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割地糾紛的完美解決

...

楚國太子在齊國當人質。楚王死後,太子理當回國繼位,但齊國要太子同意割地五百裡才放他回去。太子很糾結,要不要答應齊國人的要求呢?

楚太子之所以如此糾結,是因為:一方面還沒當上王就要割那麼多地,這不是賣國是什麼;另一方面如果不割地就回不了楚國,當然也就當不了楚王。

這還真是個兩難選擇!楚太子沒了主意,于是就請教老師——諸子百家之一的慎子(慎到)幫忙出主意。

我們來看看慎子是如何回答的。

慎子說:“當然要割!如果你不割地,那就回不了國當不了王,不但如此,你不能為死去的父王守孝,還要背上不孝的惡名。所以必須答應割地!”

于是太子向齊王答應割地,齊國放太子回國。太子順利做上了楚王,也就是曆史上的楚頃襄王(楚襄王)。

有人可能會問,難道鼎鼎大名的慎子竟然如此毫無節操,要楚王當賣國賊嗎?

當然不。

事有輕重緩急,哪個重要哪個次要,哲人慎子心裡是很清楚的。身處齊國,面對不割地就回不了國的形勢,慎子毫不猶豫選擇了同意割地。至于割地承諾如何解決,那是回國後才考慮的事。

且說楚襄王在王座上屁股還沒坐熱,齊國派來收地的使者就到了。楚襄王問老師慎子該怎麼辦?

這次慎子不再出主意,說:“明天大王召集所有大臣,聽聽他們意見吧!”

第二天群臣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其中最有權勢的三個大臣提出了兩種截然相反的建議,分别是:

上柱國子良——割!君子一言九鼎,既然答應了割地那就得割,這是堅守信用。割地之後再派兵攻打,把失去的地再奪回來,這是宣示武力。

大司馬昭常——不割!理由很明确,事關國家榮譽!齊楚同為萬乘之國的大國,假如楚國割了五百裡地給齊國,那麼楚國就将淪為二流國家,再也不能與齊國抗衡。個人信用與國家榮譽相比又算得了什麼?

令尹景鯉——不割!理由同上。但文官比武将就是多個心眼,景鯉考慮到齊國一定會派兵攻打,建議楚國提前做好準備,向秦國求援。

就這樣,三個重臣三種意見,這大概也是當時楚國的民意。

年輕的楚王認為這三個說得都很有道理,但到底聽哪個呢?他又問老師慎子。

想不到慎子說:“三人之計全部采納!”

把個楚王聽得一頭霧水:老師你自己沒主意不說,這三人的計謀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你要我全部采納,怎麼采納法?到底割還是不割?

楚王有點不太高興。

慎子向楚王說了一番話,楚王這才明白了慎子的用意。

那麼楚國到底如何對付割地承諾?我們來看看。

首先,三人中唯一答應割地的上柱國子良奉命出使齊國,對齊國說:我們楚國兌現割地承諾啦,你們到楚國收地去吧。

齊國興沖沖派兵去楚國收地。不想楚國大司馬昭常早已在齊楚邊境等着他們了,不但不讓齊國人進來,還放出狠話:“東地(即楚國與齊國交界之地,于楚為東,于齊為西)是本将負責該管,我奉楚王命令,已經動員所有軍民保衛領土,要是你們齊國敢于進犯,我們就決一死戰!”

這下把齊國派來收地的人弄得莫名其妙,不是親口答應得好好的讓我們來收地嗎,怎會有如此兇神擋路?無奈隻好灰溜溜回了齊國。

齊王很氣憤,質問尚在齊國的子良,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子良說:“我親聞楚王割地之命,他并沒說不割地啊!昭常肯定是假傳王命!假傳王命就是本國叛徒,你們不打我們也要打的,請貴國不用客氣,狠狠攻打吧!”

齊王一聽,好啊,既然你們楚國内部都意見不同,各立山頭,不趁此時攻打更待何時!當即大舉興兵進攻楚國。

不想齊國大軍還沒進入楚境就碰上了來侵犯齊國的秦軍!

齊将質問秦将意欲何為?

秦将反而質問起齊将來:“你們說呢?你們齊國強行扣留楚國太子不讓他回國,這是不仁!你們齊國又想搶奪楚國東地五百裡,這是不義!你們如此不仁不義,天下當共同讨伐之!你們退兵還自罷了,不然,休怪我們秦國不客氣!”

齊國人再次傻眼了:奇怪,我們齊楚兩國恩怨怎麼就惹上強大的秦國了?要是秦楚聯合攻打齊國,我們還有好日子過嗎?

齊國人現在的心情從興奮到惱怒再到恐懼,真可謂百感交集。不過如今大敵當前,好漢不吃眼前虧,齊國人很快作出了三個決定:

一、立即撤兵回國;

二、歡送子良回國,讓他告訴楚王說,五百裡地不要了!還有,向楚王多多美言,齊國不是要故意和楚國過不去。

三、派使者到秦國向秦王求和!

就這樣,這次割地風波,齊國人什麼好處都沒撈到,還賠上了許多出差費用。而楚國不費一兵一卒就讓五百裡地完整保全,還迫使齊國保證不再侵犯,成了大赢家。

原來這就是慎子說的将三位大臣計謀全部采用的做法:

第一,子良主張割地,那麼就請子良到齊國辦理割地事務;

第二,昭常主張不割地,那麼就請昭常帶兵武裝保衛東地;

第三,景鯉主張不割地,并求援于秦國,那麼就請景鯉出使秦國,向秦國求援。

這三件事同時進行,成功給齊國造成一個印象:我楚王割地是答應割地的,奈何手下将軍不肯(這事怎麼跟三國時諸葛亮之兄向蜀國來收取荊州之地如出一轍);你們齊國此事做得太過分,引起了公憤,你看秦國都看不下去,直接派兵幹涉了。

關于是否要兌現割地承諾這件事,慎子并沒有提出自己的明确主張,但他卻将三位重臣的主張巧妙結合,事實上就變成了他自己的主張,那就是:事關國家尊嚴,堅決不能割地;雖說承諾在先,但要通過第三方(秦國)讓齊國自己感到理虧。

而且慎子這樣做既充分尊重了同僚,又巧妙解決了危機,可謂一舉兩得。另一個角度,也可以叫順其自然。

或許沒有主張的主張,就是最好的主張。

這個道理是慎子告訴我們的。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