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一日記:上帝視角——案例分析 4
抗美援朝戰争簡介
1950年6月25日,朝鮮内戰爆發。美國為維護其在亞洲的霸權地位,推行侵略政策,立即進行武裝幹涉。26日,美國總統H.S.杜魯門命令美國駐遠東的海、空軍參戰,支援南朝鮮(韓國)軍。同時命令美國海軍第7艦隊侵入台灣海峽,侵占中國領土台灣。27日,杜魯門發表聲明,公開宣布了采取上述行動,并且美國操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沒有蘇聯和中國兩個常任理事國參加的情況下,通過了美國提案,要求各會員國在軍事上給南朝鮮以“必要的援助”。7月7日,美國又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組成侵朝“聯合國軍”的決議,并委托美國任命“聯合國軍”總司令。8日,杜魯門任命美國遠東軍總司令D.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後由M.B.李奇微、M.W.克拉克繼任)。
中國政府和人民對于美國武裝幹涉朝鮮内戰和侵占中國領土台灣表示極大義憤。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号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同日,中國外交部長周恩來發表聲明,指出:杜魯門27日的聲明和美國海軍的行動,乃是對于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對于聯合國憲章的徹底破壞。中國人民必将萬衆一心,為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解放台灣而奮鬥到底。7月6日,周恩來再次發表聲明,指出聯合國安理會6月27日關于朝鮮問題的決議為非法,中國人民堅決反對。
9月15日,美軍趁朝鮮人民軍主力在朝鮮南部洛東江地區作戰之際,以其第10軍于朝鮮西海岸仁川登陸,配合正面部隊對朝鮮人民軍實施兩面夾擊,戰局發生了不利于朝鮮人民軍的急劇變化。9月28日,美軍攻占漢城(今首爾),29日,美軍進抵北緯38°線(以下簡稱“三八線”)地區,并準備越過“三八線”繼續向朝鮮北部地區進攻。
10月初,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根據朝鮮勞動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請求和中國人民的意願,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與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25日,揭開抗美援朝戰争序幕。
實施戰略性反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接受停戰談判(運動戰階段)
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為抗美援朝戰争第一階段。這個階段,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采取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陣地戰、遊擊戰相結合的方針,因勢利導,避強擊弱,連續進行了五次戰略性戰役。其特點是:戰役規模的夜間作戰和很少有戰役間隙的連續作戰,攻防轉換頻繁,戰局變化急劇。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後在7個多月的時間内,連續進行五次戰役,和朝鮮人民軍一起将“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擊退到“三八線”,并将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共殲“聯合國軍”23萬餘人,迫使其接受停戰談判,為抗美援朝戰争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實行戰略防禦,邊打邊談,勝利結束戰争(陣地戰階段)
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為抗美援朝戰争第二階段。這個階段,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執行“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争取和談達到結束戰争”的戰略方針,在軍事上采取“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作戰方針,以陣地戰為主要作戰形式。其特點是:軍事鬥争與停戰談判密切配合,邊打邊談,以打促談,鬥争尖銳複雜;戰線相對穩定,局部性攻防作戰頻繁;戰争雙方都力圖争取主動,打破僵局,謀求對自己更有利的地位。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和毛澤東在作戰指導上,還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由打小殲滅戰逐步過渡到打大殲滅戰的方針。1951年7月10日,戰争雙方開始舉行朝鮮停戰談判。從此,朝鮮戰争進入了長達兩年多邊打邊談的局面。
在此期間,粉碎“聯合國軍”局部攻勢和“絞殺戰”、細菌戰 等,迫使“聯合國軍”方面放棄無理要求,于1951年11月27日同朝中方面達成以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協議。志願軍和人民軍于9月18日~11月25日,攻守均處主動,進行全線戰術反擊和上甘嶺戰役,1953年4月全部完成反登陸作戰準備工作。“聯合國軍”被迫放棄了進行軍事冒險計劃,于4月26日同朝中方面恢複被其中斷6個月之久的停戰談判。
為促進停戰實現,志願軍根據毛澤東關于“争取停、準備拖”的指示,與人民軍一起,發起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志願軍和人民軍為實現有效的停戰和停戰後處于更有利地位,以南朝鮮軍為主要打擊對象,于7月13日發起以金城戰役為主的第三次進攻作戰,殲滅“聯合國軍”7.8萬餘人,迫使“聯合國軍”方面向朝中方面作出實施停戰協定的保證,有力地促進了停戰的實現。
