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識的疑惑》之九 中醫溫補派
中醫溫補派
黃岐之
溫補派是由薛己,張景嶽主導的溫補陰陽的中醫門派。主要研究脾腎及命門水火的生理特性與病理變化,強調脾胃、腎命陽氣對生命的主宰作用,闡明了人體陰陽平衡的調節機制及其重要意義。
(1)溫補派之創立
明代薛己(1487年—1559年)在繼承東垣脾胃學說的基礎上,進而探讨腎和命門病機,從陰陽水火不足的角度探讨髒腑虛損的病機和治療,強調脾胃和腎命陽氣對生命的主宰作用,善用甘溫之品,建立了以溫養補虛為特色的學術體系。其後,張景嶽(1563年—1640年)繼承其學說,進而提出陽重于陰的觀點,溫補命門,為溫補學說奠定了理論基礎,著有《景嶽全書》,後世稱為溫補學派。
在溫補學派的形成後,諸多醫學家也紛紛提出了個人獨到見解,極大地促進了該學派的發展。繼薛己受李東垣、王冰、錢乙影響,為明清溫補學派形成奠定了基礎後,孫一奎受薛己的影響,進一步發展了該派系學說。此外,趙獻可、張介賓、李中梓等人也做出了貢獻。
(2)溫補派之醫理
溫補派是明代建立的中醫學派,以薛己為先導的一些醫家在繼承李東垣脾胃學說的基礎上,建立了以溫養補虛為臨床特色的辨治虛損病證的系列方法。張景嶽是溫補派的主要代表,他的代表著作有《類經》《景嶽全書》等。
薛己在深入研究前人學術思想的基礎上,并結合個人臨證心得總結。提出重視治病求本、滋其化源、溫補脾胃、溫補腎命的醫學觀點。
強調運用辨證論治的方法,以求疾病之本,強調辨證求本、治病求本的重要性。把人體當成一個整體看待,五髒之中,任何一髒的病變,除與本身有關,還存在着他髒對其的影響,髒腑之間存在着生克乘侮、子母相生的多種關系,再加上邪氣與正氣的交争,更應加以辨析。強調人以胃氣為本。認為人有胃氣則生,以及四時皆以胃氣為本;人以脾胃為本,納五谷精液,其精者人營,濁者人胃,陰陽得此是謂橐龠,故陽則發于四肢,陰則行于五髒;土旺四時,善載乎萬物,人得土以養百骸,身失土以枯四肢。人身之正氣雖根于先天之腎命,然不斷充養全在脾胃,而正氣之盛衰于人體抗衛外邪,祛除疾病,維護健康是至關重要的,隻有正氣充盛,才能祛邪于外,維持人身之健康。治病之根本即在于恢複正氣,補養脾胃就成為治病之根本。
疾病的治療要滋養人身氣血精液化生之源。薛氏認為人體後天生化之源,當屬脾胃元氣,土為萬物之母,故自然界非土不能長養萬物,人體脾胃五行屬土,中土以灌四傍,隻有脾胃昌盛,人身之髒腑四肢百骸才能得到滋養。由于脾氣充盛,肺金自然健旺,化源充足則陰精亦自充足,肺腎兩髒健壯,既可養肝,又可降心火,四髒自平。
薛氏認為脾胃之盛衰與人體健康關系十分密切,不論内傷外感引起的疾病,都與脾胃虛損有關。對人體不論陽氣不足,還是内有虛火燥熱,均主張以溫補之法升發脾胃之陽氣,使陽生陰長,人體氣血陰陽得以恢複,形成溫補脾胃的治療特點。當然,對于火衰土弱的虛寒證,又指出可以補火生土,強調了腎命對脾胃的溫養作用。
薛氏對腎命的認識,較前人亦有較大的發揮,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特點。将《金匮要略》的八味丸與錢乙,《小兒藥證直訣》的六味丸,用于治療各種虛損病證,使補腎的治法廣泛運用于治療雜病,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張景嶽十分重視人體正虛為病,基于“陽非有餘,陰亦不足”之說,大倡扶正補虛之理。景嶽用補,先以形體為主,注重溫補精血。
景嶽用熟地黃填補精血,所治病患極廣,不拘常法,信手拈來,屢收奇效。景嶽用補的另一特色即是補必兼溫。凡扶正補虛者,景嶽多以溫補為主旨,其善以附子、肉桂、幹姜、人參等藥為溫補之用,而其變化出入使用上,諸藥在新方八陣中則比比皆是。景嶽長于溫補,力倡溫補而終成一家之言。
“中年求複,再振元氣”,以倡其中興延壽之旨。是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嶽關于我國中老年醫學的一個獨具特色的學術思想。
人所具有的天然壽命,認為是與先天元氣相關。很少有人能盡其天年,這與後天是否很好地調攝養生有很大關系。先天雖強,不加惜護,仍可夭折;而先天雖弱,但勤于慎節,有時反得長壽。
中年時期是人體由盛而衰的轉折時期,我國古代對此早有較為深刻的認識。但是,張氏并未停留于此。他進一步對預防早衰作了重要的探讨,并鮮明地提出了“中年求複,再振元氣”先進卓越思想。張氏指出早衰的産生是由于不知攝生,耗損精氣,所謂“殘傷有因,唯人自作”(《景嶽全書》)。通過努力可能挽回早衰。因為,人的生命過程是有規律的,是随着年齡的增長而經曆着生長壯老,故早衰使之複常,才是遵循了生命的規律,挽回早衰。并“非逆天以強求,亦不過複吾之固有”。早衰即是元氣大傷的表現。而挽回早衰,即在重振元氣。”抓住中年時期元氣尚未大虛之機,認真地加以調理,使元氣得以複常,而人身之根本得固。
張氏認為人的個體壽命因遺傳差異而有所不同,雖不可能春秋皆度百歲,但絕大多數人是應該夭年在百餘歲。然而,事實上卻是大多數人半百而動作皆衰,就其緣由,理當責之後天失養、元氣受損。元氣乃人身根本,且在體内不能永存。人至中年,元氣則由鼎盛而漸衰,因而對之更當惜之再惜。
(3)溫補派之議論
薛己的學術觀點,是在深入研究前人學術思想的基礎上,并結合個人臨證心得總結而成的。薛氏在理論上重視脾胃,注重脾胃與腎命的關系,在治療上善于溫補,對明代以後諸醫家逐步對腎命的探索引向深化有着直接的關系,是對明代醫學發展有較大影響的醫家。
張景嶽以溫補為主的思想體系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對中醫基礎理論的進步和完善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完善了氣一元論,補充并發展了陽不足論,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水火命門說,對後世養生思想的發展也産生了積極的影響。
張氏既正視人的生理和社會需求,同時又提出應當對這些需求有所節制的思想,較之一味勉強無為和壓抑人的正當需求的思想來說,無論從認識方面或實踐方面均大有進步,豐富和發展了養生學,對中年心身醫學的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思路。
張景嶽的醫學思想深深植根于理學思想之上,運用理學家的觀念對《黃帝内經》作了全新的诠釋,著有《類經》等書,并成為後世醫家學習和研究《内經》的範本。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