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讀通鑒:三家分晉——家族繼承人的選擇

日讀通鑒  周紀0001-2

...

好了,聆聽過司馬光的教誨,學習了所謂禮與名分的道理,接下來就到聽故事的時間了。

首先交代一下三家分晉的曆史背景。在春秋時期,晉國是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公子重耳被立為晉文公後,通過“勤王”确立了威信,又在“城濮大戰”戰勝了強大的對手楚國,确立了晉國的大國地位。晉文公被周天子授予諸侯霸主,随後,晉襄公繼續稱霸,晉國稱霸的時間接近百年。到了春秋中期,晉楚争霸長達五十多年。春秋末年,公室衰微,晉國的大權逐漸被智、趙、韓、魏、範、中行氏六家卿大夫掌握。後來,範氏和中行氏在鬥争中失敗,他們的土地被其餘四家瓜分。

故事就從智、韓、趙、魏四家并存的時候開始說起。

當初,晉國的智宣子想立兒子智瑤為繼承人,族人智果勸阻說:“他不如您的另一個兒子智宵。智瑤有五個方面比别人優秀,卻有一項緻命的短處。智瑤長得一表人才,頭發濃密光澤,身材高大,而且精于騎射,多才多藝,能文善辯,堅毅果敢。盡管如此,為人卻很不仁厚。一旦智瑤以自己的優勢壓迫欺淩别人,做出不仁不義的惡事,那麼誰能忍受他呢?如果立智瑤為繼承人,智氏就一定會滅族。”

智果口無遮攔,說話不吉利,居然預言智氏會滅族,誰會相信呢?要知道,智氏在晉國的實力非常強大,連國君都要小心翼翼看他們的臉色。智宣子對智果的話嗤之以鼻。立嗣是件嚴肅的事,他早已打定了主意,非智瑤莫屬,哪裡會聽得進去呢。

智果憂心忡忡,擔心将來智氏一族會因智瑤而遭遇災禍,便向太史請求,脫離了智族一族,改姓輔氏。

趙氏同樣面臨着立嗣的問題。趙簡子的長子叫伯魯,幼子叫無恤。兩個兒子各有各的長處,趙簡子猶豫不決,無法确定該立誰為繼承人,便打算先做考察,于是将訓誡的話刻在兩片竹簡上,分别交給兩人,叮囑說:“一定要謹記!”

三年後的一天,趙簡子突然把兒子們叫來,抽查簡書上的内容。伯魯吞吞吐吐,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早把父親的囑咐忘得一幹二淨。問他竹簡在哪兒,也說丢失了。再問無恤,對答如流,将訓詞内容掌握得滾瓜爛熟。問他竹簡在哪兒,馬上就從衣袖裡取出來交給父親,原來三年裡一直随身攜帶。趙簡子看出無恤賢明有德,就立他為趙氏繼承人。無恤後來的谥号為襄,也被稱為趙襄子。

這裡解釋一下,谥号是王侯将相死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迹和品德修養,給予的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号。谥号分為美谥、惡谥以及帶有同情意味的平谥。趙襄子的“襄”屬于美谥,按照《史記正義》所附《谥法解》,“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勞曰襄”,也就是稱贊無恤為趙氏開疆拓土,征戰有功。趙簡子的眼光不錯,立賢不立長,選出了一個德才兼備的繼承人,讓趙氏一族在無恤的帶領下發揚光大。

言歸正傳,趙簡子派尹铎去治理趙氏的城邑晉陽。

尹铎請示說:“您派我去,是為了像抽絲剝繭般搜刮民脂民膏呢,還是為了将其作為趙氏的保障之地呢?”

趙簡子說:“作為保障之地。”

尹铎于是啟程去了晉陽。當時,晉國的收稅以居民戶數為基礎,五家為一個納稅單位。尹铎便設法減少戶數,從而降低賦稅,增進民生。趙簡子便對無恤說:“晉國一旦發生災變,你不要認為尹铎地位低下,也不要嫌棄晉陽路途遙遠,務必前去投奔他。”

智宣子去世後,智瑤繼位。智瑤當上正卿,掌握了晉國的軍政大權,也被稱為智伯。

一天,他與韓康子、魏桓子在藍台飲宴。韓康子名叫韓虎,魏桓子名叫魏駒。席間,智瑤戲弄韓康子,又侮辱他的臣相段規。

智伯的家臣智國聽說了這件事,就告誡他說:“主公,您這樣做而不加以提防,就要大禍臨頭了!”

智伯說:“别人的災禍都取決于我。我不給他們降下災禍,誰還敢在我面前興風作浪!”

智國又說:“恐怕并非如此。《夏書》中說:‘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意思是一個人屢次犯下錯誤,在明處暗處就會結下很多仇怨,應該趁它沒有顯露時就加以提防。君子能夠謹慎地處理小事,所以不會招緻大禍。如今,主公在一次宴會上就得罪了對方的主君和臣相,又毫不戒備,還認為他們不敢興風作浪。這樣恐怕不妥吧。蚊子、螞蟻、蜜蜂、蠍子這樣的小東西都能害人,何況是韓氏一族的主君和臣相呢!”

智國的苦口婆心,智伯壓根兒沒放在心上。他的這種性格,為後來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日讀通鑒:三家分晉——開篇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