7月27日,戰争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曆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争,以中朝軍民的勝利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失敗而告結束。在戰争第二階段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共殲“聯合國軍”72.3萬餘人。
抗美援朝戰争的特點及其勝利的重大意義
在這場戰争中,美國将其陸軍1/3、空軍1/5、海軍近半數的兵力投入到朝鮮戰場,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現代化武器,然而卻遭到失敗。美軍在朝鮮戰争中消耗各種作戰物資7300餘萬噸,用于戰争的經費達400億美元。志願軍作戰減員36.6萬餘人,消耗各種作戰物資560餘萬噸,用于戰争的經費為62.5億元人民币。
這場戰争的突出特點是:①它是一場規模較大的國際性局部戰争,政治鬥争、軍事鬥争交織進行,複雜尖銳,雙方軍事較量異常激烈。在一個幅員狹小的戰場上,戰争雙方投入大量兵力、兵器,到戰争結束時,雙方兵力總共達300多萬人。噴氣式飛機首次廣泛使用于戰場。戰場上的兵力密度、某些戰役戰鬥的炮火密度、美國空軍轟炸密度都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②戰争雙方武器裝備優劣懸殊。美國是資本主義世界最大的工業強國,美軍具有第一流的現代化技術裝備,掌握着制空權和制海權,實行的是現代化諸軍種、兵種聯合作戰,但進行的是非正義的侵略戰争,失道寡助,内部矛盾重重。中國經濟落後,志願軍武器裝備處于明顯劣勢,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坦克部隊作戰。後期雖有少量空軍,也隻能掩護主要交通運輸線。但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所進行的是正義的反侵略戰争,得到了中、朝兩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和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支持,有巨大的政治優勢。③戰争的主要戰場是在東西瀕海、地幅狹長、山高林密的朝鮮半島北半部,便于實施登陸作戰和利用山地隐蔽軍隊、組織防禦,但不便于發揮機械化技術裝備的效能和大兵團實施廣泛機動。④志願軍出國作戰,就地補給或取之于敵都較困難,一切作戰物資基本上靠國内供應,由于交通工具落後,運輸手段有限,加之美國空軍的封鎖破壞,供應困難,作戰行動受到很大影響。“聯合國軍”依賴其現代化裝備,能迅速完成補給,保障作戰。這些特點,都制約着戰争雙方的戰争指導,影響着戰争的進程和結局。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堅持按照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導戰争,以高度的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以頑強的意志、無比的勇敢和智慧,戰勝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同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取得了戰争的勝利。
抗美援朝戰争的勝利,具有重大曆史意義:①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一起保衛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保衛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全,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人民反帝鬥争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人民志願軍打出了軍威、國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②這場戰争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精神,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複和發展。③這場戰争由于雙方都面對新的戰場、新的作戰對象,因而作戰樣式、戰略戰術的運用,都有别于過去進行的戰争。噴氣式飛機的大量使用、直升機直接用于作戰、以坑道為骨幹支撐點式防禦陣地體系的形成,給以後的戰争提供了新經驗,促進了軍事學術的發展。④中國人民志願軍不僅圓滿地完成了祖國人民賦予的光榮使命,而且在戰争中學習戰争,取得了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寶貴經驗,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軍事思想,促進了中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以上内容參考于:https://baike.so.com/doc/5430102-5668357.html)
上帝視角——打得一拳開,省得百拳來!
抗美援朝戰争的勝利,給中國,乃至世界格局造成的影響遠不止此。它為新中國赢得了幾十年的和平發展建設時間,也為中國步入世界舞台獲得了重要的話語權,從此中華民族站起來了。但是,在作出“抗美援朝”決策及展開具體的戰略戰術上,身處劣勢的中國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卻在毛澤東等領導的指揮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其中有不為人知的東西嗎?
