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平天下:齊桓公與管仲施政問答錄
東周列國故事036,改編自《東周列國志》,原創作品,持續推出,歡迎關注。
管夷吾進入朝中,磕頭謝罪。桓公親手将他攙扶起來,給他賜座。
夷吾誠惶誠恐地說:“我被魯國俘虜,本應受死,承蒙您赦免死罪,已是萬幸!哪敢受如此大禮相待?”
桓公說:“我想向你請教,你必須坐下來,我才能開口提問。”夷吾于是再次磕頭後坐了下來。
桓公問道:“齊國是擁有千輛戰車的大國,先君僖公,威震諸侯,号稱小霸。但自從襄公即位,政策法令時常改變,于是結怨生變,形勢每況愈下。我登上君位以後,人心未定,國威未立,所以我打算對國家政務大事進行整頓和改革,重新制定政策和法令,應該如何有序推進呢?”
夷吾答道:“禮、義、廉、恥,是治國安邦的立國之本。如果不重視這四個施政綱領,那麼國家就會滅亡。必須将禮、義、廉、恥落實到政策法令之中,大力弘揚,積極推進,才能有效地調動民衆,國家才能發展壯大,重振聲威。”
桓公接着問:“如何才能讓民衆接受我的施政綱領呢?”
夷吾回答:“要想讓民衆接受,必須先愛護他們,取得民衆的信任和愛戴,然後再實施行動。”
桓公問:“愛護民衆,應該如何去做呢?”
夷吾答:“君主整治公族,卿大夫整治家族,彼此用事務相互聯結,用俸祿相互補給,那麼百姓就會相互親近了。赦免以前的罪犯,整治舊的宗族,為沒有後代的人立嗣,那麼百姓就會繁衍生息。減省刑罰,減少賦稅,那麼百姓就會富足。鄉裡推崇賢人,讓他們在國内施行教化,那麼百姓就會有禮節。朝廷和官府發出的政令不輕易改變,那麼百姓就會變得正直。這就是愛護百姓的做法。”
桓公又問:“做到了愛護民衆,那麼如何讓百姓安居樂業呢?”
夷吾答:“士、農、工、商,也就是讀書人、農民、工匠和商人,合稱四民。讀書人的後代仍是讀書人,農民的後代仍是農民,工匠、商人的後代仍是工匠和商人。他們在各自的環境中成長,從小學習相應的技能,耳濡目染,自然而然能夠子承父業。不要強迫他們改行,這樣就可以使民衆的生活安定。”
桓公又問:“民衆的生活安定以後,盔甲兵器不夠用,那怎麼辦呢?”
夷吾答:“要想使盔甲兵器充足,應當建立交納物品來贖罪減刑的法制:重罪可以用犀甲和一支戟來贖;輕罪可以用盾和一支戟來贖;犯小過錯的,交納數量不等的銅鐵金屬就可以免罪;缺少證據的疑罪可以寬恕;原告和被告各自有理的,交納一捆箭,就可以讓他們和解。金屬積攢起來以後,上等的就用來鑄造劍、戟、矛、戈等武器,用狗和馬來測試是否鋒利;次等的就用來鑄造鋤頭、鐮刀、斧子等農具,用鋤土和伐木來檢驗是否合格。”
桓公問:“盔甲兵器充足了,錢财物資不夠怎麼辦?”
夷吾答:“開采礦石鑄造錢币,熬煮海水制成食鹽,利益就可通達天下。在價格低的時候囤積各種物品,等到貴的時候再轉手賣出,看準時機進行貿易。在裡巷開設三百家妓院,吸引四處做買賣的商人能夠留下來。天下的商賈和百貨都聚集在齊國,就可以增加商業稅收,滿足軍需。這樣,錢财物資就充足了。”
桓公問:“财物夠用了,但兵源不足,士氣不振,該怎麼辦呢?”
夷吾答:“兵在于精,不在于多;強悍在于内心,不在于力氣。您如果要整頓軍隊,修繕兵器,天下的諸侯大國也将跟着整頓軍隊,修繕兵器,我看不出誰勝誰負。您如果要訓練一支勇猛善戰的軍隊,不如韬光養晦,低調做事,踏踏實實苦練内功。處理内政時,要在其中貫徹軍令,寓兵于農,平戰結合,使百姓懂得軍事。”
桓公問:“如何處理内政呢?”
夷吾答:“内政的治理方法,是将齊國的國都劃分為二十一鄉:其中六個是工、商之鄉,工、商各設三鄉;十五個是士鄉。工、商可使财物充足,士可使兵源充足。”
桓公問:“具體該如何使兵源充足呢?”
