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應該正面教育:學會上面是“責任心”
原文:就和所有憤怒的人一樣,獾從來不會傾聽别
人,隻想擺出一副教導者的樣子,批評人家的短處。
訓話結束後,走出那間屋子,嚴厲的獾變回了和顔悅色的慈父模樣,這讓天生有股韌勁的蛤蟆又恢複了本性。
蛤蟆意識到那時在獾面前的忏悔隻是表象,其實他是在防禦獲對他的攻擊。不是發自内心的東西,就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
他翻到了寫着标題“順從行為”的那一頁,标題下面寫着“同意” “取悅” “道歉”和“依賴”。
“憤怒是我們行為的必要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壓抑下去。我們換一個比喻,這次用科學來打比方。想象一個煤氣罐開始發燙,壓力越來越大,有爆炸的危險,怎樣可以迅速減壓? ”
成年人或許會因為輸掉一場權力鬥争而生悶氣,也是同樣道理。說白了,惬氣是輸家在對強大的赢家做出反應。
感悟:這本書越往後看越精彩,第7章我摘取了不少的原文,想到的确實也很多。
不管是書中的蛤蟆,還是我們自己,或許我們的孩子,隻要有思想,我們都會讨厭一個說教者,那種自認為自己說的就是對的,強行把思想施加在旁人身上。
我反思,作為一個媽媽,我就經常犯這種錯誤,跟孩子講道理,無法說通時,直接就是暴怒➕命令,我說的都是為了你好,你就是不懂事!你是不是也經常這樣對孩子?
通常在我們的憤怒之下,孩子會暫時的認錯、變得中規中矩,但不用太長時間,也許是我們一個情緒轉換的時間,隻要我們停止發怒,給予孩子一個笑臉時,他骨子裡不服輸的、跳脫的韌性,又出來了,說不定下一秒又闖禍了。你家是不是也有這樣一娃?
蛤蟆在不斷深思,他明白了自己短暫的服輸隻是表象,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不正和蛤蟆一樣嗎?
孩子還小,通常迫于我們的高壓,會短暫誠服。但長時間的壓迫,讓孩子習以為常:“反正做某件事媽媽會不開心,她隻是生氣而已,過後還是會對我好的。”你認可嗎?
做錯事情,父母發怒指責,隻是一種短時效應。更多的需要考驗孩子承擔錯誤的決心,犯錯就要擔責。
一個人隻有真正懂得“責任心”的重要性,才能有所改變。
蛤蟆在和蒼鹭後續的交流中,談到孩子的情緒會在不斷的打壓下,逐漸變成我們經常說的青春期叛逆的一個過程:退縮⇨厭煩⇨拖延⇨郁悶⇨任性⇨怄氣⇨撒潑⇨叛逆。
試想一下,回憶孩子的成長過程,不正是一點點在反抗我們,所以作為父母,更多的需要正面教育,而不是以暴制暴。
暴怒下的教育,還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會讓他永遠無法真正認識自己、改變自己、活出他該有的姿态,而是沉浸在他童年的陰影下。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