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散文||暗河·鏡像
鄭重聲明: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海濱散文||暗河·鏡像
那些靜夜中與自我對話的時刻,實則是靈魂在鍛造通往來世的方舟。當我們停止逃避孤獨,開始在它的鏡面上雕刻自己的面容,永恒便在刹那間顯影。——題記
一
遙遠的盧浮宮,我站在記憶與想像交織重現的經典畫作《蒙娜麗莎》前。深夜,人群如潮水般退去,玻璃幕牆映出無數張被藍光籠罩的面孔。我想起多年以前讀過一位作家熊秉明的美文《看蒙娜麗莎看》,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達·芬奇筆下神秘的笑意,并非指向永恒,而是凝固了人類最古老的困惑——當我們面對藝術、面對自我、面對茫茫宇宙時,那種如同置身人群卻觸摸真空的永恒孤獨。
二
莊子在濠梁觀魚時,與惠子之間展開的那一段精彩對白讓人記憶猶新。細細讀來,你會參透主客體之間的相對論以及孤獨的辯證法。魚之樂,不在水中,而在觀者心中投射的漣漪。魏晉名士嵇康打鐵,火星飛濺處,藏着對知音的無聲呼喚;蘇格拉底飲下毒酒時,雅典城正被喧鬧的民主聲浪淹沒。孤獨從來不是空間概念,而是靈魂與存在之間的永恒張力。
三
現代都市的地鐵站台,也是一個絕妙隐喻。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地鐵線,縱橫排布,小寨站的洶湧奔騰的人流景觀最具特色,人們戴着降噪耳機,手指在發光的屏幕上滑動,形成無數個微型宇宙。東京澀谷十字路口,每分鐘三千人潮,如精密機械般流動,每個人都是完美運轉的零件,也都是被信息洪流沖刷的孤島。這種群體性疏離,恰似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筆下的“他人即地獄”的具象化表達。
四
挪威畫家蒙克的《呐喊》,讓人體會到一種孤獨無助的絕望與掙紮。扭曲的天空,實則象征和暗示工業文明初期人類首次集體遭遇的存在焦慮。而今天,我們已習慣在社交網絡上表演精緻生活,像被困在玻璃展櫃裡的标本。每張笑臉背後都藏着算法計算的點贊數,每個深夜的屏幕藍光裡,蜷縮着無數個未被傾聽的靈魂。
五
三十三年前的那個寂靜冬日,我獨自沉浸在七卷本的長河小說《追憶逝水年華》之中,近兩月的下午時光在細膩而富有哲思與詩意的筆觸中度過。普魯斯特在軟木貼面的房間裡追憶似水年華,用瑪德琳蛋糕的氣味構建記憶宮殿。這種自願選擇的孤獨,恰似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的東方智慧。孤獨在此刻化作煉金術的坩埚,将瑣碎日常淬煉成精神的舍利子。
六
前年夏天,利用暑期休息時間,與家人環西北線自駕遊。從西安到漢中再到蘭州,一路向西北行進,穿越甘肅全境,最後扺達青海湖。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敦煌莫高窟。敦煌藏經洞的抄經人,或許最能诠釋孤獨的崇高性。在鳴沙山的月光下,他們日複一日謄寫佛經,筆尖與紙張摩擦的沙沙聲,彙入亘古的風聲。這些無名氏留下的不是寂寞,而是将個體生命融入永恒時空的壯麗詩篇。
七
德國古典浪漫主義詩人荷爾德林曾經說:人,是大地上詩意栖居者。作為個體存在,從出生到死亡,人在本質意義上是孤獨的。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頗具諷刺意味:當人類大腦産生孤獨感的時候,激活的區域竟與肉體疼痛的感覺完全重疊。這也就解釋了現代都市人常在狂歡派對後感到更深的空虛的原因——我們用多巴胺的焰火掩蓋靈魂的傷口,卻不知孤獨本是意識進化的副産品,是直立行走的智人仰望星空時必然支付的代價。
八
我喜歡喝茶,這種喜好也影響到整個家庭及部分親友。三十餘年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我品鑒過各式各樣的茶,最喜歡的卻依然是故鄉的炒青。炒青的滋味醇厚,特别是第二、第三泡,淡淡的苦澀又含着闆栗木的甘甜清香,像極了孤獨寂寞的芬芳。日本茶道中的侘寂美學,将孤獨升華為哲學境界。千利休設計的待庵茶室,入口僅容跪行而入,這種近乎羞辱的儀式感,實則是将飲茶者從社會身份中剝離出來,迫使人們以赤裸的靈魂直面本真。正如裡爾克所言:“美,無非是可怕之物的開端。”
九
熱鬧是一群人的狂歡,孤獨是一個人的清歡。學會獨處,或許是人生的必修課,也是一種最接近生命存在本質的途徑和方式。南極科考站的越冬日記裡,科學家們記錄下極夜中的精神幻象。當外部刺激歸零時,意識開始自我繁殖,産生比極光更絢麗的内心圖景。這種絕對孤獨狀态,意外印證了佛教緣起性空的教義——當我們剝離所有社會關系編織的繭房,或許能觸摸到存在的原始質地。
十
老齡化時代的來臨,已成為當代中國的客觀事實。對老年人的精神健康的關切,也是對未來進入生命黃昏者的提前關懷。走向老年群體,我們會發現:阿爾茨海默症病房是最殘酷的孤獨實驗室。記憶的沙堡被潮水帶走,語言能力退化成嬰兒般的呓語,但某些患者眼中突然綻放的光芒,卻像是穿越迷霧的燈塔。這提示我們:或許在意識的最深層,存在着超越語言與記憶的純粹存在,那裡盛放着人類最後的、不可剝奪的孤獨。
十一
生活節奏加快,大家早出晚歸,除了忙工作,也參加許多無效的社交,隻是為了排遣孤獨。當然也有一群人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通過旅行、讀書與思考去探尋未知的世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航天器拍攝的暗淡藍點照片中,地球不過是懸浮在太陽光束中的微塵。這種宇宙尺度的孤獨本該令人絕望,卻意外催生出最動人的團結——所有戰争、仇恨與偏見,在這個0.12像素的藍點上顯得如此荒誕。卡爾·薩根說:“我們自欺的關于自身重要性的幻覺,都被這個微弱光點挑戰。”
十二
蛇年新春,已近尾聲。在十三朝古都西安,有多少人乘地鐵出行,在洶湧人潮中尋找曾經的熱鬧的年味。在賽格購物中心,在空空蕩蕩的大型超市裡,在深夜便利店的白熾燈下,夜班店員、醉酒白領、流浪畫家在貨架間遊蕩,像當代版的《夜巡》。獨自歸來的時刻,在自動門開合間的短暫交彙中,陌生人交換眼神的瞬間,孤獨的量子發生糾纏。這種轉瞬即逝的共鳴,構成了現代社會的隐秘詩意。
十三
在意識的暗河裡,奔湧過多少無法言說的閃念;在自省的鏡像裡,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是透骨的孤獨。或許我們終将理解:孤獨不是詛咒而是饋贈。就像深海熱泉口的管狀蠕蟲,在永恒的黑暗中進化出發光器官;人類在孤獨的擠壓下,生長出藝術、哲學與愛的能力。那些靜夜中與自我對話的時刻,實則是靈魂在鍛造通往來世的方舟。當我們停止逃避孤獨,開始在它的鏡面上雕刻自己的面容,永恒便在刹那間顯影。
時間刻度——2025.02.07-08夜與晝
- 上一篇 人生就是這樣
- 下一篇 作文——“月球近,月亮遠”摘自語文俠客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