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研讀》227:老子韓非列傳(二)
老子韓非列傳(二)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韓國的貴族公子。他喜好刑罰和法術學說,其學說來源于黃老之學。韓非天生口吃,所以從不講經論道,專門著書立說。他和李斯一起拜荀卿為師傅,但李斯自認為才能不如韓非。
韓非見看到韓國一天天被削弱,多次上書勸谏韓王,韓王不聽勸告。韓非痛恨治國家治理不從加強法制入手,不依靠君主掌握的權勢駕馭臣下,也不能任人唯賢富國強兵,反而起用那些誇誇其談的遊說之士,安排他們高于實際能力的功名。韓非認為儒者用文學典籍擾亂國家法制,俠客使用武力屢屢觸犯君主禁忌。國家清平無事時,使用那些沽名釣譽之人;國家有了戰亂時,緊急起用那些甲胄武士。現在國家所供養的人不是需用的,所需用的又不是國家供養的。他感歎廉潔正直之士不被奸邪之臣所容,收集了古往今來得失的經驗教訓,寫成了《孤憤》《五蠹》《内外儲》《說林》《說難》等著述,共計十多萬字。
但韓非深知遊說的難度,他在《說難》一文中講得很清楚,卻最後因為遊說而死在秦國,沒能逃脫這一劫,曆史好象跟他開了一大玩笑。
韓非在《說難》中寫道:
遊說之難,不在于我的能力不能說服君主而困難,不在于我的口才不足而困難,更不在于我不能準确表達個人全部意思而困難。遊說的真正困難在于,要了解被遊說者的内心想法,現在我就給大家把這個事情講明白。
如果遊說的對象是為了謀取高名,而遊說者則說給他厚利,他會認為遊說者品格低下,而把他看得很卑賤,肯定會遠離遊說者。如果遊說的對象是為了謀取厚利,而遊說者卻說給他高名,他肯定會對遊說者所說沒有興趣,他說的再多也進不到心裡去。遊說的對象實際是為了厚利卻裝作為了高名,遊說者去說給他高名,那麼他就會表面上采納而實際上疏遠;假如遊說者說給他厚利,他會在暗中采納你的建議但會在表面上不起用你。以上這些都是遊說者不能不知道的常識。
事情做得秘密往往成功,說話多了往往有失言。這可能并不是遊說者洩露了自身秘密,而是無意中說中了君主内心隐藏的秘密,那樣遊說者會很危險;君主本身有過失,遊說者提出善意的建議,但君主會推斷遊說者是在旁敲側擊,那樣遊說者會很危險;如果和君主的關系沒有那麼深厚,卻說出了交心的話,如果所說有功會被君主遺忘,如果失敗則會被君主懷疑,那樣遊說者會很危險;如果君主正在為一件事情得計而沾沾自喜,遊說者卻說了解這件事情,君主就會心中生厭,那樣遊說者會很危險;君主正在做一件事情,但卻另有目的,遊說者如果順着君主意思奉承,說自己早知其計,那樣遊說者也會很危險;君主本身不願意去做的事情,遊說者勉強勸其去做,或者制止君主根本無法放棄的事情,那樣同樣會很危險。
所以說:“和君主議論他信任的大臣,就會被認為是在離間他們的關系。議論地位低下的人,就會被認為是在賣弄權勢;議論他喜愛的人,就會被認為是在利用他;議論君主所憎惡的人,就會被認為是在故意試探他。如果遊說者言簡意赅,就會被認為沒有才智而遭到屈辱;如果鋪陳辭藻,誇誇其談,那麼就會被認為語言放縱無當。如果順應君主的主張陳述,那麼就會被認為膽小而做事不盡人意。如果謀慮深遠,那麼就會被認為鄙陋粗俗,倨傲侮慢。這些都是遊說者的難處,确實不能不了解啊。”
遊說者成功的關鍵在于,要懂得頌揚君主推崇的事情,掩飾他認為做過的醜事。他認為是高明的計策,就不要拿施行過程中的過失讓他難堪;他認為是勇敢的決策,就不要用刻薄的言語讓他憤怒;他炫耀力量強大,就不要用艱難的事情來挑釁他。遊說者要謀劃君主所想的事情,評論與君主同樣品行的人,就要把這些都大加贊譽,不要貶損其事诋毀其人。和君主有相同過失的人,要俺飾他們的過失。等到君主了解遊說者的忠心,接受遊說者的說辭,遊說者才有機會施展自己的口才和智慧。這正是讓君主親近不生疑,讓君主充分了解遊說者的難處啊。曠日持久後,君主和遊說者已經親密無間,對他的計謀深信不疑,談論辨别問題激烈争論而不被君主怪罪,隻有這樣才能了解遊說者計謀的利害關系,以及實施後要成就的大功,能夠直指君主是非以正其身,這樣去幫助扶持君主,這樣的遊說者才算成功。
