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還是大多數嗎?

        一個悶熱的午後,偶然翻起書架上落塵的《沉默的大多數》。記得高中的時候班上掀起一階段的王小波熱,那時候我在課業之餘不僅讀完了他所有的小說集、雜文集,在交給老師的周記上,還特别喜歡模仿他戲谑的文風,也因此赢得過同學的膜拜。而今十幾年過去,王小波或許還在文壇占着一席之地,偶爾在四月還看見有文章緬懷他,而李銀河在社會學界風生水起,總有人介紹時不忘補一句王小波妻子。而我,如今已成為當代沉默的大多數。

        王小波如果活到現在,也許會驚訝于現在人吵架一點不含蓄。王菲在19年宣布與謝霆鋒複合後,一時間有多少人湧進了王菲的微博裡,有人酸溜溜嘲諷,有人義正言辭指責,王菲的微博幾乎被罵聲淹沒。那時候偶然看到一個評論印象深刻,說有些人喜歡跑去别人家的垃圾桶裡,翻他的隔夜剩菜,批評他的品味糟糕。其意是想提醒大家,并沒有身份和資格去管人家的私事。有人會反駁,明星從群衆身上撈了那麼多金,他們的八卦成為我們生活的調劑,也正是他們的價值所在。但近年來一些韓國明星因受不了謾罵而自殺的新聞,也着實沖擊了我們的良心。王小波說,所謂弱勢群體,就是有些話沒有說出來的人。誰能說這些公衆人物在某些方面不也是弱勢群體呢?一句無心之過會被媒體不斷放大,在這個便捷表達思想的網絡時代,潮水般的攻擊會從四面八方湧來,說話處事不得不小心謹慎才行,有些明星最終選擇退出了話語圈。

        看到網絡上的微博,貼吧,直播,朋友圈等等,五花八門的渠道,豐富多彩的表達,真是熱鬧非凡,會感歎現在這個時代,人人都能進入話語圈,人人都在争奪話語權,有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氣勢。沉默的人還是大多數嗎?

        我自己是個私底下很喜歡擡杠的人,就像“老友記”裡的錢德勒,總能在看似無可挑剔的事情中找到幾個槽點,惹得朋友愛人氣得跳腳。在職場中我卻是個再老實不過的人,在上司面前總是畢恭畢敬,不太提反對意見,時時察言觀色,生怕與别人不同。反觀周圍,大家循規蹈矩,兢兢業業,也确實不見網絡上的硝煙彌漫。王小波那個時代,沉默和話語,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誰在話語圈裡,誰不在話語圈裡,清清楚楚。而現在,同一個人也許有兩種身份(且不細分他在網絡上的多重虛拟身份),有很矛盾的性格,他或許既暴戾又弱懦,既狂妄又自卑,既正義凜然又自私自利。

        近幾年來,新媒體崛起,各種公衆号、直播up主、連載作家湧出,經過激烈的競争也确實淘出了許多金子般優質的媒體。他們涵蓋了各個領域,幾乎你在生活中聽到的話題、追過的劇、看過的書、遇到的困擾,都在你來不及思考之前争先恐後地給了你很多解讀,是各種不同方面的解讀。你會驚呼,啊,我正是這樣想的,頗有得遇知己的感慨。又或者你會說,我贊成作者的說法,然後點贊、轉發、打賞,猶如自己真正說出了那些精妙的解讀。等到自己被生活中的小事所感動,想表達點什麼,然而提筆忘字,一聲長歎,所幸朋友圈鼓勵大家發文配圖,再蒼白無力的文字,也能在精修圖下得到一點庇護。之前公衆号有流傳過一篇文章,對比了有文化底蘊的人和沒有的人,在遇到不同的場景時的表達。有人在置身美景之中時,會直呼“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有人則隻會“卧槽,真是太美了”。當時看了隻覺好笑,笑着笑着,竟有點苦澀。

        工作了快十年,和文字基本脫鈎,沒有機會表達,也沒想過表達。沉默着沉默着,發現自己失去了話語權,也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我依然會喜歡看些嚴肅文學,蜚聲國内外的作家,流傳百餘年的經典,不管是多麼艱深的大部頭,都能饒有趣味地讀下去。我不再追捧熱點,不再用所謂的“潮言潮語”,這在年輕人看來,應該是老古董老頑固一派了。但是讀過也隻是讀過了,有時候很喜歡一個故事,想說出來,就好像是一團熊熊燃燒的火,堵在心裡,缺氧,險些一氧化碳中毒。除了“卧槽,真是太美了”,我還能說些什麼呢?

        我有段時間,因為生活的一些煩惱,偶然聽人提起過内觀,于是我放下工作報名參加了。在内觀的十天裡,我們不允許說話,不允許閱讀,不允許書寫,甚至不鼓勵思考。每日天沒亮就起來練習内觀,在一個大廳裡盤腿而坐,從一遍遍的觀呼吸開始練習起,讓自己的千頭萬緒從頭腦中清除。在内觀結束的第十一天,我開始跟舍友交流,在過去十天裡,我們雖然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但我們沒有過交談,也沒有眼神的接觸。然而那次交談卻比我近些年跟其他人說過的任何話都深刻和流暢。我們談彼此的生活,傾訴這些年的感悟、困擾,說了很多很多,我在任何場合中都沒有表達過的想法,甚至獨處的時候也沒有讓它們這麼清晰過。我在同她說話的時候,腦海中會有個聲音跳出來,天啊,這是我嗎?這些确實是一直萦繞在我心中的問題,但我從來沒有清楚地表達過。通過表達,我也試圖追溯了一些根源,我們也彼此提供了很多真誠的建議。這件事讓我明白,其實不懂得表達,也許可能不是因為輸入不夠,有時候我們需要的隻是清空。

        日常生活中的輸出,其實很多都圍繞着利益。出于工作需要,或者出于其它顯而易見的目的。并且我們擔心我們說出來的話,會受到什麼非議,或者期待着他人的贊許。什麼時候,我們先把這些不斷冒出的雜念清空,我們才有機會把自己的舌頭捋直。

        在B站看到很喜歡的一個up主,他有個視頻細數了B站的崛起。他說很多當年不務正業的少年,慢慢成長為業界的精英,成為他們各自行業的話語權威。還是當年那些愛玩遊戲、看搞笑視頻的用戶,已經在帶領B站慢慢成為擁有大量優質資源的平台。當然他也是其中一個,他講的資本圈内的風雲故事,為我開啟一扇新世界的窗口。很喜歡他在衆多其它資料模糊不清,互相矛盾的情況下一句豪言“以我為準”,這是大量查證、推理、演算後的自信。可惜最近苦苦等了很久不見更新,才知道他因為被質疑,已宣布退出B站。我突然也想從沉默中走出,想要做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發聲,想要在已經一片荒蕪的精神田地裡種下一棵充滿希望的幼苗,不為别的,隻希望自己曾經真實存在過。

        正如《沉默的大多數》文末所說,“在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個,就是我自己。這話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誠實。”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