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霜華重,糯米暖寒冬
“冬至霜華重,糯米暖寒冬。” 冬至悄然來臨了。在這一天,北半球的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在中醫的理論體系裡,此時自然界的陽氣最為衰弱,人體陽氣也随之處于低谷。
在這寒冷的時節,幸好有糯米,它味甘、性溫,入脾、胃、肺經,恰似一位溫柔的暖心使者,為我們的健康添磚加瓦。一方面,糯米富含碳水化合物,能夠迅速補充身體消耗的能量,為我們抵禦嚴寒提供充足的動力。此外,從中醫理論的角度來看,糯米還具有寶貴的養生功效。
1.養脾健胃
糯米性溫味甘,歸脾、胃經,有健脾暖胃的功效,能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促進營養物質的攝取。還能緩解脾胃虛寒、運化無力導緻的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情況。
2.補益肺氣
肺主氣司呼吸,在中醫五行中,脾土生肺金,通過健脾可以間接起到益肺的作用。
而且,糯米的溫性可以溫潤肺氣,增強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對于寒冷幹燥氣候下肺髒易受邪出現的咳嗽、氣喘、咽幹等不适,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3.補腎益精
中醫理論中脾與腎相互關聯,脾的健運有助于腎髒的滋養,從這個角度講糯米養脾間接對腎有好處,同時,傳統中醫也認為糯米本身有一定補腎益精的作用,對于預防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畏寒怕冷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不過,糯米也并非完美無缺。它比較黏膩,如同一位過于熱情而略顯 “黏人” 的朋友,在胃腸中消化起來相對緩慢,給腸胃帶來了一定的消化負擔。在脾胃運化功能減弱時,容易導緻水濕代謝失常,聚而生痰。而且,糯米的營養成分主要集中在碳水化合物方面,較為單一。此外,糯米性溫,食用過多會使體内熱氣積聚,出現口幹舌燥、咽喉腫痛、便秘等上火症狀。
但不必擔憂,隻要掌握一些巧妙的方法,就能讓我們在盡情享受糯米的美好的同時,還能避開它的 “小缺點”。
1.食用量上遵循 “适度為美” 的原則
冬至時節,阖家圍坐,品嘗一小碗熱氣騰騰的糯米湯圓,或是吃上幾個精心制作的糯米燒麥,既能滿足味蕾對節日美食的渴望,又不會給腸胃造成過多負擔,讓身體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保持輕松愉悅。
2.合理搭配食材
可以和一些清熱、化痰、健脾的食材,或者富含其它營養成分的食材一起烹饪。
比如,與清熱潤燥的食材如百合、蓮子一同煮粥,百合的清甜與蓮子的軟糯融入糯米的醇厚之中,既能中和糯米的溫熱之性,又為粥增添了豐富的口感。
比如,與理氣化痰的陳皮搭配,有助于減輕糯米的黏膩之性,使脾胃運化得更好,減少生痰的可能。
比如,在制作糯米糕點時,加入一些富含膳食纖維的紅棗、核桃碎,紅棗的香甜與核桃的醇厚不僅豐富了營養,還能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使糯米更好地發揮其滋養功效。
3.烹饪方式要講究
相較于油炸糯米制品,将糯米煮成粥或者做成清淡的湯品,這樣相對更容易消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生熱生痰的風險。
煮糯米粥時,不妨多煮一會兒,讓糯米的顆粒在慢火熬煮中充分釋放出軟糯的口感,變得更加易于消化吸收。
而且,制作湯圓時,可以用蔬菜汁或水果汁和面,既可增添缤紛色彩和清新口味,還能在不經意間攝入更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讓傳統的湯圓煥發出健康的新活力。
4.把糯米磨成粉
據《本經逢原》記載:“糯米,益氣補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滞,且利小便,以滋肺而氣下行矣。”這就是說把糯米磨成粉,做成糊糊,就不粘滞了,而且有利小便、補肺潤肺等功效。那好啊,咱就磨粉,加水,熬煮着吃呗。
寒冬裡,巧食糯米,養脾養肺,還不生熱生痰,還不抓緊吃起來,哈哈~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