從上帝視角來看,抗美援朝戰争的勝利是必然的。首先,當時世界格局處于美蘇冷戰對峙,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略占上風,而以蘇聯聯合下的社會主義國家略處于下風。中國,作為剛經曆抗日戰争、解放戰争的新生國家,其站位和實力對整個國際局勢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時候,美蘇都不敢輕易開啟戰争,美國就想借助朝鮮内亂,将朝鮮作為其卡住蘇聯和中國脖子的一個前站,進而成為打擊、遏制蘇聯和中國的橋頭堡,從而實現其稱霸世界的工具。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蘇聯不敢出戰,如果中國再不出戰,那麼美國的陰謀必然得逞。新中國将直接面臨歐美帶來的巨大壓力,何去何從?擺在中國人民面前。正所謂“卧榻之側,且容他人安睡!”所幸,毛澤東等領導人清醒的認識到了這一局勢,遂決定兵進朝鮮,與朝鮮人民軍一起聯合阻擊歐美聯合國軍,将危機消亡于未然。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參戰,就像美蘇間壓倒駱駝的那根稻草一樣,使歐美聯合國軍害怕蘇聯也參戰而造成不可收拾的境地,礙于各方面的壓力,所以不得不與志願軍及朝鮮人民軍簽訂停戰條約。
其次,美歐聯合國軍遠離本土,到朝鮮半島進行戰争,可謂水土不服,對朝鮮的地理地形及氣候都不了解,不熟悉,可謂人地生疏。美歐聯合國軍的優勢在于海陸空武器精良,但是,朝鮮北部卻多山林,交通不便,不利于大規模軍隊迅速調動。反觀志願軍,雖然也地處異國他鄉,但是畢竟屬于鄰國,地理氣候雖有差異,但影響不大,很快就适應了。志願軍剛剛經曆了抗日戰争、解放戰争,戰鬥經驗、戰鬥素養較好。由于長期進行遊擊戰、運動戰,故對山地叢林地帶作戰有較為豐富的經驗。
其三,美歐聯合國軍遠離朝鮮半島,給養全靠遠程空運和海運,空運快捷卻量少,海運量大卻緩慢。這也造成了聯合國軍在給養方面的不足。且由于多個國家協調作戰,由于利益沖突等原因,隻應速戰速決,不宜長期作戰。志願軍雖然相比于聯合國軍距離朝鮮較近,給養也同樣需要自中國運送,而且新中國剛成立,各種物資較為匮乏,運輸方式較為落後,且容易遭受聯合國軍空軍的襲擾、破壞。但好在志願軍是為保家衛國而戰,不是孤軍作戰,身後有億萬中國人民全力以赴的支持,故即便有困難,全中國人民團結一緻,排除萬難,确保志願軍給養問題。
其四,聯合國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國橫掃之下鮮有完卵,其戰鬥力大打折扣!唯美國于二戰後期加入戰鬥,以其武器精良,以及德國被蘇聯擊潰的情況之下參戰,其真實戰力不确定,從未遭遇硬戰,故其軍隊綜合戰力有待确定。而反觀志願軍,可謂是身經百戰,從指揮員到普通士兵,大都實戰經驗豐富,一路從紅軍長征到抗日戰争,再到解放戰争,經曆了成千上萬的大大小小的戰鬥,大多數戰役都是以弱對強,且都能以弱勝強。面對的日本軍,在武器精良方面雖可能不如美國,但其舉全國之力也差不到哪裡。另外,國民黨軍,特别是将系嫡系部隊都是配備的美式裝備,且對共産黨軍隊較為熟悉,仍然毫無抵抗之力。《孫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所以,聯合國軍在對志願軍不了解的情況下冒然與其進行戰鬥,其不利因素可想而知。反觀,志願軍積極與朝鮮人民軍配合,在保家衛國精神的支撐下,雖不知聯合國軍底細,但有與日本軍、國民黨軍的戰鬥經驗,相比之下可謂是較為有利。唯一不足之處在于武器裝備較為落後,但是志願軍早有“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沒有吃沒有穿敵人給我們送!”的“取之于敵,用之于敵!”的優良傳統。故不利因素很快得到緩解。且志願軍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大力開展遊擊戰、運動戰、夜戰、肉搏戰等,使聯合國軍空有精良的武器裝備卻無多大勇武之地,收效甚微!正所謂“以己之長克敵之短!”焉有不勝之理!
推薦拙作!
1、止一 著:《“1+1”教學》,https://www.jianshu.com/nb/53563538,2023年1月13日。
2、【春秋】老子 著, 止一 解讀 :《道》,https://www.jianshu.com/nb/53487517,2023年9月13日。
3、【春秋】老子 著, 止一 解讀 :《道》,全球華人出版社,2023年11月。
4、止一 編著:《素問》,https://www.jianshu.com/nb/54413944,2023年10月12日。
注:文中觀點純屬止一個人一己愚見,不代表任何人及其思想。若有不是之處,請一笑置之!
簡書同号有連載,
有緣之人等你來。
尊道貴德明要妙,
恬淡虛無道門開。
- 上一篇 《魯迅:直面慘淡的人生》:勇于面對現實的精神
- 下一篇 我和李娟的相遇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