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1

父母是我們身後的那把傘

一個人從小到大,總有做錯的事,闖過的禍,不敢告訴父母,隻因怕挨一頓罵或一頓揍。

印象中有三件事,年代雖已久遠,卻記憶深刻,及至常常回憶回味,不能忘懷。

小時候的我,很乖巧懂事,父母上班很忙,特别是母親,走得早,回得晚,小小的我很心疼母親,便學着做家務。記得應該是八、九歲的樣子,第一次學着和面,各種手忙腳亂,面和的怎麼樣已經不記得了,隻記得把那隻白底嵌花的瓷盆掉在地上,摔出了一道深深的裂縫。

當時的我好緊張,忐忑不安,摔壞了面盆,肯定要挨罵。母親回來後,我老老實實地交代了摔壞面盆的事,等着挨罵。母親看了看面盆,輕聲細語地說:“沒事,學着幹活是好事,以後慢慢就好了”。這事就這樣淡淡地過去了。

後來,母親說起舊事,還提起過這件事,說家裡兩個一模一樣的面盆,好看着呢,我和哥哥一人摔了一個。說這話時母親的口氣裡滿是可惜。聽這話時,我已年歲漸長,便有了不一樣的感覺。父母組建家庭的年代,物質極其貧乏,那兩個面盆于母親應該是來得極為不易,因而更加珍貴,一兒一女一人損壞一個,對當時的母親來說,何其痛惜,因為此後家裡用的面盆都是那種粗糙的黑色的瓦盆,被我和哥哥摔壞的好看的嵌花的瓷盆,父母許是無力再買了。即使這樣,母親也未曾責罵過我們。

妹妹上小學的時候,活脫脫一個男孩子的性格,搭個梯子都想上天,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個“熊孩子”。有一天放學回家,邊走邊撿路上的石子扔着玩,往前扔也就罷了,還往後扔,後腦勺真沒長眼睛,不偏不倚,那石子就落在後面一個小男孩的頭上,那孩子捂着頭哭開了,妹妹回頭看看繼續走自己的路,旁邊的孩子說:你打着人家頭了。

妹妹這才知道害怕了,一溜煙跑回家,不象平時那樣吵吵鬧鬧,安靜得反常。父母下班回來也覺得奇怪,喊妹妹:咋了,今天咋聽不見你鬧騰了。妹妹在我們的盯視中坐不住了,出去站在父母面前,說了打破人家頭的事。父母問是哪家的孩子,妹妹說不知道。

哭笑不得的父母買了水果罐頭和餅幹,在家屬區四處打問,找到那男孩的家,給人家父母賠禮道歉。還好,隻是擦破點皮,不礙事,男孩父母也是通情達理。這事也就這樣過去了,父母隻說妹妹真是太費事了,再無過多的責備。我們幾姐妹指着妹妹的鼻子卻罵了她好一段時日,那些水果罐頭啊,你手閑的,一個石子就砸到别人家了。

雖然是獨子,父母對哥哥的管教卻極其嚴格嚴厲。在哥哥闖過的所有禍事中,近40年前的那件事應該是最嚴重的,也是他最後闖過的禍。那年,哥哥醫學院畢業,年少輕狂,不知深淺,借用一個住院病人的摩托車出去玩,不小心碰了一下,問題不大,但人家要他賠新的。幾千塊錢,哥哥剛剛上班,怎麼可能賠得起。賠不起也得賠,哥哥四處籌錢。這事,哥哥不敢告訴父母,想自己了結。父母還是知道了,很快托人将那輛摩托車折價處理,然後又湊錢買了一輛新的賠給人家。這事也就這樣了了。之後不久的一個夜晚,哥哥坐在父母的面前,我第一次看見了哥哥的眼淚。

後來讀多了書,經多了事,慢慢地,對父母常說的“不惹事,不怕事”就琢磨出了其中很多的内容。

對于哥哥來說,不告訴父母自有他的道理,雖未成家也早已成年,自己惹的事自己承擔。而于父母來說,孩子遇到大事難事,錯事禍事,父母擔起一份責任也是天經地義。

我們兄妹在漸懂人事的時候就知道,做錯了事要說實話,不能撒謊,不能逃避,不能推卸責任。這些最初的做人的道理,皆因父母以這樣一種愛的方式予以我們正向的信号鼓勵和行動牽引。

父母就是我們身後的那把傘,晴時遮陽,陰時遮雨,用無聲的愛和行動庇護着為人之初的那些向善向好的種子在我們的生命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且輩輩傳承。是不是如父母所願,長成了父母期望中的樣子,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那些已經滲透到我們骨子裡的力量一定是父母願意看到并欣喜在心的。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