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文中看故事

《欲望與尊嚴》
[著]肖索未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最近看了肖索未老師以專著形式出版的博士論文《欲望與尊嚴》(17萬字),小标題是轉型期中國的階層、性别與親密關系。這本書打破了我對博士論文的偏見,原來論文讀起來也可以津津有味,甚至是比故事會還精彩。但如果僅僅是當成故事會來讀未免太可惜了,将田野調查的内容整理歸納總結後提出本書觀點,這個思考和研究的過程很值得學習。

從故事的角度講,這也是本非常有趣的書。講述了一個平時不太能接觸到的群體,但确實是存在的群體,并且是一個不能被忽視的群體。但對這個群體普通對此有很強的标簽化印象,作者深入這個群體的研究,給我們展現的是這個群體的百态生活,并不是隻有一個标簽化的形象。從這個角度看,社會學的學術研究有時候的研究對象比較小衆,但卻可以給大衆呈現出社會的另一面。其實看小說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看社會的另一面,有當下這個時空發生的,也有超越時空的故事。

學術研究有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文獻綜述。在這個部分中有涉及很專業的内容,但也可以看懂部分。裡面有一塊是講研究對象的道德倫理問題,道德和倫理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被混用,但涉及到嚴肅的研究時,卻是兩個獨立的概念。這就讓我不得不思考平時生活中是不是時常會發生對一些常見詞的混用或者誤用,而這些理解偏差是不是也進一步影響了自己的思考。這就提醒我們,對于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概念,有時候還真的需要比較嚴肅地去思考下。

在論文的結論部分,就欲望表達這一點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她并不認為隻是在當今開放的社會人們才能表達自己的欲望,欲望的表達一直存在,隻是形式不同。當今我們對書中研究對象行為的寬容也并非是因為個人能夠表達自己的欲望,而是社會的評價體系坐标發生了變化。這一點也是平時在讨論一件事情的時候容易忽視的點,就好像以現在的眼光去評價曆史上發生的事情,那顯然也是不合适的。但也從中可以看出,對于社會現象發生的歸因多種多樣的,可能是多因一果,也可能發生歸因錯誤。

這篇論文當然也會存在不足之處,包括采訪對象的選擇範圍等。但不管這本書在學術價值上如何,如果作為一本普通的通俗讀物,這本書給讀者呈現的内容強度并不弱于一些小說。從這篇論文中,也可以學習作者研究思考的過程,對于工作中需要研究的一些比較實際的課題可以提供參考,對于個人在思考社會問題的時候也給了一個新的思路和角度。如果論文可以從象牙塔中流動到社會大衆的閱讀列表上,那麼研究就可以影響到更多的人,也可能啟發更多的人。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