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戰國策·樂毅報燕王書(十六)
昨天我們講到,針對燕惠王的責怪和虛情假意,樂毅給予了有力的駁斥,并陳情述志、袒露心迹。他用自己的行動和言辭證明了自己的忠誠和無奈。
樂毅在回信中,一來是澄清誤會,表明心迹,希望燕王和朝廷理解他的選擇和行為;二來是維護先王聲譽,表明自己并非無故逃離,而是出于無奈和對先王和燕王的尊重和忠誠。
接着,樂毅又回顧了與燕昭王的初次相逢,心中充滿了深深的知遇之恩和感激之情。他深知,自己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完全得益于燕昭王的看重與信任。而這份恩情和信任,成為了樂毅一生中最寶貴的财富和動力源泉。
之後,樂毅又深情地回憶起與燕昭王一起共同奮鬥、并肩作戰抵禦強敵的點點滴滴,彰顯了對先王的忠誠和懷念。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于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臣對曰:‘夫齊,霸國之餘教而驟勝之遺事也,閑于甲兵,習于戰攻。王若欲伐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于結趙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願也。趙若許約,楚、趙、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于趙。顧反命,起兵随而攻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随先王舉而有之于濟上。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逃遁走莒,僅以身免。珠玉财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于元英,故鼎反乎曆室,齊器設于甯台。薊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順于其志,以臣為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
“先王命令臣,說:‘我跟齊國積累了深仇大恨,那怕國小力微,也想報齊國之仇。’臣回答說:‘齊國本來有霸主的傳統,打過多次勝仗,熟悉軍事,長于攻戰。大王如果要伐齊,必須發動天下的兵力來對付它。要發動天下的兵力,最好是先同趙國結盟。還有淮北,本是宋國的土地,被齊國獨吞了,楚魏兩國都想得一份。趙如果贊同,約同楚魏盡力幫助,以四國的力量進攻,就可大破齊國了。’先王說:‘好!’臣便接受命令,準備符節,南下出使趙國。很快回國複命,發兵攻齊。順應上天之道,倚仗先王的聲威,黃河以北的齊國土地,都随着先王進兵濟上而為燕國所有了,濟水上的燕軍,奉令出擊,大獲勝利。士卒輕裝,武器銳利,長驅直入,攻占齊都。齊王逃奔至莒,幸免一死。所有的珠玉财寶,車甲珍器,歸燕國所有。大呂鐘陳列在元英殿上,燕國的寶鼎又運回曆室殿,齊國的寶器都擺設在燕國的甯台。原來樹立在薊丘的燕國旗幟,插到齊國汶水兩岸的竹田。自從五霸以來,沒有誰的功勳能趕上先王。先王很惬意,認為臣沒有贻誤他的命令,所以裂土封,使臣得比于小國諸侯。臣不才,自信能夠奉行命令,秉承教導,可以僥幸免于罪過,因此毫不推辭而接受了封爵。”
在這段文字中,樂毅的忠誠與對先王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他詳細回憶了先王的夙願與命令,以及自己為之付出的行動并取得的輝煌戰果,以此表明自己對先王的忠誠和不負所托的決心。
在樂毅與燕昭王共同謀劃攻打齊國的過程中,在他們長期的并肩作戰中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他們互相理解、坦誠相待,他們不僅是君臣關系,更是知己好友。
可以說,是燕昭王對樂毅的信任和支持,才讓他能夠毫無顧忌地施展才華。而樂毅也對燕昭王的知遇之恩銘記于心,且始終忠誠于燕國。
接下來,樂毅又對賢明君主與先王功績進行了論述。
那麼,樂毅又是如何論述的呢?
我們明天繼續!
備注:1. 圖片來自網絡,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釋義及賞析資料來自網絡。
- 上一篇 冬至霜華重,糯米暖寒冬
- 下一篇 “專家,嫑胡咬哩!″(小小說)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