伊尹當初作為一名廚師,百裡奚曾作為戰虜,他們都通過遊說取得君主的信任。所以這兩人都是罕見的聖人,但他們仍然沒有避免從事低賤的行業或者受辱,那麼智謀之士也不應該把一時遊說不成看作是恥辱。
宋國有名富人,天降大雨牆壁損壞。他的兒子說:“如果不修築恐怕會有盜賊”,他鄰居的老爹也這樣說。到了當天夜間,這家果然被盜走很多财物,這名富人很欣賞自己的兒子,卻懷疑鄰居家的老爹。鄭武公想要讨伐胡人,反而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胡人君主。他故意問群臣:“我現在想對外用兵,我們可以去讨伐誰呢?”關其思回答:“可以讨伐胡人。”鄭武公馬上命人殺掉了關其思,然後說道:“胡人是我的兄弟之國,他卻建議出兵讨伐。這不是胡說八道嗎?”胡人君主聽說這事後,很信任自己的老嶽父鄭武公,從而不加防備。鄭武公派兵襲擊胡人,很容易就得手了。
這兩名說客,對事情的判斷都是準确的,應該都沒有什麼毛病,但說重的被殺掉了,說輕的被鄰居懷疑。了解某些事情并不太難,但如何處理這些事情就顯得很難。
彌子瑕是衛君寵信的名大夫。衛國法律規定,私自駕駛君主車輛的人要被判處刖刑。有一次,彌子瑕的母親病了,有人連夜通知他,彌子瑕就謊稱有衛君命令,偷偷駕駛着衛君的車子前往。衛君聽到報告後反而誇贊他說:“他多孝順啊,為了母親的病竟願觸犯刖刑!”彌子瑕和衛君一起到果園中玩耍,彌子瑕吃到一個很甜的桃子,剛咬一口就送給了衛君。衛君說:“他真知道心疼我啊,自己沒吃完卻想着我!”
後來彌子瑕容顔衰退,衛君對他的寵信也淡漠下去,有次得罪了衛君。衛君說:“這個人曾經謊稱我的命令駕駛我的車子出去,有次竟敢把吃剩的桃子給我吃。”彌子瑕的德行并沒有改變,改變的隻是衛君對他的愛憎态度。所以說,被君主寵信時就認為聰明能幹,關系親密;被君主厭惡了,就認為他罪有應得。因此,要想去遊說的人,不能不先弄清楚君主的愛憎态度。
龍本身屬于蟲類,可以馴養、遊戲,也可騎乘。但他喉嚨下端有一尺長的逆鱗,隻要有人觸動它的逆鱗,一定會被它傷害。君主也有逆鱗,遊說者人能不觸犯君主的逆鱗,差不多就算得上等的遊說者了。
有人把韓非的著作傳給了秦國。秦王看到了《孤憤》《五蠹》後,歎息道:“哎呀,寡人我如果能夠見到作者這個人,那麼就死而無恨!”李斯說:“這是韓非所著的書籍。”秦王馬上派兵進攻韓國。韓王開始不起用韓非,情況危急時,才派韓非出使秦國。秦王很喜歡韓非,但卻并不信任他。
李斯和姚賈心生嫉妒,便向秦王诋毀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現在大王想要吞并諸侯,韓非他最後肯定會效力韓而不效力秦,這是人之常情。現在大王不起用他,久留後再讓他返回,對我們秦國是遺患,不如找個借口殺掉他。”秦王聽完感覺很對,就派官吏治罪韓非。李斯派人送給韓非毒藥,逼迫韓非自殺。韓非想向秦王申辯,但是沒有機會。秦王後來反悔了,派人赦免韓非,但韓非已經死了。
申不害和韓非所著的書籍,流傳于後世,學者們多有收藏。我替韓非悲哀的是,他寫出了《說難》,最後卻因遊說未能脫身。
太史公曰:老子所提倡的道很虛無,是指無為應對世界變化,他的著述言辭微妙難理解。莊子宣揚的道德和縱論,是說要回歸自然。申不害十分勤奮,特别重視名實相符。韓非提倡依法辦事,明辨是非,執行法律刻薄少恩。這些都來源于道德本意,但還是老子的影響更為深遠。
司馬遷有詩贊曰:
伯陽立教,清淨無為。道尊東魯,迹竄西垂。莊蒙栩栩,申害卑卑。刑名有術,說難極知。悲彼周防,終亡李斯。
黃其軍
作于2020年6月16日(古曆庚子年閏四月廿五)
文中照片來源于網絡,對作者的辛勤勞動表示衷心的感謝!
近期同類文章鍊接: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