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至味是清歡——于丹》讀後感

      也許是于丹老師的内容寫的太過直白,也許是我知識不夠豐富,很多地方看了并無法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獨到的見解,隻能像寫作文一樣,淺顯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每個人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想去的地方,和享受生活的方式。我呢,喜歡在下雨天聽着雨聲,喝茶、看書或練字,亦或是聽着輕音樂打掃小窩,讓自己眼前一亮,滿滿的都是成就感。這是目前為止我最享受的事情。 也許,正是因為我現在的太容易滿足,才會讓我變的如此,沒有太高的追求目标,又沒心沒肺的活到現在。往事不去提,未來不幻想。

...


      就像書中的于丹老師給自己未來的孩子寫了一封信,我曾經也想過給自己未來的孩子寫一封信。可是我卻不知道自己要寫什麼,那時的社會又是怎樣的,我的信會不會起到作用,孩子長大後看到我的信,會不會覺得自己的媽媽很傻。

      于丹老師在寫的時候卻沒有過多的去想以後會怎樣,而是将自己想要對孩子說的話都寫在了信裡。信中的那些内容,我真的是一點也沒有留下,或許是因為在我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心裡隻是在想着,盤算着,是不是我也應該給自己的孩子寫一封信的想法裡出不來,才導緻這樣的結果。~…

...

      其實每讀一本書,我都會寫一篇讀後感,但是腦子就像忽明忽暗的燈泡一樣,一下明朗,一下灰暗,記憶中的章節也是斷斷續續。有時我都覺得自己不會讀書,因為我無法找到書中的關鍵處,無法抓住書中的重點,隻知道看到覺得好的短句和詩句會記錄下來,看到好的見解和不同的做事方式會對自己反思,我想也許真的應了那句話:當你和别人不在同一個知識層面的時候,别人說什麼你都會覺得是對的✧٩(ˊωˋ*)و✧,因為你沒有可以反駁他的道理。

      于丹老師在她的大學時期,找到了自己那一束光,在敦煌莫高窟沙漠裡的晚上,那個小小的身影,靠着一束光倔強的蹲在沙漠中央,有手電就可以天不怕地不怕。這篇文章也是我記憶最深的。我不羨慕她在那個年代,那麼年輕,就可以到敦煌莫高窟那麼遠的地方去旅行,我羨慕她可以在一次旅行中,找到引導自己的那束光。而我,連那束光是什麼我都不知道。

        一個人走過很多地方,每走過一座城,就有一段感悟。有歡喜,有孤獨,有憂傷,學習到新的人文,見到沒見過的東西,去了人人向往的天堂,讓我感到歡喜。看到别人三三兩兩的,邊走邊談笑,讓我感受到了孤獨。雖然孤獨卻并不覺得寂寞,風,拂着我,陪着我;山,繞着城,陪着我;就連夜晚的霓虹燈都是如此,照着我,陪着我。我并不是一個人在行走,我同這個世界共同存在着的。但是我卻始終沒有找到屬于自己的那束光。

      讀文的時候我便在想,那束光是什麼呢,是指引我前方的那束光嗎?而我,是不是應該也去一次敦煌的沙漠那裡,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束光?

...

      關于節氣,我覺得現在社會中的人們,哪裡還知道節氣的存在,估計沒有多少人可以說出24個節氣了,包括我。城市的生活太過浮躁,大多數人的日子都和複制粘貼的一樣,至少我目前所知道的這個階層是這樣的,而這也是差距。

對于城市, 我更喜歡現在的農村,生活節奏不快不慢,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感受得到季節更替,時間在遊走,從未停止。感受春天仙境般的晨霧,看着剛出頭的鮮芽和嫩苗,跟着鳥兒起個早。聽夏天的蟬鳴,搖擺着蒲扇,坐在樹下乘涼。體會秋天豐收的喜悅,抱着碩果,頂着豔陽,嘻嘻哈哈的說笑。去打冬天屋檐下結成的像琉璃一樣的冰花,和兒時一樣當成冰棒吃下,同小夥伴們到雪地裡找動物們的小腳丫。

...

      這些在城市裡的孩子這裡是沒有的,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暖氣,就連夏天出個門,都擔心他會不會因為中暑而暈倒。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露個腳踝露個腰,也就路上冷,反正到哪都凍不着。那就更别說春天和秋天了,若不是因為春天有新生,秋天有黃葉,仿佛都覺得一年隻有2個季節,就是夏天和冬天。

      現在的孩子們沒有了早起的習慣,晚上更是不知點的玩手機和遊戲。認為8點起床已經是早起。古人說的辰昏定醒,也早已被現代人抛棄。就連最大的節日春節,也沒有了春節的氣息,華夏文明正在慢慢的被淡忘,遠古神話慢慢變成了笑話,一切還像于丹老師那個年代的樣子嗎?我覺得不是。

      農村還是有些禮節的,逢年過節竄竄門兒、走走親戚、送送禮,長長短短的唠唠嗑兒。而我們,一個人在城市裡隻知道端午了吃個粽子,中秋了吃個月餅,就像這些節日本就和我們沒有關系一樣。所有有一切全部都簡單化,還是越簡單越好的那種… ,巴不得都取消這些費銀兩的節日。

...

    我覺得很少人能夠做到内心極度平靜,遇事波瀾不驚。或許有,但是很少。在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多數人是無法做到内心的平靜的。想要的東西太多了,如何能什麼都不想呢?

個人的攀比心與利益心,已經占據人們大腦大半儲存空間,絕大多數人與行屍走肉一般無二,沒有自己的靈魂,沒有自己追求,日複一日的工作,卻是在根據别人追求,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樣的人生是可悲的,因為對這個社會而言,他們是麻木的,如器械一般。

        “有求皆苦,無欲則甜,一念放下,萬般自在”,說到底,不過是知足常樂。

快樂的活在當下,盡心就是完美(⑉°з°)-

  2020.4.12

王小雨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