夷吾答:“五家劃分成一軌,每一軌中,挑選一人擔任軌長。十軌為一裡,每一裡中,挑選一人擔任有司。四裡為一連,每一連中,挑選一人擔任連長。十連成為一鄉,每一鄉中,挑選一人擔任良人,用這種編制來傳達和施行軍令。因此,五家成為一軌,五人成為一伍,由軌長率領。十軌成為一裡,所以五十人成為一小戎,由裡中的有司率領。四裡成為一連,所以兩百人成為一卒,由連長來率領。十連成為一鄉,所以兩千人成為旅鄉,由良人率領。五鄉為一師,所以一萬人成為一軍,由五鄉的統帥來率領。君主統帥中軍,卿大夫高子、國子各統帥一軍。一年四季農閑的時候,方可從事田獵。春天田獵叫作蒐,可以捕獲沒有懷孕的野獸。夏天的田獵叫做苗,可以除去有害莊稼的野獸。秋天的田獵叫狝,可以順秋氣而進行殺戮。冬天的田獵叫做狩,包圍之後将所有獵物一網打盡。因此卒、伍一級的軍隊在裡中就已經整編而成,軍、旅一級的軍隊在城郊就已經整編而成。在内政中寄寓軍令的教令形成以後,下令不讓居民更改遷徙。同一伍之人在祭祀時共同祈福,有死喪之事則共同體恤,禍福相依,患難與共。人與人相聚,家與家相處,世世代代居住在一起,自小同遊同樂,因此在夜戰之時能夠辨識彼此說話的聲音,不發生誤殺;白天戰鬥時眼睛能夠看見,互相辨認。彼此之間的深厚情誼讓他們能為了對方不惜犧牲生命。居住則同歡樂,死傷則同悲哀,防守則同堅固,戰鬥則同頑強,有這樣三萬人的軍隊,就足以稱霸天下。”
桓公問:“軍事實力強大了,就可以征伐天下諸侯了嗎?”
夷吾答:“那還不行。周王室依然存在,鄰國還沒有歸順,您想要征服天下諸侯,倒不如先尊敬周王、親近鄰國。”
桓公問:“那又該怎麼做呢?”
夷吾答:“審查我國邊境線,返還所侵奪的鄰國土地,準備豐厚的禮物,頻繁派人拜訪各國諸侯,不要接受鄰國的财物,那麼四周鄰國都會與我國和睦親善。選派遊說之士八十人,為他們配備車馬和衣裘,給他們多帶财物,讓他們周遊四方,以此号召天下的賢士。選擇裘皮、布帛和各種賞玩物品,派商人到四方販賣,從中觀察各國君臣的喜好和習慣,再選擇淫亂的國家作為首先征讨的對象,就可以建立威信。這樣一來,天下諸侯都會來朝觐齊國了。然後率領各國諸侯去事奉周朝,讓他們按照各自的爵位進行朝貢和祭祀,那麼就做到了尊崇周王室。此時,您已是衆望所歸,諸侯之長的稱号,就算您想要推辭,怕也推不掉了。”
桓公與管夷吾連續交談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機,廢寝忘食,一點都沒感覺到疲倦。桓公非常高興,又戒齋三天,到太廟祭祀禱告,準備拜管夷吾為相國,但夷吾卻推辭,并不肯接受。
桓公問:“我采納了你治國安邦的策略,想要成就大業,所以才拜你為相國。你為什麼不接受呢?”
管夷吾回答:“大廈建成,不是隻取用一棵樹的木材;大海浩瀚,不是隻彙聚一條河的水流。您想要成就大業,就必須用五個有才能的人。”
桓公問:“這五人是誰?”
管夷吾回答:“對外交禮儀熟練掌握,進退有道,能言善辯,剛柔相濟,我不如隰朋,請讓他做大司行。開墾草場和土地,廣收五谷糧食,充分利用水土,我不如甯越,請讓他做大司田。廣闊的原野,戰車不亂轍,戰士不退縮,敲擊戰鼓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成父,請讓他做大司馬。判決獄訟做到公正,不殺害和冤枉無罪的,我比不上賓胥無,請讓他做主管訴訟的大司理。冒犯君主的尊嚴,進谏一定做到忠誠,不會躲避死亡,不會屈服于富貴,我比不上東郭牙,請任命他做大谏官。您要想治國強兵,那麼有這五個人就行了。您要想成就霸業,那麼我雖不才,必将盡忠盡責,全力以赴幫您完成使命。”
桓公于是拜管夷吾做了相國,賜給他齊國國都一年的地租收入。隰朋等五個人,都按照夷吾的推薦,一一被任命相應的官職,各盡其事。同時張貼告示:隻要有人提出富國強民的良策,全都有條不紊予以實施。
一天,桓公又問管夷吾:“我這個人有些壞毛病,既喜歡田獵,又愛好女色,對我做霸主有沒有害處?”
夷吾回答:“沒有害處。”
桓公問:“那麼,什麼是對做霸主有害的呢?”
夷吾回答:“不知道有才之士,對做霸主有害;明知有才之士卻不任用,對做霸主有害;雖然用了有才之士,但不委以重任,不授予具體工作,對做霸主有害;重用之後又聽信小人的讒言,妨礙他做事,對做霸主有害。”
桓公說:“明白了。”于是對夷吾言聽計從,尊稱他為仲父,施加的禮遇超過了在齊國世代為官的高、國二人。“國家有重要的政事,必須首先告訴仲父,然後再告訴我。政策法令的推行,全憑仲父一人裁決。”又下令禁止齊國上下再稱“夷吾”這兩個字,無論貴賤,都要改叫“仲”。這是因為古人敬重一個人,就避免直呼其名,而是稱呼他的字。
改編自《東周列國志》,原創作品,持續推出,歡迎關注。
- 上一篇 塵痕
- 下一篇 讀《左傳》之三百二十八昭公四年 下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