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 真實的人性,有無數可能

作者:太豬

...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厭自己的人所散發的負面能量。

他從來沒有想象過,在這世上竟然會有這樣的惡意存在。

...

...

無邊的惡意,深不見底

“無邊的惡意,深不見底,有如萬丈深淵。”這是東野圭吾的《惡意》封面上的一句話。

這本書大緻講了野野口(兒童文學作家)殺害了“朋友”日高(暢銷文學作家),警察加賀調查其殺人動機的推理故事。

讀這本書時,很明顯的感覺到有兩條線索:野野口的手記和加賀的獨白。

在加賀發現疑點,搜查了野野口的住處後,證據被找到,野野口被帶走。但故事到這并沒有結束,相反,這隻是一個開始。此後的章節圍繞着加賀調查野野口殺人的動機徐徐拉開了帷幕。

野野口和日高曾是同學。

小學時,野野口經常不想去上學,日高便每天去他家樓下喊他,督促他,還帶着他去向老師道歉。

但野野口背地裡卻向兩人共同的朋友說日高的壞話,讨厭他的口吻不自覺地流露。

初中時代,野野口被一個叫做藤尾的家夥欺負,是被校園霸淩的對象,正直的日高站出來拯救了他。

他們成了大人們眼裡的好朋友。但事實是,野野口向藤尾說了許多關于日高的壞話,導緻藤尾對日高深惡痛絕,欺負的對象轉移到了日高身上。

日高因為堅持反抗藤尾,被他們一夥人變本加厲的欺負,而這次,野野口因為害怕違逆藤尾重新過受盡淩辱的日子,加入了霸淩日高的隊伍。

升入高年級後,因為種種原因,兩人不再來往。

多年後,早已步入工作的兩人再次見面。一直想成為作家的野野口主動拜訪了先一步成為作家的日高。

經曆了背叛後的日高,仍大方地接納了曾經仇視自己的野野口,并且替他介紹出版商,讓野野口能在兒童文學界立足。

不管對誰,日高都無比親切;而野野口,隻是為了利用日高成為作家,短暫地與他和好。

那麼,野野口為什麼殺人?

随着雙線的一點點地推進,殺人動機被一次次推翻,情節反轉了又反轉。到底,真實的殺人動機是什麼?

是惡意。人心底深處蟄伏着的惡意。

日高的恩德與優秀讓野野口陷入自卑與忌妒的泥潭,無法自拔,越陷越深。野野口對日高這個恩人,不但沒有半分感激,反而萌生了惡意。

加賀說,“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這是一種怎樣的心态啊。”

野野口費盡心思編造自己被日高逼做影子作家,讓日高死後世人同情的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而被害人日高遭人唾棄是他的動機。

真相就是由各種原因交雜在一起,野野口從初中時代對日高的不爽,成年後對日高作家職位的羨慕,但追根溯源是人性,人心底的惡意。

...

原罪被放大,總有一角照出自己

這樣“農夫與蛇”的故事,在《追風筝的人》中也出現過。

阿米爾和哈桑,一個主,一個仆。

雖然身份差距巨大,但兩人一起長大,喝同樣的母乳。

哈桑從來都把阿米爾當親哥哥對待,而阿米爾卻瘋狂的針對着哈桑。

哈桑這個仆人的孩子甚至更得阿米爾的父親歡心,因為哈桑是他的私生子。

父親疼愛哈桑,阿米爾嫉妒;父親贊許哈桑,阿米爾嫉妒;父親對哈桑流露滿意的眼神,阿米爾也嫉妒。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父親的認可,而父親卻偏愛哈桑,這也是阿米爾惡意的源頭所在。

阿米爾會在打水漂時沒有哈桑打得多,就故意隻讓父親帶自己出去玩,把哈桑留在家裡。

阿米爾污蔑哈桑偷了自己的表,哈桑承認了。

父親的朋友帶孩子來玩,阿米爾從來不願喊上哈桑。

阿米爾讀書給哈桑聽,故意刁難不識字的哈桑。

因為嫉妒,阿米爾一次又一次地傷害了哈桑。

...

這就是人性,不用去深深剖析,不知不覺就從心底蔓延開來的惡意,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隐藏的人性,真實的人性沒有感情,無關道德。

東野圭吾說:“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

或許,每個人都心懷着你自己所不知的惡意,在某一刻如同洪水猛獸般噴薄而出,無可抵擋。

...

