育》第九章

第二章     以自然發展和社會效能為目标(二元方程)

1. 提供目标的自然

       人們更傾向于根據當時情形的缺陷和需求來形成他們對目标的論述,常常隻注重那些實際上最缺乏的東西。

       按照盧梭的說法,教育是一種符合自然的發展過程,即以“自然的”來對抗“社會的”。

       社會媒介環境的職能就是盡可能地使用各種力量,以此來指導生長。

       能力的第一次萌發,尤其珍貴。兒童早期的傾向受到怎樣的對待,會決定他們根本的傾向,決定他們之後展現出來的各種能力的轉向,其影響超乎我們的想象。

       兒童具有許多讓家長頭疼的傾向,它們的出現可能是暫時的;但有時候,家長對這些傾向的直接關注過多,反而使兒童把注意力集中在它們上面。無論如何,成人太容易把自己的習慣和心願設為标準,把兒童違背他們的沖動視為應該被消除的惡習。

      盧梭提出,一切得自于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

      這裡的結論,并非要脫離環境進行教育,而是要提供一種能更好地使用天然能力的環境。

2. 社會效能作為目的

      教育的職責在于提供自然所物理保障的東西,即個體對社會控制的熟習,天然能力對社會規則的遵從。

      獲得社會效能,是有賴于在具有社會性意義的事業中積極地使用個體的天然才能時,這個學說才算被充分地闡述出來了。

       社會效能根本上就是共享相互交換經驗的能力。

       社會效能是積極認可生活可以提供給不同的人以各種不同的善好,能支持每一個人作出自己理智的選擇。

3.文化作為目标

       文化至少意味着某種有教養的、成熟的東西;文化對立于原始和粗野。

       民主擁有道德的和理想的意義,要求所有人都對社會有所貢獻,而同時也支持所有人有機會發展其與衆不同的才能。

      效能的目标必定包含在經驗的過程之中。

       有效能的人格,可能會有助于産出産品,但嚴格說來,那隻是教育的副産品;這種副産品無法避免,也很重要,但仍然隻是副産品。(素養與分數)

       任何個體,任何職業,如果不懂得實現對他人有價值的結果隻是一個有内在價值的經驗過程的附屬品,就沒有理解自己的職業。(助人時助己)

       社會效能和個人教養需要統一起來。(二元聯合才能解方程)

概要:

       一般的或綜合的目标,就是考察教育具體問題的各種視角。對任何宏大目的的陳述方式的價值的檢驗,主要在于它是否容易貫通地轉化為其他目的所主張的程序。我們已經将這一檢驗應用在三個一般的目标中:符合自然的發展,社會效能,以及文化或個人精神富足。

       社會效能作為一個教育目标,應該指培養某種自由而全面地參加共享的或公共的活動的能力。這一方面不可能離開文化,另一方面又有益于文化,因為個人如果不學習——沒有較為開闊的眼界,不能體察那些可能被忽略的事物——就不能參與與他人的交往。

       對文化最好的定義就是:它是使一個人對事物意義的認知範圍不斷擴展、準确性不斷提高的能力。

思考:

       自然的目标——健康長大;社會的效能——優秀素養,副産品豐富;文化的目标——開闊的眼界、良好的心态、持續的學習、見漲的能力。看似矛盾,實則流水線作業,無論一元、二元還是多元,目标隻有一個,解出方程。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