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三)

立志做聖賢

1

話說,王老爺子帶着王陽明到了京城,作為兒子的王華,在家設宴為父親接風洗塵。接風宴後,一切步入正軌,作為父親的王華,雖然身為狀元,但對王陽明在教育上要求的并不像常人想像的那麼嚴格,而是懷着“無為而治”的教育觀念,通過引導和啟蒙的方式來教育王陽明。王華去翰林院上班時,就由祖父王天叙教王陽明。

在學習上,王陽明沒有父親王華那麼自律,爺爺教育孩子,免不了,心疼和溺愛,相對要求就不那麼嚴格,而且王陽明,也沒有當初父親的狀元夢,因此一直是邊學邊玩的狀态,看到這種情況,王華覺得該把孩子送到私塾了。

2

1484年,12歲的王陽明在父親的安排下,進入私塾,開始接受系統的教育。王陽明上的是大名鼎鼎的豫章私塾,老師來自江西,熟背儒家經典,四書五經,還寫得一手好文章,能在這個私塾裡上課的孩子們,非富即貴,王華也是托了關系,花了時間和金錢,才讓王陽明進來的。(寫到這,想想,作為家長,我們不也是這樣做的嗎,看來我們是繼承了古人的傳統)

一次課堂上,王陽明一本正經的問老師“人生何謂第一等事?”,老師告訴他是“像他爹一樣,讀書登第是也。然而王陽明并不認同,他覺得人生第一等事是做聖賢。王華聞之此事,也是生氣至及,但也不了了之,因為他反駁不了王陽明。

3

1487年,已經15歲的王陽明,有點厭倦了“四書五經”,開始關注起軍事方面的知識,對《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很感興趣。也是在這一年,王華帶王陽明去了一趟關外,讓其領略了遼闊的草原和大漠。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王陽明一回來,就把自己關進書房,寫了《平安策》奏疏,找到父親,請父親轉交皇上,表明自己願意出關,讨平鞑靼。

對于王陽明的這一做法,王華自然是反對的。思來想去,決定給王陽明尋個門當戶對的老婆,讓其王靜下心來讀書。

對于一個青年來說,要想快速成長、成熟,給他娶個老婆是個不錯的計策,因為隻有做了父親,才能明白父親的不容易,才會有責任感,我們常說的“成家立業”便是這個道理吧。

15歲的孩子現在應該才上初三,或是高一吧,沒想到明朝的時候,就要成親了,真是不敢想。

小夥伴們 ,今天就到這裡了。明天繼續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