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才是常人常态
在路遙馬急的人間,能夠心無雜念地默默地碼字,而且一碼就是六年多,的确需要一點毅力。
細細想來,自己跟自己較勁,無非就是想追求一個完美。
特别是出自于自己筆下的一篇文章,如果塗抹得詞不達意,就會讓閱讀者很别扭,那種如芒在背,如刺在喉的感覺,相信所有人都有遇到過。
在惜時如金的今天,如果你的文章因為詞不達意,而影響到人們的閱讀體驗,十有八九的是,你的文章就很難再把讀者的眼球拉回來了。
以我個人的閱讀習慣而言,随着閱讀經驗的不斷積累和沉澱,越來越感覺到一篇文章裡即使隻有一處出現了詞不達意的表述,都不能算作是一篇好文章。
因為出現了詞不達意的語病,直接會影響到了文字的準确性,句子的感染力,通篇文章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和可讀性。
由此可見,若把文章寫得漂亮,不一定必須堆砌過多的華麗詞藻,而讓文章顯得花裡胡哨地過份賣弄。
但是,用最合适、最準确、最恰當的詞彙,去表達出與文章最貼切、最匹配、最合身的意思和意義,這才是一篇好文字最基本的樣子。
這樣的文章即使評不上任何獎項,但一定是人們心目中的摯愛。讀這樣的文章很過瘾。
把這樣的過程真的做好,有時會很枯燥,有時候還會很不讨巧。甚至刻薄地折磨自己的感覺會讓你疲憊不堪。
但是,當你讀到自己流暢通透的文字時,那種讓自己都覺得全身舒服的感覺真的很好。
話又說回來了,即使你的文章寫得再漂亮,也千萬不要奢望旁人的思想與你一個樣。
不在一個頻道上交流,對于雙方而言,都很費唾沫星子。
本來對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來講,思想想深刻,都不會深刻到哪兒去。
如果再加上膚淺到不能再膚淺的理解與交流,溝通的過程想不出岔子都比登天還難,就更不要指望有好的結果了。
如果溝通的過程偶有喜劇創作中,求之不得的“包袱”出來,還算玩出了因禍得福的高雅。
如果整個過程都是雞同鴨講的各說各話,那結果隻能是無聊透頂的尴尬。
對于以體力為基礎的技術戰術比賽而言,為什麼設置了不同的級别、不同的組别、不同的年齡段?大緻說來,就是将比賽帶入一個公平競争的平台。
如果以智力為基礎的展示和較量,可以參考一下體育競技的規則設計該有多好。
不過,如今這個世界的包容性,也是越來越強。
隻要你的知名度足夠高,流量足夠大,名頭足夠硬……上差下差,差不多也可以接受了。
話又說回來了,寫不好,絕不能成為不努力去寫的理由。
這也是一直以來,自己努力堅持寫下去的理由。
應該知道的一個事實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為“經典”後面的那個作者的。
成為“精品”後面的那個作者都不容易。
據我所知,大名鼎鼎的好萊塢,每年生産和發行的影片四百到五百部,事實上每天都是以一至兩部的速度在充斥着市場。
衆所周知,其中隻有少數可以稱得上是優秀影片,大部分都屬于平庸或粗制濫造。
由此看來,每天堅持寫作日更的人,想要把每天的文章都寫得特别完美、特别優質、特别招人待見、特别讓自己滿意,是相當相當困難的一件事情。
幾乎沒有什麼可能。即使是最偉大的作家,想要持續不斷地輸出令世人矚目的作品也不容易。
力所能及的是,以閱讀倒逼寫作。“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隻有足夠的輸入,把書先讀明白,才有寫出來的可能。
當然,寫好寫賴,與個人天賦還是有一點點關系的哦。
有一點可以确定,寫就比不寫強,堅持不懈就比半路逃跑強。
事實證明,那些傾盡一生,隻有一部經典永遠流傳的大作家們,十年磨一劍,甚至是一生磨一劍創作出來的偉大作品。
比如:曹雪芹和他的偉大的作品《紅樓夢》、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和他的偉大作品《麥田裡的守望者》、艾米莉·勃朗特和她的偉大作品《呼嘯山莊》、瑪格麗特·米切爾和她的偉大的作品《飄》等等。
還有我們所熟悉的,曾經創作了多部偉大作品,并且獨領當代文學風騷的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莫言,和201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人石黑一雄。
當然,還包括許許多多雖然沒有獲得過什麼大獎,但是在當代文學界靠着自己的作品說話,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的大師和大家。
他們都是值得去欣賞、去仰慕、去追随的泛着光芒的星星。
向大師緻敬,向大師們的偉大作品緻敬,當然隻靠一朝一夕的心血來潮,好像有點不夠莊重。
盡己所能堅持的就是:靠着日積月累的努力,去追尋屬于自己的那份“看得見摸得着”的超越,靠零打碎敲去積攢屬于自己的喜怒哀樂。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