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伊阙之戰,一戰成名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将而擊韓之新城。是歲,穰侯相秦,舉任鄙以為漢中守。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阙,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将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為國尉。

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的開篇的前八十一個字的背後,是一場令六國聞風喪膽的殲滅戰——伊阙之戰,二十四萬韓魏聯軍慘死。此戰過後,白起這個名字如平地一聲驚雷,震驚六國……


梁啟超曾對戰國時期戰死的士兵人數做過統計:“戰死士卒兩百萬有奇”,而其中白起率領秦軍斬殺敵軍之數已過百萬,占了二分之一。

現如今,對于白起這個名字,你或許不曾陌生,在太史公的《史記》中,一次次征伐戰争,記載的是一次次驚人的屠殺數字。

他是戰神,位列四大戰神之首,他是人屠,屠夫的惡名背了幾千年。功過是非,那些淹沒在曆史中的故事我們隻能從故紙堆中探尋。


伊阙之戰——戰争背景

伊阙,在隋炀帝定都洛陽以前,龍門一帶龍門山和香山,兩山對峙,伊水流過其中,因望之若阙而被稱之為伊阙。地形狹長,兩山夾一水,地勢險要,是韓魏的門戶,也是兩國的西方屏障。

秦國,地處關中一隅,與韓魏兩國邊界相鄰,山水相依。秦國東出,首當其沖的便是韓魏兩國。公元前294年,左庶長白起奪韓國新城。韓國派出使臣向魏國求援,唇亡齒寒,所以魏國并沒有選擇作壁上觀,随即派大将公孫喜前去助戰。

伊阙,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交戰雙方的主戰場,一方是由公孫喜和暴鸢率領的二十四萬韓魏聯軍,一方是不足對方聯軍半數的秦軍,由名不見經傳的白起領軍。公孫喜和暴鸢久經沙場,在垂沙之戰中大敗楚軍,而白起這個名字對于兩員宿将來說,是無名小輩。

伊阙之戰——戰争過程

是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

白起深知,從人數上,秦軍不敵聯軍半數,而且韓魏聯軍以逸待勞,而秦軍是遠道而來。韓魏聯軍到達伊阙後占據要地,據險固守。若是正面交鋒,秦軍必敗無疑。

此時的韓魏兩軍也是貌合神離,韓國以強弓勁弩聞名于世,魏國的魏武卒也是威名遠播,兩國都希望對方能充當主力,率先出擊。而白起正是針對韓魏兩軍互相觀望,不願當先出擊的弱點,審時度勢,展開對策。

當兵力處于劣勢時,就要盡量脫離戰鬥,避其鋒芒。要分散聯軍優勢兵力,形成局部優勢或對等形勢,然後各個擊破。

白起率先派出一隊疑兵,打出旌旗無數,命人擊鼓呐喊,制造出人沸馬喧的假象,用以迷惑韓軍,鉗制住韓軍的主力。又帶領秦軍銳士主力,從伊川境内翻山越嶺,悄悄繞到魏軍後方。魏軍無備,松懈防守,倉促應戰間,結果就是迅速慘敗。

據說魏軍也向韓軍發出求援,可是韓軍以為自己這邊面對的也是秦軍主力,所以未曾救援。當他緩過神準備救援之時,魏軍已被擊潰,主帥公孫喜被俘。而此時面對秦軍的兩側夾擊,韓國的強弓勁弩已失去了施展餘地,最終潰敗而逃。

這場戰争,從發動到取得勝利,秦軍隻用了一天一夜的時間,淩厲的攻勢震懾六國。


伊阙之戰——戰争結果

秦軍乘勝追擊,全殲韓魏聯軍二十四萬,攻占伊阙,主将公孫喜被殺。占領伊阙後,秦軍趁勢奪取五城。

韓魏兩國一蹶不振,割地求和。

“陝人白起入伊洛,屍骨成山血成河”……

從此,韓魏兩國門戶大開,秦軍的虎狼之師長驅直入,以不可抗禦之勢向中原擴張。

白起,一個注定要載入戰争史冊的名字,開始他一生傳奇的東征曆程。他的名字,是六國君王與将士的噩夢。

伊阙之戰,一戰成名……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