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左傳》之三百二十八昭公四年 下

【傳】

  夏,諸侯如楚,魯、衛、曹、邾不會。曹、邾辭以難,公辭以時祭,衛侯辭以疾。鄭伯先待于申。六月丙午,楚子合諸侯于申。椒舉言于楚子曰:“臣聞諸侯無歸,禮以為歸。今君始得諸侯,其慎禮矣。霸之濟否,在此會也。夏啟有鈞台之享,商湯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陽之蒐,康有酆宮之朝,穆有塗山之會,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君其何用?宋向戌、鄭公孫僑在,諸侯之良也,君其選焉。”王曰:“吾用齊桓。”

  王使問禮于左師與子産。左師曰:“小國習之,大國用之,敢不薦聞?”獻公合諸侯之禮六。子産曰:“小國共職,敢不薦守?”獻伯、子、男會公之禮六。君子謂合左師善守先代,子産善相小國。王使椒舉侍于後,以規過。卒事,不規。王問其故,對曰:“禮,吾所未見者有六焉,又何以規?”

  宋大子佐後至,王田于武城,久而弗見。椒舉請辭焉。王使往曰:“屬有宗祧之事于武城,寡君将堕币焉,敢謝後見。”徐子,吳出也,以為貳焉,故執諸申。

  楚子示諸侯侈,椒舉曰:“夫六王、二公之事,皆所以示諸侯禮也。諸侯所由用命也。夏桀為仍之會,有缗叛之。商纣為黎之蒐,東夷叛之。周幽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皆所以示諸侯汰也,諸侯所由棄命也。今君以汰,無乃不濟乎?”王弗聽。

  子産見左師曰:“吾不患楚矣,汰而愎谏,不過十年。”左師曰:“然。不十年侈,其惡不遠,遠惡而後棄。善亦如之,德遠而後興。”


譯文

  夏季,諸侯到楚國去,魯國、衛國、曹國、邾國不參加會見。曹國、邾國用國内不安定來推辭,魯昭公用祭祖來推辭,衛襄公用生病來推辭。鄭簡公先在申地等待。六月十六日,楚靈王在申地會合諸侯。椒舉對楚靈王說:“下臣聽說,諸侯不歸服于别的,隻歸服于有禮。現在君王開始得到諸侯,對禮儀要謹慎啊。霸業的成功與否,都在這次會見了。夏啟有鈞台的宴享,商湯有景亳的命令,周武王有孟津的盟誓,成王有岐陽的田獵,康王有鄷宮的朝觐,穆王有塗山的會見,齊桓公有召陵的會師,晉文公有踐土的會盟。君王打算采用哪一種?宋國的左師、鄭國的子産在這裡,他們是諸侯大夫中的能幹人物,君王可以加以挑選。”楚靈王說:“我采用齊桓公的方式。”

  楚靈王派人向左師和子産詢問禮儀。左師說:“小國學習禮儀,大國使用禮儀,豈敢不進獻所聽到的?”獻上公侯會合諸侯的禮儀六項。子産說:“小國以事奉大國作為職責,豈敢不進獻所該做的?”獻上伯爵、子爵、男爵會見公爵的禮儀六項。君子認為左師善于保持前代的劄儀,子産善于輔佐小國。楚靈王讓椒舉侍從在身後,以便糾正錯誤,到事情結束,沒有任何糾正。楚靈王問他什麼緣故,椒舉回答說:“禮儀,我沒有見到的有六項,又怎麼糾正?”

  宋國的太子佐晚到,楚靈王在武城打獵,很久沒有接見他。椒舉請楚靈王辭謝他。楚靈王派使者前去,說:“在武城正有祭祀宗廟的事情,寡君将要把财禮敬獻給宗廟,謹為不能及時接見您而緻意。”徐國的國君,是吳國女子生的,楚靈王認為他有二心,所以在申地把他逮捕了。

  楚靈王向諸侯顯示出驕縱。椒舉說:“六王、二公的事情,都是以此向諸侯顯示禮儀,諸侯也因此而聽命。夏桀舉行仍地的會見,有缗背叛了他。商纣舉行黎地打獵,東夷背叛了他。周幽王舉行太室的盟會,戎狄背叛了他。都是以此向諸侯顯示驕縱所造成的,諸侯也因此而違命。現在君王過于驕縱,恐怕不會成功吧!”楚靈王不聽。

  子産見到左師說:“我不擔心楚國了。驕縱又不聽勸谏,不超過十年。”左師說:“對。不是十年的驕縱,他的邪惡不會遠播。邪惡遠播然後被抛棄。善也像惡一樣,德行遠播然後興盛。”


楚靈王在申地會盟,果然如子産預料,魯、衛、曹、邾四國沒有參加。伍舉在這裡例舉了曆史上成功的會盟案例,夏、商、周總共六位天子,這些會盟缺乏詳細的史料,齊桓公的召陵之會,晉文公的踐土之盟,這兩次春秋時期的霸主會盟,我們前文都了解過了。

楚國是從南方蠻荒中崛起的,對于諸侯會盟的詳細禮儀不了解,所以向宋國向戌和鄭國子産這兩位博學之士詢問。宋國是殷商遺民,宋襄公當年也曾圖霸過,所以收集有一部分會盟的禮儀,按傳文的意思,主要是霸主方的禮節,鄭國則是周王室宗親出身,也跟從過齊桓晉文兩位霸主,所以子産提供的是小國朝拜霸主的禮儀,兩人合并就是完整的全套禮儀。不知道為什麼?這套禮儀伍舉少學習了一半,所以楚靈王讓他糾正自己,伍舉卻一言不發。

在會盟期間,楚靈王怠慢宋國太子,扣押徐國君主,伍舉又例舉了曆史上三次失敗的會盟,用來勸谏楚靈王,可是楚靈王不聽。從楚靈王的傲慢行為中,子産預見十年後楚國又将起亂局。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