巧妙伏筆,引人入勝

作為常用的叙事方式,手記體曆來深受推理作家的喜歡。

野野口的自白和加賀的手記都分别以第一人稱展現在讀者面前。真實的讓人感覺深處其中,十分有代入感。

所以從一開始,讀者就順理成章地進入了東野圭吾布下的誤區迷局。

書的開篇,描寫了一個故事:日高用有毒的肉丸将鄰居鬧騰煩人的貓給毒死了。

這件事一開始就讓所有人都主觀臆斷,先入為主地認為日高是一個陰險狠毒的僞君子,小人。順理成章地有了下午野野口手記裡交待的日高逼迫他做影子作家那樣龌蹉的事。而忽視了野野口的真實作案動機。

野野口借助了這一點,把自己包裝成受欺負的好人開始反抗,而日高則成了那個毒貓的壞人。

不似激情犯罪那樣,這本書從一開始就在鋪墊,在烘托,不僅把加賀警官引入了誤區,也完完全全把讀者,或者說一個普通人的心理摸的一清二楚。

我讀的時候,一開始也以為野野口是個可憐的人,被欺負的人,值得同情的人。不得不說,手記體很好的讓人被野野口編造出的思路牽着走,不到最後真相随時可能反轉。

野野口借助了這一點,把自己包裝成受欺負的好人開始反抗,而日高則成了那個毒貓的壞人。

還好,最後加賀跳出了圈套,捕獲了真相。

這麼簡單的一個圈套卻極為高妙,也因為它捕捉到了一個真理:

人們很願意去相信這世上沒什麼永遠的好人,好人變壞是很有可能的,而這也恰恰決定了人性的多樣面。

東野圭吾将人心一層一層的剝開,将人性剖析,将放大了千萬倍的惡意雙手捧着,呈現在你面前。當惡意彌漫,擴散的有如病入膏肓的癌症,肆意迅速。

不爽,嫉妒,偏見組成了野野口的惡意,那其他人的惡意呢?

《惡意》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同樣适用于這世間每一件黑暗的事情:

真實的人性,有無數可能。

...

...

經典摘錄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厭自己的人散發的負面能量。他從來沒有想象過,在這世上竟然會有這樣的惡意存在。

—— 引自第201頁

人性中的惡意:貪婪、嫉妒...真是十分可怕的負面能量,讓人寒毛凜凜。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麼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瑣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幫我實現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越的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并給你,全部用來恨你。

痛苦的時候要假裝快樂是很困難,但快樂的時候要假裝痛苦卻好辦。

—— 引自章節:加賀恭一郎的記錄

仔細一想,你當時所承受的最大暴力,就是被迫成為那場暴行的共犯。

—— 引自章節:加賀恭一郎的闡明

當時,那個欺負人的主謀曾說了這麼一句經典台詞:“我就是看他不爽。”

—— 引自章節:真相之章

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建立在一種錯覺上。老師錯以為自己可以教學生什麼,而學生錯以為能從老師那裡學到什麼。重要的是,維持這種錯覺對雙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因為若看清了真相,反而一點好處都沒有。我們在做的事,不過是教育的扮家家酒而已。

—— 引自第64頁

如果你有《廣辭苑》,不妨查查看。那裡面是這麼寫的:抄襲,擅自使用别人的部分或全部作品。喏,你聽得懂我的意思吧?未經許可的使用才是抄襲,如果不是就不叫抄襲。“

—— 引自第164頁

...

東野圭吾,日本著名作家。

1958年生于大阪,直木獎、推理作家協會獎、江戶川亂步獎、本格推理小說大獎等日本重要文學獎項得主,出道20餘年來作品逾60部。

早期作品多為精巧細緻的本格推理,随着寫作功底浸潤日深,涉及領域也不斷延伸,對社會現象的剖析日漸精微。後期筆鋒越發老辣,文字鮮加雕琢,叙述簡練兇狠,情節跌宕詭異,故事架構幾至匪夷所思的地步,擅長從極不合理之處寫出極合理的故事,功力之深令人瞠目駭然。

注:本文配圖來源于網絡。本平台所使用的圖片屬相關權利人所有。若因客觀原因部分作品存在使用不當的情況,請相關權利人及時與我們聯系。

原文轉載于公衆号【愛尚書廊】,更多書籍推薦請在公衆号往期内容查看。歡迎各位朋友們投稿,稿費優厚,詳情參見【愛尚書廊】:投稿須知。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