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自責,越放縱”,停止無效的努力吧 |《知道做到》
“知道做不到”是病,得治!
圖片來自互聯網
我們的切身體會,知道做不到的現象太普遍了。很多人簡單的将它歸結為“執行力”不行。但是,就是這個草率的歸因,導緻了一連串的負面影響。因為認為自己的執行力不行,就很容易讓我們覺得自己這個人不行。如果上升到自我攻擊和否定,就會陷入“越自責,越放縱”的怪圈。
“越自責,越放縱”這個說法,有很深的心理學依據。人在嘗試改變的時候,就是要放棄熟悉的應對事物的方式,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區,重新面對讓自己焦慮的事情。這個過程,最不缺的就是壓力。試想一下,這個時候你還想通過自責的方式将自己“罵醒”,結果隻能加劇原有的焦慮,最後導緻放棄改變,退回舒适區。
話說回來,到底是什麼導緻了知道但是做不到呢?
1. 修改認知模型
本書認為,要解決上述問題,先要修正“知道——做到”這個認知模型。知道和做到中間不是真空的。知道的下一步,本來就不是做到,中間還少了一個環節“方法”。所以正确的模型應該是“知道——方法——做到”。
按照這個模型反思自己為什麼做不到時,我們就會客觀的思考,自己是否找對了方法,而不是簡單責怪自己執行力不行。
作者在書中給出了一個包治百病的方法:重複!得承認,第一次看到這個觀點的時候,覺得很有力量!好像一下子找到了,做成任何事的信心。隐約感受到了“重複”蘊藏着的巨大能量。但是,緊接着開始質疑這個簡單的做法是否真的有效。
2. 阻礙做到的三因素
想要知道如何有效重複,還得先了解一下,阻礙我們做到的因素。作者指出了三個,1. 信息過載;2. 消極過濾;3. 缺少跟進。
首先聊聊信息過載。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幸運的是隻要你願意,你可以得到任何信息,幫助自己成長。不幸的是,我們很容易被信息洪流淹沒,喘不過氣來。
職場上有個段子講,如果你帶新人,真心想點撥他,就推薦一兩本領域内的經典,讓他多啃幾遍。如果想坑他一把,就給丢給他幾十G的資料,他被坑了還的跟你說謝謝,以為你傾囊相授了。
就像我們想提高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買了書沒等看完,覺得太慢,于是花錢買了個專欄,結果幾天後又覺得不過瘾,付費去參加了一個訓練營。一圈下來,概念知道了一大堆,結果沒一個能運用的。
知道了什麼事信息過載,如何應對呢?答案就是,精要主義!先承認信息太多,我們學不過來。其次,有勇氣扛住知識焦慮,慢下來,選擇有限幾個資源,深入研究。拿出曾國藩“結硬塞,打呆仗”的精神。很多時候,慢就是快!
其次,消極過濾。腦科學研究顯示,大腦是最會偷懶的器官。因為大腦是耗能大戶,從進化論的角度看,人類能存活下來,大腦必然要進化出一套節能的運作方式。消極過濾機制就是其中一個節能方案。
如果你擁有了某項成功經驗,如果别人對此類問題提出不一樣的觀點時,大腦通常會排斥并說服自己,對方的觀點不對,這樣就不用深入思考了。
很顯然,這種思維方式不利于吸取新知識。如何對應消極過濾這個問題?作者提供的方案是:綠燈思維。
抱着先接受再質疑的态度對待新觀點和新事物。遇到新東西,先給他們開綠燈,思考一下這些新東西的優勢是什麼,如何能為我所用。當然,綠燈思維并不是全盤接受。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繞過消極過濾,先正向思考好的一面,當充分考慮了好處以後,再質疑它的缺點。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避免自我封閉。
最後,缺少跟進。所謂的跟進就是做事的反饋。了解過刻意練習的朋友肯定知道,反饋是練習過程中最最重要的環節。它就是有效提高的保障。針對缺少跟進的方案就呼之欲出了:持續跟進。
設立清晰可衡量的目标,定期查驗進度,總結得失。作者說如果你花一倍的時間來培訓,在跟進上面你要花十倍的精力和時間。可以看出,跟進是一個需要花大力氣和心思去做的事情。
總結:
了解了這些方法後,再回過頭來看我們在開篇時說到的,作者總結的兩個字“重複”,就很好理解了。其實就是當學到一個新知識,你要重複地理解、重複地學習、重複地探索,精要地深入地研究,而在這個過程中又重複地實踐、重複地跟進,重複地把遇到的問題改進,重複地尋求支持。所以作者認為如果一定要總結這一整套方法的話,隻有重複這兩個字,隻不過是間歇性的重複,在不同的層次、不同的階段不斷地重複,而花時間重複是讓我們從知道到做到的關鍵。
到此,本書的要點就分享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啟發,期待下次見,我是艾睿刻。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